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晚清至民國永平府農(nóng)作物的地理分布

        2013-11-01 07:39:42薛雷平
        唐山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 2013年4期
        關(guān)鍵詞:昌黎縣灤州盧龍縣

        薛雷平

        (西北大學(xué) 西北歷史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62)

        一、永平府的區(qū)域范圍和自然狀況

        永平府,“古冀州地,有虞時分為營州地,夏仍為冀州地,商時為孤竹國,周屬幽州。春秋時為山戎、肥子二國地,戰(zhàn)國屬燕?!盵1]秦漢至?xí)x均屬幽州遼西郡,唐至遼金時期屬平州,元朝時為永平路治所。明朝時設(shè)永平府,清朝沿用明制,屬直隸省。

        (一)永平府的區(qū)域范圍

        永平府為明朝所設(shè)置,明朝時期,永平府管轄盧龍縣、撫寧縣、昌黎縣、永平衛(wèi)、山海衛(wèi),永平府治所在盧龍縣。

        清朝初期,永平府沿用明制,仍保留永平府,屬于直隸省??滴跄觊g的《永平府志》卷四中記載了清初康熙年間永平府的行政區(qū)劃范圍。從中可以看出,康熙年間,永平府包括盧龍、撫寧、遷安、昌黎、灤州、樂亭、山海衛(wèi)。這與明朝時永平府相比,重設(shè)了灤州,裁撤了永平衛(wèi)。

        清朝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廢除山海衛(wèi),置臨榆縣。雍正年間,又進(jìn)行了調(diào)整,將順天府的玉田縣、豐潤縣并入永平府。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又將玉田縣、豐潤縣割出,并入遵化直隸州。至此,永平府轄一州六縣,即灤州、遷安縣、撫寧縣、昌黎縣、樂亭縣、臨榆縣、盧龍縣。

        光緒年間編修的《永平府志》卷十九中記載了后期永平府的行政范圍。永平府仍下轄一州六縣,對比康熙時和光緒時永平府的記載,可以發(fā)現(xiàn),永平府的疆域基本沒有大的變化,永平府的下轄縣只是臨榆縣代替了山海衛(wèi),這是乾隆二年調(diào)整的結(jié)果。

        民國是指1912年至1948年,這37年時間里,中央政權(quán)多次更迭,有中華民國軍政府、北京政府、南京政府三個時期;地方政區(qū)的變化更是復(fù)雜。從地方行政區(qū)劃的建置上看,北京政府時期采取的是省、道、縣三級制,而南京國民政府時期采取的是省、縣二級制。從行政單位界限和治所上看,這期間的出現(xiàn)了許多變化,有省界的調(diào)整,政區(qū)的更名,還有省會的遷徙等。

        民國時期沒有永平府的行政單位。因此,筆者在研究這兩個時期的大致相同的區(qū)域的問題時,選擇了以晚清時期的永平府的范圍作為標(biāo)準(zhǔn)。晚清永平府下轄的縣在民國時期有無變化呢?民國十七年(1928年)6月28日,國民政府訓(xùn)令將直隸省改名為河北省,其所屬縣并入河北省。查找之后,筆者發(fā)現(xiàn)原永平府下轄的那幾個縣級行政單位沒有變化。因此說清代永平府的行政范圍在民國時期基本沒有變化。

        上述各個時期的永平府的行政區(qū)劃范圍,在明朝時期就已經(jīng)奠定了,之后基本是名稱的變化。因此說,筆者要研究的永平府行政區(qū)劃范圍在清至民國基本沒有大的變動,即灤州、盧龍、昌黎、撫寧、遷安、樂亭、臨榆。大致相當(dāng)于今河北省秦皇島市的全部和唐山市東部的地區(qū)(見圖1)。

        圖1 清代永平府政區(qū)示意圖

        (二)永平府的自然狀況

        永平府,即今河北省東部,東臨渤海,北依燕山,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區(qū)。地形是西北部略高,東南部略低,以丘陵和平原為主,海拔較低,大約為50米,主要有撫寧盆地,盆地土層厚,土壤肥力較高,水分條件較好,是山區(qū)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精華所在。永平府境內(nèi)河流眾多,約百余條,如灤河、青龍河、飲馬河、清河、橫河等,境內(nèi)主要為灤河水系,夏季水量豐富。適宜的氣候和地形,再加上較為豐富的水源,這些對農(nóng)業(yè)發(fā)展是極為有利的。

