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霞 伊占華
(河北省滄州市中心醫(yī)院康復理療科,河北 滄州 061000)
產后小便不通是指婦女產后小便潴留膀胱,難以排出或點滴而下,小腹脹急、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的產后疾病。筆者采用芒針針刺治療產后小便不通49例,并與新斯的明注射液臀部注射治療46例對照觀察,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95例患者均為2009—2010年本院產科產后小便不通住院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49例,年齡20~35歲,均為自然分娩;其中第1胎41例,第2胎 8例;病程8~72 h,平均32 h。對照組46例,年齡21~34歲,均為自然分娩;其中第1胎40例,第2胎6例;病程6~72 h,平均33 h。2組治療前均采用保留尿管、腹部按摩等治療方法。 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及排除標準 參照《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診斷學》[1]擬定。臨床表現(xiàn)常有滯產史,產褥期間,小便點滴而下或閉塞不通,小腹脹急疼痛,下腹部膨隆,膀胱充盈有觸痛而尿常規(guī)無異常。所有病例均經檢查排除產后泌尿道感染及小便生成障礙所致尿少或無尿及其它器質性病變所致小便不通。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 治以“通利小便”為主,補氣溫陽,化氣行水。主穴:上髎(雙)、次髎(雙)、中髎(雙)、會陽(雙)。配穴:伴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少華,舌淡胖大邊有齒痕,脈緩者屬肺脾氣虛,加刺足三里(雙)、陰陵泉(雙)、氣海俞(雙)、列缺(雙)、膻中;伴面色晦黯,腰膝痠軟,舌淡,苔薄白,脈沉遲者脾腎陽虛,加刺腎俞(雙)、膀胱俞(雙)、照海(雙)、三陰交(雙)。針刺方法:囑患者取俯臥位,暴露腰骶部位,以碘伏棉球常規(guī)消毒上髎(雙)、次髎(雙)、中髎(雙)、會陽(雙),醫(yī)者首先選擇上髎穴,手持6寸芒針(蘇州醫(y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型號0.4 mm×150 mm),以45°沿著骶骨向尾骨方向斜刺,進針3.5~4寸左右,針下有沉滯感,患者自覺痠、脹、竄,其針感可向少腹、前陰及肛門、直腸等部位擴散。同樣,依次選取次髎、中髎、會陽,按照上述針刺方法針刺。其余配穴按常規(guī)針法,平補平瀉或補法;或強刺激,留針30 min。每日1次,針刺6次為1個療程,針刺后有尿意時或留置尿管尿道口處有溢尿,即可拔除尿管。
1.3.2 對照組 采用新斯的明注射液(江蘇省安格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200448011)2 mL (1 mg)臀部肌肉注射,6次為1個療程。
1.3.3 其他 2組治療期間囑患者多按摩小腹,鼓勵產婦盡早起床活動,解小便,沖洗外陰及尿道口,聽滴水聲,誘導排尿。
1.3.4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治愈:小便通暢,癥狀及體征消失;好轉:癥狀及體征改善;未愈:癥狀無變化[2]。
2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經χ2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產后小便不通,最早見于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婦人產后病諸候·產后小便不通候》,又稱產后癃閉。小便不通是由于“因產動氣,氣沖于胞,胞轉屈辟”及“小本夾于熱,因產水血俱下,津液竭燥,胞內熱結”的病因,《沈氏女科輯要》認為產后小便不通的病機是“氣虛不能升舉”所致,即是中州清陽之氣下陷,反致膀胱窒塞不通。《素問·靈蘭秘典論篇》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彼员静〉牟C是膀胱氣化功能失司。而膀胱的氣化功能正常,有賴于三焦的氣化和肺、脾、腎的協(xié)調。人體水液代謝,上焦肺,通調水道;中焦脾,運化水濕;下焦腎,化氣行水?!耙蚍沃鳉?,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轉輸水道;腎主水,司二便,與膀胱相表里,為水之下源[3]。如三臟功能失調,三焦氣化失司,可發(fā)生小便不通。所以,在臨床上小便不通以虛證居多,本虛而標實,證似實證,而疾病的本質是氣虛不能化氣行水。故而治療上以“通利小便”為主,補氣溫陽以助膀胱之氣化。上髎、次髎、中髎、會陽皆屬足太陽膀胱經腧穴,皆有強腰膝、補下焦、通經絡的作用,可助膀胱氣化,并有健脾益腎、補氣溫陽的功效。臨床凡屬肺脾氣虛的患者,酌情加以選用足三里、陰陵泉、氣海俞、膻中。足三里、陰陵泉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健脾利水的功效,而列缺為手太陰之別,《靈樞·經脈》曰:“其病,實,則手銳掌熱,虛,則呿小便遺數(shù)……”可行提壺揭蓋、宣肅水之上源的功效。凡屬腎虛者,酌情選用照海、三陰交。照海屬足少陰經,為陰蹺脈所起之處,故與陰蹺脈相通,其主治證有小便淋瀝、膀胱氣痛等。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會穴。有實驗表明,針刺狗的照海、三陰交等穴,當達到一定刺激量時,對輸尿管蠕動有調節(jié)作用,可使輸尿管蠕動顯著增加[4]。腎俞、膀胱俞強腰膝、調膀胱。諸穴合用,共奏益氣補腎、通調水道的功效。芒針是一種特質長針,針體細長,體長刺深是其特點,能刺“深邪遠痹”,臨床應用一般以5~8寸為多,其針法獨特,療效顯著。針刺上髎、次髎、中髎、會陽時,只有進針3.5~4寸左右時,才會使針感向少腹、前陰及肛門、直腸等部位擴散而達到通利小便的目的。結果表明,芒針針刺上髎、次髎、中髎、會陽治療產后小便不通的療效優(yōu)于新斯的明臀部注射的治療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朱文鋒,何清湖.現(xiàn)代中醫(yī)臨床診斷學[M].1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921
[2]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7-28.
[3] 沙海林.綜合治療產后小便不通60例[J].湖南中醫(yī)雜志,2008,24(6):64-65.
[4] 羅永芬.腧穴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