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良
(魯迅中學柯橋校區(qū) 浙江紹興 312000)
由一道課本例題引發(fā)的探究、引申與應用
●劉美良
(魯迅中學柯橋校區(qū) 浙江紹興 312000)
課本中的例、習題作為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有一定的示范性、典型性和探究性,或寓一般性的結(jié)論、或蘊含著深刻的背景材料,是課本的精髓,也是高考命題的源頭.在課堂教學中,對課本中的例、習題進行變式探究、引申拓展、橫向聯(lián)想,并能巧妙運用其中一些結(jié)論,以題攻題,可以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數(shù)學素養(yǎng)和教師把握高考的能力.
(人教版《數(shù)學(選修1-1)》第35頁)
解設點M(x,y),因為A(-5,0),B(5,0),所以直線AM,BM的斜率為
由已知得
化簡得點M的軌跡方程為
問題1
解設點M(x,y),由A(-a,0),B(a,0),得
化簡得點M的軌跡方程為
據(jù)此,可以得到橢圓的一個“生成方式”,歸納如下:
問題2
解設點M(x,y),因為A(-a,0),B(a,0),所以直線AM,BM的斜率為
由已知得
在結(jié)論2中,將點A,B改成關于原點對稱的任意2個點,結(jié)論(斜率存在)是否還成立?
解設點M(x,y),因為A(x1,y1),B(-x1,-y1),所以直線AM,BM的斜率為
由已知得
又
從而
因此
圖1
證明設A(x1,y1),B(x2,y2),線段AB的中點為E(x0,y0),則
式(1)-式(2),得
證明不妨設點P(x0,y0)在第一象限,則x0>0,y0>0,k<0.過點P(x0,y0)的切線方程為
y=y0+k(x-x0),
聯(lián)立橢圓方程
a2(y0-kx0)2-a2b2=0.
由Δ=0,得
從而
因此
又k1·k2=e2-1,故
很顯然,當曲線是雙曲線時,不難得到如下結(jié)論:
12組癌痛患者居家自我管理能力得分的比較(±s,分)組別n自我管理能力總分 情緒管理 不良反應管理 疼痛監(jiān)測 工作與休息管理 治療依從性 飲食管理
(1)當直線PA平分線段MN時,求k的值;
(2)當k=2時,求點P到直線AB的距離d;
(3)對任意k>0,求證:PA⊥PB.
(2011年江蘇省數(shù)學高考試題)
解(1)(2)略.
(3)設P(x,y),則A(-x,-y),C(x,0),從而
由結(jié)論3知
從而
因此
kPA·kPB=-1,
故
PA⊥PB.
圖2 圖3
解設kAD=k(k>0),則
lAD:y=k(x-2).
令x=3,則E(3,k).由結(jié)論3得
從而
因此
通過對課本中例、習題的進一步探究,可以得到非常重要的“二手結(jié)論”.運用這些結(jié)論可以解決以往的習題或高考題,不僅解法別開生面,過程簡單明了,還能使數(shù)學實質(zhì)被學生觸及和逐步理解,真正實現(xiàn)“做一題、會一類”.
深刻理解課本例、習題的重要價值,對提高數(shù)學教學的有效性具有積極意義.教師應加強對課本例、習題的研究,可以借助于一些經(jīng)典的本原性問題,對其進行開發(fā)和加工、捕捉和拓展,不斷挖掘其潛在的智能因素:或啟迪思路,提煉方法;或引申問題,豐富內(nèi)涵;或串聯(lián)知識,擴大成果;或鼓勵創(chuàng)新,提升智慧.這有助于學生問題意識的提高、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從而豐盈我們的數(shù)學課堂.
[1] 徐文彬.課堂教學中的“本原性問題”及教育價值[J].當代教育科學,2004(19):13-14.
[2] 江建國,郭楚明.數(shù)學探究需要探究性的教學設計[J].中學數(shù)學:高中版,2009(12):9-10.
[3] 蘇立標.探求以e2-1為定值的圓錐曲線問題[J].中學數(shù)學教學參考,2006(5):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