        永平府的氣候四季分明,寒暑懸殊,雨量集中,干濕季明顯,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溫差較大。總體來說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熱同期,適合農(nóng)作物的生長。而在這些氣候要素中,水熱資源的季節(jié)分配對農(nóng)作物的種植布局也有一定的影響。永平府的平均氣溫處于10-20 ℃,一月份的溫度為 0 ℃以下,七月份的平均溫度為18-27 ℃,表1為根據(jù)《河北農(nóng)業(yè)地理》所作出的農(nóng)作物種植所需要的水熱條件與永平府的水熱條件的對比。

        表1 農(nóng)作物種植所需要與永平府的水熱條件對比

        從表1可以看出,永平府的種植作物中,冬小麥、玉米較為適宜,高粱、大豆以及棉花等作物均可種植。

        二、永平府糧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在農(nóng)作物的構(gòu)成中,糧食作物占據(jù)主要地位,其地理分布深受氣溫、降水、日照、地形、土質(zhì)等自然因素的影響。晚清至民國永平府的主要糧食作物有:麥稻類、黍粟類、高粱玉米類和豆類等,永平府由于特殊的自然環(huán)境,糧食作物的地理分布情況呈現(xiàn)一定的特點(diǎn)。

        (一)麥類

        小麥和大麥?zhǔn)潜狈街膫鹘y(tǒng)糧食作物,能適應(yīng)寒冷干燥的氣候,在永平府范圍內(nèi)栽培的頗為廣泛,而小麥則主要為冬小麥,也稱為秋麥,其種植制度為一年一熟,但是在府境內(nèi)分布情況并不相同。

        《樂亭縣志》記載樂亭縣有麥類分布,“邑中秋麥、大麥極多,大麥作酒麯所不用……秋麥用最廣”[2,p835]

        民國時期的《遷安縣志》記載遷安縣麥類狀況,“…秋麥皮薄出面多,春麥皮厚出面少,總之皆小麥也。然又有種大麥,其粒與殼,連碾之不開。人皆用以飼馬或以造曲釀酒,生芽造糖,其價值遠(yuǎn)遜于小麥,故邑境種大麥者少,種小麥者多”[3,p537]。

        撫寧縣的麥類情況,在光緒時期的《撫寧縣志》中沒有詳細(xì)的記載,尤其是麥類種植范圍沒有記載。只是在物產(chǎn)志篇目下有麥的記載,說明該縣有麥類種植,但不占有突出的地位[4]。

        臨榆縣的麥類情況,在《臨榆縣志》中的記載與撫寧縣類似,也只是記載有麥類糧食作物,而沒有記載其種植范圍[5]。

        昌黎縣的麥類情況,清同治五年前后,直隸永平府昌黎縣,“種宜谷、麥、菽,農(nóng)家尚多殷實”[6,p47]。在民國時期的《昌黎縣志》記載“麥,俗名小麥,有兩種”[7]。

        盧龍縣的麥類記載情況,在《盧龍縣志》中記載“境內(nèi)地多薄,物產(chǎn)不豐,林礦水澤,無物產(chǎn)之可言,農(nóng)產(chǎn)物以紅糧、玉黍、谷、黍、豆、麥、蔴、棉花為多”[8]

        通過上述分析,盡管沒有灤州的記載,但我們可以知道永平府的麥類種植的大概狀況,即樂亭縣和遷安縣的麥類分布較廣,其它縣均有種植麥類,但范圍較小。

        (二)蕎麥

        蕎麥,也作鳥麥,莖弱、色紅、葉闊、花白、實三角,立秋前后下種,密種則實多,稀種則少,八九月熟。蕎麥的適用性特別強(qiáng),但是它的適口性差產(chǎn)量不高,除了少數(shù)地方外,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人民只是把其作為災(zāi)后救荒的作物,種植的面積比較不穩(wěn)定。但它是北方糧食作物之一,不屬于麥科植物,而是蓼科植物。

