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
(長江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武漢 430212)
《水力學》是研究以水為代表的液體的機械運動規(guī)律及其應用的一門專業(yè)基礎性學科,在整個水利類專業(yè)課程體系中處于承上啟下的核心地位,具有理論性、實踐性和運用性等特點。教育部在《職業(yè)院校技能型緊缺人才培養(yǎng)培訓指導方案》中提出,應按照企業(yè)實際工作任務開發(fā)“工作過程系統(tǒng)化”的“教學項目”課程模式。這種課程模式要求,在學習過程與工作過程一體化的情況下,引領學生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務,在工作中學會學習,在學習中學會工作,提高學生的綜合職業(yè)能力?;谶@種一體化的教改理念,高職《水力學》的教學改革已成為當前眾多高職學校積極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課題。筆者針對行動導向教學法在本課程教學過程中的運用進行了探索和實踐,力求更加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順應職業(yè)教育改革的潮流,符合職業(yè)院校的專業(yè)特征。
行動導向型教學法是德國文教部長聯(lián)席會議在1999年制定《框架教學計劃》所決定的一種新型的職業(yè)培訓教學課程體系和先進的職業(yè)技術培訓教學法。所謂行動導向,是指學習是個體的行動,學生是學習的行動者,教師是學習行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咨詢者,為了“行動”來學習并通過“行動”來學習,從而達到“手腦統(tǒng)一”。行動導向教學法不強調知識的系統(tǒng)性,在教學中重視“案例”教學,重視“項目”教學,重視“解決實際問題”及“自我管理式的學習”。這種教學方法的最大作用,在于既可使學生更快地掌握專業(yè)技能,又培養(yǎng)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能力、與人協(xié)作共事的社會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
高職《水力學》的教學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能夠應用所學的水力計算技術基本知識和基本計算方法,解決職業(yè)崗位即水利水電工程施工、設計和項目管理中所遇到的實際水力技術問題。而行為導向教學法是對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的根本變革,其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yǎng)興趣,積極主動地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可見,該教學方法在高職《水力學》教學中可以靈活應用,并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高職《水力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應根據(jù)學生就業(yè)崗位(見表1)所應必備水力基本知識和解決水力計算問題的職業(yè)能力選取教學內容,融技能培養(yǎng)、知識傳授、價值觀形成三位一體,強調針對性、適用性和先進性。課程與實際工程緊密結合,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和訓練后,可具備水利水電項目的各種水力計算技能(見表2),能勝任設計技術員、施工員崗位的工作,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與適用性。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及時補充行業(yè)發(fā)展的新動態(tài)、新方法、新規(guī)范,如水利工程設計新規(guī)范、新計算方法等,使教學內容具備一定的先進性。
圍繞水利設計員、施工員崗位群的真實工作任務及其工作過程,以一個實際的中型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的水力計算為綜合項目導入,同時在教學中,設計了以5個實際工程項目(見表2)為學習大項目,17個任務為學習載體,包含了40個學習情境,每個學習項目和學習任務均為生產(chǎn)實際工程項目,學生通過課程的學習和訓練后,可具備熟練的水力計算技能,能勝任水利設計員、施工員崗位的工作。
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生在校學習與實際工作的一致性,根據(jù)教學內容針對性地采取工學結合、項目載體、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等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
《水力學》課程的能力訓練模式創(chuàng)設為“工作過程的結構——完整的行動模式”。圍繞水利工程分析崗位群的真實工作任務來組織教學,以“工作過程的任務——完整的行動模式”進行,包括明確任務、決策、計劃、實施、檢查、評定反饋六個步驟,如圖1所示。這種以項目為載體、解決問題、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的教學模式,通過教師課內率領學生完成的項目和課外教師指導學生完成的綜合實訓項目的結合,實現(xiàn)“傳知”與“培能”并重,教、學、做一體化,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觀性和能動性。
