舒 賽 (江蘇省常州第七人民醫(yī)院,江蘇 常州 213011)
急性腦梗死是我國近些年來發(fā)病人數較高的一種疾病,其極高的發(fā)病率、致死率和死亡率,已經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高度重視[1]。據相關報道指出對急性腦梗死患者給予特殊的全程優(yōu)質護理,對患者的恢復、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很好的作用。筆者對全程優(yōu)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探討,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于2009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進行治療的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入院時經CT掃描證實有不同部位的梗死病灶,符合臨床上對腦梗死的診斷標準。觀察組30例患者,其中男26例,占86.7%,女4例,占13.3%,年齡55~83歲,平均(65.1±2.0)歲,入院時10例患者表現為失語,10例患者有意識障礙,10例患者一側肢體偏癱;對照組30例患者,其中男26例,占86.7%,女4例,占13.3%,年齡57~82歲,平均(64.9±1.7)歲。入院時8例患者表現為失語,12例患者有意識障礙,10例患者一側肢體偏癱。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等進行分析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全程的優(yōu)質護理,具體如下:①患者從入院那一刻起,心理狀態(tài)和情緒就會發(fā)生很大的變化,再加上急性腦梗死發(fā)病突然,且出現語言和肢體等障礙,患者表現為悲觀、焦慮等。此時護理人員應與患者多進行情感交流,消除他們的緊張和焦慮的情緒,以此既建立了良好的醫(yī)患關系,還增加了患者的信任感。②健康指導也是護理人員對患者必須進行的一項工作,可以通過資料、錄像和媒體等形式向患者講解健康教育知識,幫助他們認識疾病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壓力,此外,告誡患者如24 h以內必須在床上活動,切忌過早下床等;飲食上切忌食用過熱、過冷和粗糙的食物,以免增加消化道負擔,導致黏膜出血等;③急性期護理應有效減少及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患者取平臥位,抬高床頭15°,有利于減輕腦水腫。持續(xù)吸氧,每天更換濕化液,每天更換吸氧管,每小時監(jiān)測生命體征,每天給予NaCl溶液清潔口腔。④飲食護理:給患者選擇高蛋白、高維生素、低熱量、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每天攝入熱量隨體重增減變動,配合降糖藥及胰島素治療,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伴腎功能損傷者應注意低鈉飲食;⑤用藥指導:讓患者熟悉掌握自己服用藥物的名稱、數量、時間和注意事項;⑥出院指導:指導患者出院后注意休息、飲食、增加營養(yǎng)、增強體質。出院后繼續(xù)堅持肢體功能鍛煉及語言溝通,堅持按時服藥,鞏固療效。定時監(jiān)測血壓,定期復診。
1.3 觀察指標:總有效率為治愈、顯效與有效的百分比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χ2檢驗計數資料,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86.7%,對照組的臨床總有效率66.7%,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為86.7%,對照組的護理滿意度為60%,觀察組的護理滿意度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例(%)]
表2 兩組患者對護理滿意度的比較(例)
急性腦梗死患者其主要的發(fā)病原因為顱外段動脈狹窄,進而導致栓塞、血流動力學的改變等,從而使血運循環(huán)受到影響,嚴重影響了患者生理狀態(tài)和生活質量,同時也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隨著人們對健康醫(yī)療的要求越來越高,全程優(yōu)質護理已經在臨床上特別是急性腦梗死患者中廣泛應用,其“以人為本”的護理模式,符合我國衛(wèi)生體制改革的總體目標,體現了臨床護理中“以患者為中心”的觀念[2-3]。
[1]張桂英.全程優(yōu)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健康大視野,2013,21(2):159.
[2]王 欣.全程優(yōu)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下旬刊),2013,23(2):730.
[3]魏 瑩.全程優(yōu)質護理在急性腦梗死患者中的效果觀察[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2,7(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