        《樂亭縣志》記載樂亭縣有蕎麥分布,“蕎麥,邑中有諺曰:頭伏蘿卜,末伏蔡,中伏種蕎麥,此則樂境種蕎麥之時宜云”[2,p837]。蕎麥的種植規(guī)律都形成諺語了,可見蕎麥的種植絕不是一時之事,也不是幾戶人家的行為。

        民國時期的《遷安縣志》記載遷安縣蕎麥種植狀況?!笆w麥,李時珍謂蕎麥莖弱而翹然,易收磨面如麥,故有麥之名也,實有三棱,老而黑,邑人與三伏下種,夏正八九月收之。”[3,p539-540]

        撫寧縣的蕎麥種植情況,在光緒時期的《撫寧縣志》中沒有詳細(xì)的記載,尤其是蕎麥種植范圍沒有記載。只是在物產(chǎn)志篇目下有蕎麥的記載,說明該縣有蕎麥種植,但不占主要的地位[4]。臨榆縣的蕎麥種植情況,在《臨榆縣志》中的記載與撫寧縣類似,也只是記載有蕎麥這種糧食作物,而沒有記載其種植范圍[5]。

        昌黎縣的蕎麥情況,在《昌黎縣志》記載“蕎麥,縣境無水田,多于旱地種之”[7,p269],記載有這種作物。盧龍縣的蕎麥情況,如上所述,土地貧瘠,沒有蕎麥種植的記載。例外,灤州也有蕎麥種植的記載。

        由上可知,樂亭縣、昌黎縣、撫寧縣、臨榆縣、遷安縣、灤州均有蕎麥種植,而盧龍縣沒有種植記載,而樂亭縣和遷安縣的蕎麥種植比較普遍。

        (三)稻類和黍粟類

        稻,粘者曰糯,多釀酒制飴;不粘者曰粳,多供飯食。按其種植時間早晚還可分為早稻和晚稻;按其需水量有可分為旱稻和水稻。稻是一種高產(chǎn)糧食作物,宜在濕潤溫暖的環(huán)境中生長。

        永平府地區(qū)盡管夏季有一段時間的高溫天氣,但由于水源的要求也只有在河流兩岸才能種植水稻。昌黎縣,又有“縣境無水田,多于旱田種之”[7],由此可見,永平府內(nèi)不僅有水稻分布,也有旱稻分布。

        黍粟類作物包括黍、粟、稷等。黍,脫殼成米俗稱黃米,性粘;稷,俗稱糜子,性疏爽,可炊飯;粟,俗名谷子,脫殼成米即粟米,俗稱小米。粟是一種耐瘠耐旱,適應(yīng)性極強(qiáng)的旱地作物,我國的古代北方平原缺水地區(qū)以及丘陵山區(qū)種植范圍最廣。永平府地區(qū)天氣較為寒冷干燥,所以長期以來,黍粟類作物在糧食作物中占有重要地位。

        《永平府志》中有:“遷安縣,折色粟米銀……”,又有“樂亭縣,粟米折銀”之類的記載[9,p1704-1723]。除此之外,盧龍縣、灤州也都有粟米折銀的賦役記錄。由此可推,清代黍粟類作物的種植面積很大,而且各縣不一。

        (四)玉米和高粱

        玉米原產(chǎn)于美洲,但何時傳入中國及其傳入途徑,無從考證。在永平府的各縣志中,玉米有其他的名稱,如玉米黍、苞米、棒子等,有黃白赤黑數(shù)種。

        光緒《遷安縣志》物產(chǎn)志記載“玉黍,群芳譜:粒似芡實。本草名為御麥即黍麥,今有名為包谷者,士人以其行似棒,呼曰棒子。有黃、白、赤三種,黃、白者習(xí)見,赤者,少見,為邑境民食大宗,無地不宜”[3,p539]。

        民國《昌黎縣志》記載玉米種植?!坝袷袷?,又云玉米,俗呼為包米或棒子,有黃、白、赤、黑、斑數(shù)種磨面,食者居多,然亦可碾米?!盵7]

        盧龍縣亦有玉蜀黍種植。民國《盧龍縣志》記載“境內(nèi)地多薄,物產(chǎn)不豐,林礦水澤,無物產(chǎn)之可言,農(nóng)產(chǎn)物以紅糧、玉蜀黍、谷、黍、豆、麥、蔴、棉花為多”[8]。

