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麗 楊占明
(隴東學院體育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主觀幸福感是個體根據(jù)自定的標準對其生活質量的整體性評價以及情緒體驗[1],是反映社會及個體生活質量的重要的綜合性指標[2]。體育教師主觀幸福感不僅影響體育教師積極性、工作投入、教師職業(yè)生涯發(fā)展及生活質量的高低[3],也是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條件[4]。而對中小學體育教師主觀幸福感的探討,不僅能夠促進體育專業(yè)學生和教師心理健康的發(fā)展,還能促進體育教學改革的深入展開。
大量研究表明,中學體育教師普遍認為自己的社會地位較低,社會和學校對自己的職業(yè)缺乏認可,工作壓力大,工作待遇不如意,這些因素直接影響體育教師的主觀幸福感[5]。社會經(jīng)濟地位是社會學研究中常用的概念,通常是以收入水平、教育程度和就業(yè)這三個指標來綜合衡量[6]。因而,本文從家庭平均收入、受教育程度兩個方面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進行分析,并探討其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
經(jīng)濟學家、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進行了大量的探討,認為較高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是主觀幸福感的重要資源[7]。相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關系的探討,由于測量方法的不一致,研究結果存在較大差異[8-11]。關于受教育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關系的研究結論也存在不一致[12-15]。
本研究立足于此種現(xiàn)狀,對隴東地區(qū)中小學體育教師的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主觀幸福感之的關系進行分析,并探討收入是否對教育與主觀幸福感具有中介效應,旨在為改善體育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為體育教學的改革提供參考。
本研究主要采取方便抽樣從隴東地區(qū)(包括慶陽市、平?jīng)鍪校┏槿≈行W體育教師共150名,回收問卷150份,其中有效問卷135份,有效率為90%。其中男103名,女32名;中專7名,大專72名,本科56名。
1.2.1 中國人幸福感量表極簡版
該問卷是陸洛教授鑒于以往的研究主要從西方人的觀點和視角出發(fā),及以往研究中發(fā)現(xiàn)的中西方人對于幸福的差異性認識而編制[16],共10道題,采用likert4點評分,得分越高表示主觀幸福感水平越高。
1.2.2 社會經(jīng)濟地位指標
本文選擇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月平均收入(單位:元)作為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判定標準。
采用方便抽樣直接由研究者將問卷發(fā)放給被測者,并預留電話,在答卷的過程中如有問題隨時可以詢問,然后約定時間回收問卷,考慮主觀幸福感的時效性,問卷的發(fā)放和回收共持續(xù)三個月。對于收集的數(shù)據(jù),運用Spss13.0對其進行相關、回歸和方差分析。
表1 甘肅省中小學體育教師主觀幸福感現(xiàn)狀
對隴東地區(qū)中小學體育教師的主觀幸福感現(xiàn)狀進行描述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平均值為14.51,低于平均水平,因此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幸福感水平較低。
2.2.1 經(jīng)濟收入、受教育程度及年齡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表2數(shù)據(jù)表明,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兩個指標受教育程度與收入都與主觀幸福感有著顯著正相關,而年齡與主觀幸福感有著負相關。這說明受教育程度與收入水平越高對主觀幸福感有著積極的影響,而年齡對體育教師的主觀幸福感存在著消極的影響。
表2 社會經(jīng)濟地位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
2.2.2 經(jīng)濟收入、受教育程度與主觀幸福感的回歸分析
對主觀幸福感的多元回歸分析顯示,經(jīng)濟收入(β=.19,P=.027)、受教育程度(β=.20,P=.023),對體育教師的幸福感有著顯著影響,兩者的影響較為一致。
2.2.3 經(jīng)濟收入、受教育程度與主觀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根據(jù)甘肅省的實際情況,一般家庭經(jīng)濟低于1000元的為代課教師,城鎮(zhèn)體育教師的工資一般為略高于2000元,因而將經(jīng)濟收入分為低于1000元,略高于2000元,高于3001元共三個組,結果三組之間的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受教育程度、經(jīng)濟收入與受教育程度之間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具體方差分析結果如下:
表3 經(jīng)濟收入、受教育程度與主觀幸福感的方差分析
對經(jīng)濟收入進一步的多重分析顯示:低收入群體即收入低于1000元的體育教師幸福感水平最低,與其他兩組有著顯著差異(P=.02;P=.38);其中中等收入組即(1001-3000元)組與高收入組(高于3001元)之間的幸福感水平不存在顯著差異。
對受教育水平的多重分析顯示,大專學歷與本科學歷之間的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P=.005),其他各組之間不存在顯著差異。
對收入在教育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17],發(fā)現(xiàn)受教育程度對收入水平的回歸系數(shù)不顯著(β=.13;P=.14),即教育對主觀幸福感有直接作用,而非通過收入水平才能起作用。
