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獻
聲律的古今聲之辯,好象自有新聲韻以來,就沒有停止過。目前,對于聯(lián)律,雙軌制已基本達成共識,也就是古今聲皆可,同聯(lián)不混。然而一提到詩鐘,馬上就會有人站出來反對用今聲,理由大體有二:一、詩鐘屬于古典文學形式,理應帶著對古典文化的敬畏去學習欣賞和創(chuàng)作,如果用新四聲,時間長了,我們的子孫后代就會忘記古四聲,面對古典的詩詞聯(lián)呢,會認為是古人錯了;二、詩鐘是為訓練用的,平時要求嚴格些,以后寫聯(lián)時才能游刃有余,寫詩鐘如同站樁,只要樁站穩(wěn)了,在平地上才能更穩(wěn)。
對于以上幾點,個人認為,不足以把詩鐘創(chuàng)作限定成以古聲為準。
聲律從古至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歷史上經歷過很多次變革,隋朝陸法言的《切韻》將韻部分為206韻,到了唐代,因感覺切韻分排過細,不利于使用,所以規(guī)定相近的韻可以合用,將《切韻》簡化為193韻。南宋劉淵,在著《壬子新刊禮部韻略》時將同用的韻合并,變成了107韻,同期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韻略》中,又改為106韻,清代康熙年間編的《佩文韻府》把《平水韻》合并為106個韻部。后來的詞韻又將“平水韻”的106部合并為19部。
詩鐘起源之時,之所以采用平水韻,與它之起源地有關。眾所周知,詩鐘起源于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的福建八閩地區(qū),福建方言中至今還保留有入聲字。而北方人,對于入聲字的認識,只能停留在理解中,現(xiàn)實中已經很難領會入聲字了。事實上,自元代的《中原音韻》起,古代的入聲字已逐漸消失,分別演變派入到平(古平,今已分化為陰平、陽平兩個聲調)、上、去三個聲調中去了。也就是說,詩鐘起源時,就已經“入派三聲”了,起源地的人因為熟悉入聲字,所以采用古四聲。
再看詩鐘的目的,當時福建八閩地區(qū)興起詩鐘的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兒童的對仗能力”。目前,新聲新韻已經被廣泛應用,用新聲寫成的名聯(lián)也不在少數(shù);而詩鐘練習,無非就是為了培養(yǎng)對仗能力,我們可以用我們所熟悉的新聲創(chuàng)作對聯(lián),為什么非要用我們不熟悉的古聲去進行練習呢?
說到底,新舊四聲的最大區(qū)別,無外乎是那幾百個入聲字,古聲中有入聲字,新聲中沒有入聲字。現(xiàn)實生活中,越接近普通話的地區(qū),越讀不出入聲字。抱定以入聲字為準則的人其實也未必讀得準入聲字。我們?yōu)槭裁捶且驯緛砜梢云占暗酶鼜V的一種文學形式搞成曲高和寡的“陽春白雪”呢?
關于嚴格要求的“站樁”說,如果真是嚴格要求的話,我認為,新聲韻更加嚴謹,平水韻中尚有幾個平仄兩用而意不變的字,如:看、過、望、聽等 (不知道當時古人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這幾個字確實給予了以古聲創(chuàng)作的人很大的靈活性因為這些字無論怎么用都不會出律。而新聲則不同,新聲中也有很多一字兩音甚至多音的字,但放在句子中,該平就是平,該仄就是仄,不存在模棱兩可的情況。如果抱著一種嚴格態(tài)度的話,更應以新聲為準。
創(chuàng)作時以哪種聲律為準應以創(chuàng)作者各自的條件不同而定。站在繼承古老文明的角度上,普通話地區(qū)的人也應當學習一下古聲,以有利于更好地理解古典文學,不至于鬧出胡亂指認古詩聯(lián)錯誤的笑話。熟悉入聲字的創(chuàng)作者,也不防與時俱進,學習一下新聲新韻。
總之,我們完全可以用新聲新韻敲出響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