        光緒《撫寧縣志》物產(chǎn)志中有玉蜀黍的記載[4]。

        光緒《樂亭縣志》食貨志中記載“玉蜀黍,一名玉高粱……士人呼之包米,園圃中多種之,亦有種于田畝者,歲可收二次,有早晚之名,做飯磨面,邑人不甚尚之”[2,p837]。

        民國時期《臨榆縣志》輿地篇中亦有玉蜀黍種植的記載,稱玉蜀黍為包粱,煮熟可以歐粉。

        顯然,玉米在永平府分布比較普遍,除了沒有記載的灤州,其它六縣都記載種植了玉米,尤其是遷安縣和昌黎縣種植較多,玉米為遷安縣之大宗,昌黎縣食者居多。玉米屬于高產(chǎn)糧食作物,就連土地比較貧瘠的盧龍縣都有種植,這顯然與玉米的習(xí)性相關(guān)。

        高粱,有紅、白二色,分軟、硬二種,軟者粘,可釀酒;硬者不粘,可作糕、煮粥。由于高粱能抗旱耐澇和抗鹽堿,隨意可以在其他作物不能生長的地方種植。

        光緒時期的《遷安縣志》物產(chǎn)志中記載:“高粱,高粱始見光雅,謂之霍梁,亦謂之木稷,三代以前無有也,今其米謂之術(shù),其莖謂之楷,有紅、白二種,又有黏、不黏之分,白者可充民食,紅者荒年人或食之,常年皆用以造酒,或飼馬。邑境種者極多,或有謂紅高粱之來源,系南方甘蔗之變種,惜未有試之者不堪深信也?!盵3,p538]

        咸豐末年,昌黎縣日常食物以高粱為大宗。民國時期的《昌黎縣志》物產(chǎn)志亦記載“高粱,即博物志之蜀黍,河以南,人呼為術(shù)術(shù)者是也。有紅、白;黏與不黏者多種,邑境谷類之大宗,可碾米磨面,并釀酒,莖高丈余即可做燃料,又可織箔編席為用最博”[7]。

        光緒《撫寧縣志》物產(chǎn)志中有關(guān)于蜀黍的記載,“蜀黍,有紅白二種,俗名高粱”[4]。

        光緒《樂亭縣志》食貨志中有這樣的記載,“蜀黍,舊志引農(nóng)政全書,蜀黍在北方,地不宜麥禾者乃種,宜下地,按:蜀黍,一名蜀術(shù),北地通呼為高粱,京東高粱為永蜀最多,永蜀為樂境最多,種者蓋十之六七,日用常食,不可或缺,若所云種宜下地,又言地之不宜麥禾者乃種之,則大非今日之風(fēng)士也,色分紅白,白者黏,紅者不黏,又有淡紅色者,性亦黏,俗呼黏高粱,然惟於下地間種之,上地則惟以紅者為重。莖可編席,稍可做埽,楷可編籬笆,供炊事可飼牲畜,其用甚廣”[2,p837]。

        民國《臨榆縣志》輿地篇中有“黏蜀黍”的記載,說明臨榆縣有高粱的種植。

        高粱在永平府各縣的區(qū)域分布的特征與玉米比較相似,永平府各縣都有種植,分布比較廣,但并不平衡,而是遷安縣和昌黎縣居多。如:遷安縣,縣內(nèi)種植高粱的極多;昌黎縣,高粱是縣內(nèi)糧食之大宗。

        (五)豆類和其他作物

        豆類,包括大豆、小豆、豌豆、綠豆、蠶豆、白豆等品種。在清代,一般作為雜糧或精飼料來種植,也可榨油、做豆腐等。其中大豆的栽培歷史悠久,古稱菽,以黃豆居多。

        《永平府志》賦役卷有云:“本色正加豆三千二百一十七石一斗二升五合”[9,p1678],“遷安縣,本色正加豆七十六石二斗八升一合一勺二抄”[9,p1708],“灤州,征本色正加豆二十八石九斗三升二勺零[9,p1720]“樂亭縣,本色正加豆四十石三合六勺零”[9,p1723]。豆類在永平府各縣廣泛種植,但是各縣有差異。