對中小學體育教師主觀幸福感的現(xiàn)狀探討發(fā)現(xiàn),其主觀幸福感水平較低,與以往有些研究結論存在差異[18-20],與有些研究結論部分一致[21]??赡艿脑蛴校阂皇怯捎趲熧Y、場地設施條件等軟硬件的缺乏,甘肅位于我國西部,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落后,雖然西部大開發(fā)及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國家和學校加大了對學校的投資力度,但是由于基礎教育的底子薄,特別是村小的問題更為嚴重[22];二是是教育教學評價體系滯后,以升學作為學校的主要目標,為追求升學率而不惜犧牲學生體育鍛煉時間,擠占體育課,對體育教師的忽視也就在所難免[23];三是體育教師在福利和工資待遇上存在同工不同酬現(xiàn)象,在職稱評定上,優(yōu)先考慮其他科目的教師。郭隆珠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體育教師有六成不滿意自己進修和學習機會[24]。
王曉彥,鄭涌[25]指出,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關系還不明確,有支持性的證據(jù),也有反對性證據(jù)。而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收入對體育教師的幸福感有積極的影響,經(jīng)濟收入能夠解釋主觀幸福感方差的19%。這與有些研究不一致,研究指出經(jīng)濟收入僅能解釋主觀幸福感方差的3.2到4.4%[26]??赡艿脑颍阂皇怯捎谘芯空哌x擇的被試為發(fā)達國家的人群,有著較高的經(jīng)濟收入和福利待遇,因而收入水平對其主觀幸福感的影響相對較小。二是因為文化差異,在追求幸福的過程中,西方人群更注重自我實現(xiàn),而中國人認為物質的極大豐富是衡量幸福的一個重要因素[27]。三是有許多調(diào)查是以國家或者世界銀行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進行的分析,也即以國民收入作為收入的指標,但是本研究采用個人收入作為指標。由于中國處于經(jīng)濟發(fā)展的快速增長階段,國民的大量收入用于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而非個體幸福感水平的提升,因而在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對兩者進行區(qū)分,以探討兩者之間是否對主觀幸福感存在一致的影響。
本研究發(fā)現(xiàn)收入水平越高,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幸福感水平越高,但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組之間的幸福感水平不存在統(tǒng)計差異。可能的原因是收入與幸福感之間存在非線性的關系,收入對幸福感的邊際貢獻遞減[28]。這與大多數(shù)的研究結果一致,收入對幸福感的影響存在閾值[29],一旦達到閾值收入的影響將會停止[30]。但本研究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主觀幸福感下降的現(xiàn)象。本人認為,本研究中調(diào)查到的收入水平可能還沒有達到所謂的閾值水平,因而以后的研究中,有必要擴大被試人群,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收入與幸福感的閾值進行更深入的探討。同時考慮到東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差異較大,有必要對經(jīng)濟發(fā)展不同地區(qū)進行區(qū)分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教育對主觀幸福感有積極的影響,能夠解釋主觀幸福感方差的20%。但有研究指出,教育對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僅能解釋主觀幸福感的2.2到3.2%[31]。總體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幸福感水平越高。針對以往研究中指出的較高的教育程度能夠提供較好的經(jīng)濟收入,從而影響中小學體育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本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濟收入在受教育程度與主觀幸福感之間的中介效應不顯著。一方面,可能的原因是受教育程度是通過擁有更多的社會資源及更好的應對策略來提升主觀幸福感[32],而非經(jīng)濟收入;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本研究選擇的中小學體育教師主要是大專和本科兩種學歷,受教育程度較高,因而經(jīng)濟收入產(chǎn)生的中介效應較小。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有必要對社會經(jīng)濟地位影響主觀幸福感的機制進行探討,分析社會經(jīng)濟地位是通過何種途徑對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影響的。
關于主觀幸福感與年齡的關系,張河川、李潤仙[33](1997,1998)研究表明中年高校教師的主觀幸福感較差,這與本研究的結論有差異,本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年齡的增長體育教師的幸福感水平下降??赡艿脑颍阂皇求w育教師工作性質與其他教師不一樣,體育教師需要身體素質作為職業(yè)的支撐,隨著年齡的增大,身體素質必然面臨倒退的境地,直接影響到體育教師的幸福感水平。
社會經(jīng)濟地位對中小學體育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有顯著影響,而且教育能夠獨立于收入水平而對主觀幸福感產(chǎn)生作用。同時年齡也是影響體育教師主觀幸福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1]郭 英,謝 鞅.城鄉(xiāng)初中教師主觀幸福感的比較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0):9-13.
