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瑾
新一輪課程改革,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這兩股洶涌澎湃的巨浪,強有力地推動著素質教育向前發(fā)展,也深刻地影響著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思想、教學行為。目前,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服務于教學,已成為素質教育的主旋律。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提到:“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的變革,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p>
教學的實踐令我深深地感到,在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中,作為認識主體的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始至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其主動性和積極性難以發(fā)揮,不利于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培養(yǎng)。而信息技術的介入,為教學注入了新鮮血液并帶來了活力。運用信息技術可以模擬現實環(huán)境,利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多感官的綜合刺激,引入教學,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而且可以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限制,增強學生的自主選擇的選擇性,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個人潛能,從而實現因材施教。通信技術、視頻技術、互聯網等技術的發(fā)展,大大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傳播效率,實現了教育資源的共享,使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人都能突破時空的限制,獲得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從而使受教育者真正成為教學的主體。
為了發(fā)展這一需要,語文老師必須努力學習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基礎理論,學會和掌握最基本的現代信息技術,具備現代信息技術的基本素養(yǎng)。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能深化學科的教學,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語文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下面我就談談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幾點感悟。
1.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濃厚興趣的驅使下,學生必定能專注與學習,而要維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就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形象、生動活潑、富有趣味的學習情境。多媒體計算機網絡具有圖、文、聲三位一體直接輸出的功能。它所創(chuàng)設情境的真實性、形象性、趣味性是其它媒體與手段無法媲美的。
2.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
文學作品的文字蘊含了作者的思想和聯想,所以要求學生在理解作者的思想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去想象,拓展自己的思維。對學生而言,“感受形象”也就是形成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困難。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取材范圍很廣,古今中外,天文地理都有。大多數的內容都很陌生,學生憑借現有的閱歷難以理解。因此,我們要注意喚起憑借語言的想象力,幫助學生豐富腦中的表象,使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我們的教學,就是將趴在紙上的文字活起來,生動起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以此來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信息技術的視聽因素,可以提供豐富的感性材料,在學習中積累大量表象,以促進學生的積極自主的學習。
3.有利于學生化理性認識為感性認識。
對于有些語文篇目,作者在經過自己的千錘百煉后,已經把廣意的思想、深厚的情感融入到及其精煉的文字中?!扒橐蚓岸@,景因情而生”,學生置身于教師創(chuàng)設的這一大環(huán)境中會不自主地產生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垠的心理體驗。通過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把復雜的難以描述的演示為可理解的,真正做到化理性為感性,如同春分化雨,潤物無聲。
4.有利于促進學生個性學習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只是單純地由教師傳授知識、訓練技能,: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差異。葉圣陶先生指出:“一個人有了自學能力和習慣,將一輩子讀書,將一輩子受用?!笨梢娫谡Z文學習中培養(yǎng)自學能力是多么的重要。授之以漁,終生受用。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它強調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其出發(fā)點是充分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激發(fā)他們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的基于網絡的以學生獨立探索為主要形式的個別化學習,恰恰是新課標倡導的學習方式的集中體現。
5.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素養(yǎng)
互聯網的最大優(yōu)勢就是能為我們及時提供各類有用的信息,充實課堂教學資源,提供課外學習資源,同時讓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多方面的提高語文能力,初步具備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其綜合素質。
6.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有利于提高課堂質量,優(yōu)化課堂效率。
語文課程無所不包,“納世界于形內,融萬物與筆端”。信息技術和語文課程整合也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各方面感官;對學生知識、技能發(fā)展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感知、理解、記憶、應運等,都能起到有意的作用,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
現代教育學和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只從視覺得來的知識可記憶83%,只從聽覺獲得的知識可記憶11%,但若把視覺和聽覺配合起來獲取知識則可記憶達94%。多媒體的使用可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綜合運用與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線性限制”以隨機性、靈活性、全方位、整體化的方式把語文信息只是形象地呈現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課堂質量,優(yōu)化了課堂效率。同時,優(yōu)秀的多媒體課件可以在色彩搭配、布局和諧等方面給人以美的享受,優(yōu)化教學效果,給學生以心里享受。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是語文課堂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有效途徑。在信息時代,要實現教學改革、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就決然離不開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需要在實踐中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擺脫迷信書本、迷信權威的思維定勢與禁錮,讓教師和學生的思想在信息技術環(huán)境下得到更大范圍的拓展與張揚。網絡是一個神奇的世界,它以其快捷的速度和無所不容的信息量征服了21世紀的現代社會。語文課程和信息技術的整合使語文文化的內蘊融入于現代電子信息技術之中,將傳統(tǒng)的學習環(huán)境重新構建為一種新的學習環(huán)境,學習方法更先進,學習內容更豐富,這樣的教學是培養(yǎng)21世紀綜合型人才的搖籃。
陜西省2009年度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參評
一路有你----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課程整合初探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年7月.15頁。
[2]《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教育部關于印發(fā)《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通知。
[3]江平 :《義務教育新課程教學例話》 浙江大學出版社。
[4]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四川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陜西省榆林市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