        除上述所列的糧食作物以外,清代的永平府還種植其他的糧食作物,如稗、蘇子、糜子,西番、薯類等,這些作物雖然種植的范圍不大,但是在當(dāng)?shù)厝藗兊纳钪舱加幸欢ǖ牡匚?,其作用也不容忽視?/p>

        第三模塊是素質(zhì)拓展模塊,通過就業(yè)講座、社會實踐、各種比賽等形式,提高學(xué)生的綜合素質(zhì),更好地適應(yīng)用人單位的需求。

        (六)小結(jié)

        永平府境內(nèi)糧食作物不僅種類繁多,而且產(chǎn)量較大,如不遇災(zāi)年基本可以滿足百姓的生活需求。盡管各縣種植的作物種類非常相似,但是其種植面積和產(chǎn)量仍有不同。府內(nèi)的各縣稻米類、豆類作物、黍粟類作等物糧食作物的種植情況,由于地方志中物產(chǎn)志沒有詳細(xì)記載,我們不能直接看出其分布情況。但我們可以通過永平府各縣糧食作物征稅情況來窺視其分布情況。表2為清代永平府各縣糧食作物征稅情況的比較。

        表2 清代永平府各縣糧食作物征稅情況比較

        永平府地域范圍并不大,可以假定在各方面條件均相同的情況下每畝田的產(chǎn)量N基本相同。在這個前提下,可以推出各個縣中作物的分布比例,進(jìn)而推出主要作物在永平府境內(nèi)的分布情況,其公式可表示為

        其中,A代表所征作物的重量,B代表畝數(shù),N每畝田的產(chǎn)量為定值,S為所征貨物的種植畝數(shù)與總畝數(shù)的比值。根據(jù)此公式可推出,稻米類作物主要種植于盧龍、遷安和臨榆縣,其中盧龍縣的種植比例最大;豆類作物在各縣內(nèi)均有種植,昌黎縣的種植比例最大,其次為臨榆縣、遷安縣;黍粟類作物主要分布于昌黎、樂亭和撫寧縣,而昌黎縣的種植最多。

        綜上所述,晚清至民國永平府內(nèi)主要糧食作物的分布情況如下:麥類作物,樂亭縣和遷安縣的麥類分布較廣,其它縣均有種植麥類,但范圍較小,而米麥只有昌黎縣才有少量種植;稻米類作物主要種植于盧龍、遷安和臨榆縣,其中盧龍縣的種植比例最大;豆類作物在各縣內(nèi)均有種植,昌黎縣的種植比例最大,其次為臨榆縣、遷安縣;黍粟類作物主要分布于昌黎、樂亭和撫寧縣,而昌黎縣的種植最多。玉米和高粱作物,各縣都有分布,但以遷安縣和昌黎縣為最多。

        圖2 永平府糧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三、永平府經(jīng)濟(jì)作物的地理分布

        在農(nóng)作物的構(gòu)成中,糧食作物是主體部分,這是毫無非議的。但是經(jīng)濟(jì)作物在農(nóng)作物的構(gòu)成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衣食的“衣”,就是主要依靠經(jīng)濟(jì)作物才能解決的。同糧食作物一樣,經(jīng)濟(jì)作物的生長發(fā)育也受到自然條的影響和制約。

        (一)棉花和桑

        棉花為直隸省的傳統(tǒng)經(jīng)濟(jì)作物,據(jù)《明會典·稅糧》記載,至少在弘歷年間北直隸的八府皆有棉花種植,征繳棉花的數(shù)量在全國名列前茅,棉花的質(zhì)量也俱佳。清代直隸的棉花種植迅速發(fā)展,但是由于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狀況的影響,永平府的棉花種植一直落后于直隸南部其他各府。盡管如此,棉花的分布仍然較為廣泛。

        永平府的灤州和樂亭棉花種植頗多。灤州南境“土惟黑壤,種宜木棉”[10]。樂亭物產(chǎn)也以“梁谷、棉花為多”[2,p834]。但是其他縣也并不是沒有種植棉花。清同治五年前后,昌黎縣“棉花,府志云沙社出,今到處皆有之”[6,p88]。只是這些縣的種植少于灤州和樂亭,這與各縣的自然條件有關(guān)。