表1 人才規(guī)格
表2 教學內容和課程培養(yǎng)能力和素質表
圖1 教學模式示意圖
以教師和學生參與實際工程的設計和研究為教學案例,通過解決實際水利工程中的具體水流問題為項目驅動,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水力的基本計算方法。如綜合實訓水力計算就是以某水利水電樞紐工程為教學項目,其中包括擋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發(fā)電工程及建筑物的下游消能等,都涉及到水力計算的問題。教學過程中,以教師和學生參與實際工程的渠道斷面設計項目和土壩加固除險工程項目為教學和學習項目,由教師引導和安排學生參與設計項目的計算,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不但掌握了水力計算技術的基本計算方法,還初步掌握了中小型水利工程設計的一般方法。通過課內、課后的項目載體、任務驅動的教學模式,使知識、理論、實踐一體化,從而使課程內容的培養(yǎng)目標和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一致。
《水力學》是一門專業(yè)基礎課,既具有基礎課的特性,又帶有專業(yè)課的特色,因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必須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課堂教學是提高學生理論知識和思想素質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應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積極,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課程教學過程中,以“應用”為主旨,采用“教、學、練、做”聯(lián)動的先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樂于實踐。
(1)多媒體教學:在講授基礎知識點及水流復雜狀態(tài)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多媒體教學,如相關的水力計算原理、水流復雜的流態(tài)、水流運動的效果等,把這些內容在多媒體上演示,使學生更直觀地理解教學內容,體現(xiàn)“教”、“學”。
(2)網(wǎng)絡教學:充分利用本課程的網(wǎng)絡教學資源,進行網(wǎng)上自學、答疑、專業(yè)能力拓展等教學環(huán)節(jié),便于學生課外時間的學習、訓練,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和技能,體現(xiàn)“教”、“學”、“練”。
(3)現(xiàn)場教學:在能力項目訓練中采用現(xiàn)場教學,如泄水建筑物消能水力計算,將課堂設在水利水電研究院的水工模型試驗現(xiàn)場,指導教師由企業(yè)兼職教師擔任,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泄水建筑物下泄水流流態(tài)、消能的效果等真實工作過程,體現(xiàn)“學”、“練”。
(4)項目教學:典型工作任務采用項目教學,如渠道水力計算,對其中某一渠道斷面選擇、水力要素的確定、水力計算方法等進行重點演算、講解,學生獨立完成其他斷面的設計計算,體現(xiàn)“教”、“練”。
(5)角色扮演:參照企業(yè)模式,學生、教師分別扮演不同角色,按照實際工作項目進行任務訓練。學生扮演設計技術員或施工員,教師扮演設計主管或項目主管,對學生的訓練進行指導、檢查、評價,體現(xiàn)“練”、“做”。
教師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每位同學按任務內容預習并寫出預習心得;課上小組先討論任務實施方案,然后派本組代表講將討論結果進行介紹,其他組成員進行提問,本組完成答辯。通過后,即表示方案可行。經(jīng)過幾次實踐后,將選派代表的方式改為老師任意點名,組里每位成員的成績與本組的成績相互影響,使得每個同學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考核評價體系的設立時,變單一性的期末考試為綜合性的過程考核。每位學生的期末總評由各個項目總評(50%)+期末考試(50%),其中各個項目的考核由學生自評分、小組評分、教師評分三部分。通過分組討論、答辯、競賽等多種形式,使每位小組成員有了集體的榮譽感,增強了組織協(xié)調能力,也使得學生的人文素質得到提升。
行動導向教學法是一種要求學生在學習中不只用腦,而且是腦、心、手共同參與學習,提高學生的行為能力的教學法,它可以讓學生即學即用,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形式以學生活動為主,以學生為中心,學習內容以間接經(jīng)驗和直接經(jīng)驗并舉,在驗證間接經(jīng)驗的同時,某種程度上能更多的獲得直接經(jīng)驗。教學目標兼顧了認知目標、情感目標、行為目標的共同實現(xiàn)。教師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生行為的指導者和咨詢者。當學生完成了某一任務后,內心就會產(chǎn)生一種成就感,這是一種力量,它不僅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還提高了學生學習知識和技能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