[2]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J]. Psychology Bulletin,19845(3):542-575.
[3]李麗敏.我國教師主觀幸福感影響因素研究述評[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09(1):28.
[4]謝 鞅.初中教師主觀幸福感的調(diào)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
[5][23]田 強.中學體育教師的職業(yè)困境與自我發(fā)展[J].體育學刊,2006(6):136-138.
[6]劉艷虹,張 芳,張 酉.殘疾人社會經(jīng)濟地位的調(diào)查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7(85):20.
[7][26][31]Martin Pinquart,Silvia Sorensen. Influence of socioeconomic status,social network,and compet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later life: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and Aging.2000,15(2):187-197.
[8]George L.K,Okun M&Landerman R. Ageasmoderator of the determinants of life satisfaction [J].Research on Aging,1985,7,209-233.
[9]Lowry J.H.Life satisfaction time components among the elderly[J].Research on Aging,1984,6:417-431.
[10]Graham C.Insights on development from 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J].World Bank Research. 2005,20,201-231.
[11]Ryan T.Colleen J.The relation of economic status to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Developing countries:A Meta-Analysis[J].Psychology Bulletin,2008,134(4):536.
[12][14]羅楚亮.教育-收入與主觀幸福感[J].理工高教研究,2006(1):1-4.
[13]Catherine Ross,Marieke Willigen.Education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J].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97(9):275-297.
[15]Graham,C.Pettinato,S. Happiness, Markets, and Democracy:Latin America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 Center on Social and Economic Dynamics Working Paper No.13.2000.
[16]Luo Lu,Robin Gilmour,Shu-Fang Kao.Cultural Values and Happiness:An East-West Dialoge [J].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001(4),477-493.
[17]溫忠麟,張 雷,侯杰泰等.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5):614-620.
[18]王相英.高校青年體育教師主觀幸福感與自我概念的研究[J].山東體育科技,2008(3):70.
[19]周召勇.中學體育教師角色沖突與工作滿意度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18.
[20]郝海濤.高校體育教師主觀幸福感-工作壓力及其關系研究[C].第八屆全國運動心理學大會論文集,2005:327.
[21]周艷麗,周 珂.河南省高中體育教師工作滿意度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研究[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3(4):54.
[22]黃 鐸.甘肅農(nóng)村學校體育現(xiàn)狀的調(diào)查與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7(1):98.
[24]郭隆珠.對魯西北經(jīng)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體育教師工作滿意度的研究[J].甘肅聯(lián)合大學學報,2008(6):122.
[25]王曉彥,鄭 涌.收入與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述評[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6):701-702.
[27]Luo LU.“Cultural Fit”:Individual and Societal Discrepancies in Values,Beliefs,and Subjective Well-being.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goy,2006(2):203-221.
[28]邢占軍.我國居民收入與幸福感的關系研究[J].社會學研究,2011(1):6-8.
[29]Carol Graham,The Economics of Happiness :Insights on globalization from a novel approach[J]. World Economics,2005(3):41-55.
[30]裴志軍.家庭社會資本、相對收入與主觀幸福感:一個浙西農(nóng)村的實證研究[J].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問題,2010(7):23.
[32]Stokes RG,Maddox GL. Some Social Factors on Retirement Adaptation.1967,22:329-333.
[33]張河川,李潤仙.中年教師心身健康與主觀幸福感的相關分析[J].中國健康教育,1998(3):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