        種桑是為了養(yǎng)蠶,而養(yǎng)蠶則是為了解決人們的衣著問題。蠶桑是我國傳統(tǒng)的衣著原料之一,歷史上各地都十分重視值桑養(yǎng)蠶。清代時期,永平府有一些種桑的分布,但比較零星。據(jù)光緒二十四年資料,“查直隸有桑蠶處,向僅有……灤州、昌黎、撫寧……”[10],如盧龍等縣仍無桑蠶種植。

        (二)芝麻和花生

        芝麻,在永平府也成為脂麻、油麻、胡麻,有遲、早兩種,黑白兩色,其油芳香,俗稱香油。芝麻耐旱怕澇,宜種于高燥之地,在清代永平府種植范圍比較廣泛,是其主要的油料作物。在各縣志中,如《昌黎縣志》、《撫寧縣志》、《臨榆縣志》、《遷安縣志》均有記載。由此看見,芝麻在永平府的地理分布較為廣泛。

        花生,一名落花生,以花落后,其子房入土結(jié)實,故名。由于花生宜種于干燥的沙土或壤土中,所以一般多種植于濱河沙灘之地,又由于其喜好炎熱的氣候,不能耐寒霜,而永平府地區(qū)氣候較為寒冷,所以其種植面積并不廣大。據(jù)各縣志資料,只有《遷安縣志》中有記載,“清光緒初年始有,小粒者流傳到邑,開黃花,花實于根葉有特能,日出則開日暮則合,邑多沙土種之……”[3,p540],其他縣均無記載。

        (三)藍(lán)靛

        藍(lán)有大小兩種,分蓼藍(lán)、山藍(lán)等種類,濾汁為靛,可以染青,是一種傳統(tǒng)的染料作物。隨著紡織業(yè)的發(fā)展,藍(lán)靛的種植興盛一時,直隸各地均有種植,但是永平府境內(nèi)并不常見,據(jù)同治年間的資料,只有昌黎縣有種植,“靛,有大小兩種,南人呼苗葉為藍(lán),土人呼為靛”[6,p152]。而其余各縣均無記載。

        (四)小結(jié)

        綜上所述,晚清至民國永平府內(nèi)主要經(jīng)濟(jì)作物的分布情況如下:灤州和樂亭的棉花分布較廣泛,其次為昌黎和盧龍;桑的種植則主要分布在灤州、昌黎和撫寧,其他縣則比較少;芝麻的種植范圍較廣,而花生的范圍相對而言則要小很多;藍(lán)靛的種植則主要是昌黎縣。

        圖3 永平府經(jīng)濟(jì)作物的地理分布

        四、清代永平府農(nóng)作物地理分布的原因

        盡管清代永平府的地域范圍并不廣袤,但是其糧食作物和經(jīng)濟(jì)作物的分布呈現(xiàn)明顯的區(qū)域特征,出現(xiàn)這種區(qū)域特征的原因有很多方面。

        首先是植物的特性。如高粱能抗旱耐澇和抗鹽堿,可以在其他作物不能生長的地方種植,盧龍縣由于土壤較為貧瘠,所以高粱的種植與其他縣相比面積較大。麥類作物能適應(yīng)寒冷干燥的環(huán)境,所以在北方的永平府不僅種植大麥小麥的歷史悠久而且種植廣泛?;ㄉ埠酶稍锏纳惩梁脱谉岬臍夂颍榔礁貐^(qū)氣候寒冷不太適宜花生生長,所以其種植面積并不廣大。植物對熱量、水源、土壤等的特殊要求決定了其地理分布的范圍。

        其次是土壤的貧瘠程度?!侗R龍縣志》有:“境內(nèi)地多瘠,物產(chǎn)不豐”[8],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作物的分布。再如,永平府的地勢較為低洼,易澇,鹽堿土壤分布較廣,所以其棉花的種植遠(yuǎn)不如直隸南部各府縣。

        再次是水源的充足程度。如水稻就是典型的喜水類植物,它宜在濕潤溫暖的環(huán)境中生長,多種植于河流兩岸,然而昌黎縣水田數(shù)量并不多,所以旱稻多于水稻。盧龍縣、灤州都有較大的河流經(jīng)過,如青龍河、灤河,水量較為充足,能較好的滿足水稻對水量的要求,所以種植較多。由此觀之水源也是影響作物的重要因素之一。

