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睿
(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qū)崆峒鎮(zhèn)衛(wèi)生院,平涼 744000)
乳腺疾病是危害女性身體健康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主要分為乳腺炎、乳腺增生、乳腺纖維瘤、乳腺囊腫、乳腺癌五大類,其致病因素復雜,多與月經不調、遺傳、電離輻射、不健康生活作息規(guī)律及飲食和婚育有關,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隨時可能發(fā)生病變,嚴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主要癥狀有乳房疼痛有腫塊,乳頭溢液以及腺體局限性增厚等。研究發(fā)現(xiàn)[1]中藥治療此病效果較好,其中龍血竭膠囊活血化瘀、消腫散結,在相關疾病治療中已有報道,配合使用逍遙丸治療療效甚佳?,F(xiàn)對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80例乳腺疾病患者運用龍血竭膠囊配合逍遙丸治療結果進行回顧分析與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4月經過體檢和影像學及其他診斷,確診為乳腺疾病280例女性患者,年齡20~70歲,平均年齡35歲;病程3個月至2年。將280例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90例,其中乳腺增生80例,乳腺纖維小體瘤20例,乳腺纖維大體瘤20例,乳腺炎40例,乳腺癌30例,口服龍血竭膠囊配合口服逍遙丸治療;對照組90例,其中乳腺增生30例,乳腺纖維小體瘤15例,乳腺纖維大體瘤15例,乳腺炎20例,乳腺癌10例,口服逍遙丸加服乳癖消治療。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給予口服龍血竭膠囊,4粒/次,3 次/d,配合口服逍遙丸,8 粒/次,3 次/d,療程1~3個月。對照組口服逍遙丸,服用方法同觀察組,同時加服乳癖消0.64 g/次,3次/d,療程1~3月。
1.3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乳房腫塊基本消失,乳房脹痛基本緩解;好轉:乳房腫塊變小,質變軟,乳房脹痛減輕;無效:臨床表現(xiàn)經治療無改善[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以P<0.01或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后疾病治愈詳細情況比較 見表1。觀察組疾病康復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在疾病治愈情況上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疾病治愈情況比較[n(%)]
2.2 兩組患者藥物治療后療效比較 見表2。觀察組的療效結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2.3 兩組患者治愈后一個月進行隨訪,病情愈后情況 見表3。對照組病情反復率明顯高于觀察組,兩組病情愈后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2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n(%)]
表3 兩組病情愈后情況[n(%)]
中醫(yī)認為乳腺病相當于“乳癖”,發(fā)生除肝腎虧虛及沖任失調外,還與情志內傷,肝郁氣滯,脾胃虛弱有關,乳頭屬于肝經,乳房屬于胃經,肝郁氣滯則血行不暢,肝郁乘脾犯胃或淤血阻滯引起疼痛,產生腫塊[3]。
龍血竭為百合科植物劍葉龍血樹的含脂木材經提取得到的樹脂,有活血散瘀,定痛止血,斂瘡生肌的功效。龍血竭膠囊是以龍血竭為原料經過現(xiàn)代技術炮制加工而成的更容易服用和吸收的純中成藥,其主要有效成分為血竭皂甙和植物防衛(wèi)素,用于跌打損傷,淤血作痛,婦女氣血凝滯,外傷出血,膿瘡久不收口有良好的效果,現(xiàn)代臨床還應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等。血竭具有活血化瘀和止血雙向調節(jié)、抗炎鎮(zhèn)痛、抗菌、促進表皮修復、抗氧自由基等藥理作用,長期以來,我國的血竭資源依賴于進口,20世紀70年代,找到了替代品“國產龍血竭”。逍遙丸中含有柴胡、當歸、白芍、白術(炒)、茯苓、炙甘草、薄荷、生姜,其中柴胡疏肝解郁理氣;當歸、白芍補血養(yǎng)血;白術、茯苓益氣健脾;炙甘草益氣補中,緩肝之急;生姜燒過,溫胃和中之力益專;薄荷少許,助柴胡疏肝郁而生之熱。如此配伍既補肝體,又助肝用,氣血兼顧,肝脾并治。
上述結果中治療組與對照組在疾病康復情況、療效效果和疾病愈后的比較可見,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所以將龍血竭應用于乳腺疾病,配合逍遙丸可更好地發(fā)揮活血化瘀,疏肝解郁,消腫散結,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從根本上使乳腺腫塊消散,緩解乳房脹痛,起到了確切的療效,值得臨床推廣運用。
[1]黃樹蓮,陳學芬,陳曉軍.廣西血竭的活血化瘀研究[J].中藥材,1994,17(9):37-39.
[2]史麗民,姚勁松,王 英,等.加味逍遙丸配合乳腺病治療儀治療乳腺增生療效觀察[J].山東醫(yī)藥,2010,50(32):70-71.
[3]馮慶菁,劉加棟,丁善衡,等.乳癖散結膠囊治療乳腺病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院藥學雜志,2007,27(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