        除自然原因外,人為原因也是影響農(nóng)作物地理分布的一個重要因素。以臨榆縣為例。臨榆縣為京師通往東北地區(qū)的重要關(guān)隘,軍事布置超過其它的縣,為了滿足將兵的生活需要,稻麥類的種植明顯超過其它的縣,而豆類、黍粟類作物則較少。另外,人們喜好和種植傳統(tǒng)也是其影響因素。

        五、結(jié)語

        永平府位于直隸省的北部,雖然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不如直隸南部,如保定府、順德府等府優(yōu)越,但是在其內(nèi)部也形成了特定的種植模式和傳統(tǒng)。而且年景好時該府上繳的賦稅不僅可以滿足當(dāng)?shù)氐男枰?,甚至可以供?yīng)京師對糧食和經(jīng)濟(jì)產(chǎn)品的需求,作用不可忽視。從另一個角度看,永平府各縣的作物分布情況充分反應(yīng)了當(dāng)?shù)氐霓r(nóng)業(yè)文化。

        [1] 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M].北京:中華書局,2005:748.

        [2] 史夢蘭.樂亭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Z].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

        [3] 滕紹周.遷安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Z].臺北:成文出版社,1976.

        [4] 史夢蘭.撫寧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Z].臺北:成文出版社,1969:177.

        [5] 程敏侯.臨榆縣志[A].中國地方志集成·河北府縣志輯[Z].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480-482.

        [6] 戴鞍鋼.中國地方志經(jīng)濟(jì)資料匯編[Z].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7] 張鵬翱.昌黎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Z].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269.

        [8] 董天華.盧龍縣志[A].中國方志叢書·華北地方[Z].臺北:成文出版社,1968:170.

        [9] 史夢蘭.永平府志[A].秦皇島歷代志書校注[Z].中國審計出版社,2001.

        [10] 李輔斌.清代直隸山西棉花種植和蠶桑業(yè)的變化及分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6(4):55-65.

        猜你喜歡
        昌黎縣灤州盧龍縣
        昌黎縣人大常委會召開首屆企業(yè)家人大代表沙龍
        讓根本政治制度在基層落地生根——盧龍縣人大常委會用制度體系創(chuàng)造性規(guī)范鄉(xiāng)鎮(zhèn)人大工作的調(diào)查與啟示
        公民與法治(2022年1期)2022-07-26 05:57:56
        昌黎縣雙陽塔維修始末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38
        盧龍縣綠鑫苗木(花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
        河北果樹(2020年1期)2020-02-09 12:31:46
        昌黎縣綠藝果樹發(fā)展中心
        河北果樹(2020年1期)2020-02-09 12:31:08
        盧龍縣“孤竹小金米”豐產(chǎn)優(yōu)質(zhì)種植技術(shù)
        赫然一座灤州城
        僑園(2016年8期)2017-01-15 13:57:16
        放歌灤州古城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4-22 02:39:45
        “灤州煤礦”更名之考證
        檔案天地(2016年3期)2016-02-06 08:35:36
        灤州古鎮(zhèn)
        黃河之聲(2016年24期)2016-02-03 09:01:52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古装片| 成年美女黄网站色大免费视频|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女人扒开下面无遮挡| 亚洲欧洲国产日产国码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aⅴ毛片大全| 自拍偷区亚洲综合激情| 日韩在线永久免费播放|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久久婷婷| 亚洲综合伦理|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免费看| 成人偷拍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久www成人免费毛片| 欧美性性性性性色大片免费的| 国产精品18久久久久久不卡中国|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拍av在线| 亚洲女同系列在线观看|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 | 亚洲中文有码字幕青青| 老熟女熟妇嗷嗷叫91| 白浆高潮国产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国产成年无码V片在线| 一区二区在线视频大片| 日韩精品视频高清在线| 美丽人妻在夫前被黑人| 五月天激情小说| 挑战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91熟女av一区二区在线| 7777色鬼xxxx欧美色妇| 国产a v无码专区亚洲av| 亚洲第一免费播放区| 午夜影院免费观看小视频| 人妻洗澡被强公日日澡电影| 久久国产精久久精产国| 最新国产美女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午夜av一区二区| 国产免费a∨片在线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