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亞榮 張士瓊
新生兒床旁服務在產科優(yōu)質護理中的應用效果
楊亞榮 張士瓊
目的 探討產科病房新生兒床旁護理在開展優(yōu)質護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 將產科一病區(qū)2012年6~11月份分娩的產婦530例設為對照組, 將產科二病區(qū)2012年6~11月份分娩的產婦558例設為實驗組。對照組新生兒按傳統(tǒng)護理模式進行護理服務;實驗組新生兒實行全程全方位的床旁護理服務。在產婦出院時, 通過問卷調查, 對比兩組產婦對護理服務滿意度、家屬陪伴率、產婦和家屬的健康教育知曉率。結果 實驗組產婦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8.3%, 家屬陪伴率為22%, 健康教育知曉率為96.46%;對照組產婦對護理服務滿意度為93.7%, 家屬陪伴率為80%, 健康教育知曉率為90.75%。(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產科病房中新生兒床旁服務的開展可以提高孕產婦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和健康教育知曉率, 明顯減少家屬陪伴率。從而奠定優(yōu)質護理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
新生兒;床旁服務;優(yōu)質護理
為了貫徹落實國家衛(wèi)生部關于《2010年推廣優(yōu)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1]“以患者需求為導向, 以患者滿意為目標”的政策要求, 結合荊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工作實際情況和病人的需求, 適時開展了部分病區(qū)的新生兒床旁護理, 收到良好效果, 現介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11月產一科分娩產婦為對照組, 排除意識障礙和不愿意合作的病人, 共530例, 年齡17~40歲, 平均30歲, 孕周35~42周;其中剖宮產323例,自然分娩207例。2012年6~11月產二科分娩產婦558例為實驗組, 年齡19~43歲, 平均29歲, 孕周36~42周;其中剖宮產342例, 自然分娩216例。兩組產婦年齡、文化程度、職業(yè)、健康狀況和妊娠周數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傳統(tǒng)護理方法, 仍由家屬抱新生兒到產科病區(qū)固定地方進行沐浴、治療、檢查, 家屬在門外隔窗相望;出院時進行集中宣教。實驗組由每名分管6張病床的責任護士實施新生兒床旁護理, 與家屬和產婦一起共同參與,利用嬰兒床旁護理車為新生兒進行沐浴, 撫觸、游泳、預防接種、新生兒疾病篩查、聽力篩查、眼保健、口腔保健、治療, 同時對產婦及家屬每天進行一對一的健康教育, 對新生兒護理技巧進行指導, 對家屬提出的問題耐心解答, 住院期間家屬也可在責任護士的指導下進行新生兒的護理技巧訓練。
1.3 評價方法 兩組產婦在實施不同護理后, 在出院時發(fā)放醫(yī)院自制護理服務滿意度調查表(10個條目)和產科健康教育知識掌握程度的評價表(10個條目), 均采用百分制, 分數越高護理質量越好, 滿意度越高。陪護按住院期間每名產婦留陪一人為基數, 陪護率(由所有留陪人數-留陪基數)除以在院產婦人數計算, 陪護人數越低, 服務質量越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施新生兒床旁服務以來, 兩組進行護理服務質量比較:見表1 。患者滿意度、陪伴率、健康教育知曉率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服務模式護理質量比較(n, %)
3.1 新生兒床旁護理的開展密切了護患關系, 有效降低了家屬陪伴率, 提高了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颊叩臐M意度是現代醫(yī)院質量管理的金標準, 是評價護理質量及改進醫(yī)療護理工作的重要指標[2]。母嬰床旁護理來源于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jiān)護[3], 其實質是指產婦在住院期間母嬰所享受的一切護理均有護理人員在產婦床邊進行[4]。有研究報道[5], 母嬰同室病房的護理人員, 在新生兒的護理方面需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因此造成了人力資源配置的相對不足, 往往需要多名家屬與護士協(xié)助進行相關的一些基礎護理, 易造成家屬陪伴多, 病房不易管理。床旁護理使護士主動落實母嬰兩方面的基礎護理及??谱o理, 并在產婦的直視下進行, 家屬和產婦都非常的放心, 大大減輕了家屬育兒的精神負擔, 減少了家屬分工照顧母嬰的工作,降低了家屬的陪伴人數(見表1)。新生兒床旁護理開展的過程中使責任護士每天與產婦及新生兒近距離的交流、指導, 能夠更直接更客觀的了解產婦及新生兒心理變化和需求, 能夠及時對護理方式方法及措施進行調整, 體現出對母嬰的關懷, 給產婦及家屬一種依賴、親切感和安全感,滿意度有明顯的增高(見表1)。 而分娩后產婦對即將承擔母親角色的不適應, 對各種生活難題心里準備不充分,均可造成產婦心理壓力, 誘發(fā)產后抑郁癥的發(fā)生[6], 增加家庭矛盾及負擔。而床旁服務使護士對產婦及家屬進行母嬰護理的一對一的交流指導, 便于產婦及家屬在住院期間掌握新生兒喂養(yǎng)、換尿片、新生兒黃疸觀察等多方面的新生兒護理技巧及健康教育知識(見表1), 可減少家庭矛盾及產后抑郁癥發(fā)生, 讓產婦及家屬更快的適應角色轉變,提高他們的滿意度。
3.2 新生兒床旁護理的開展提高了護士的整體素質, 保證了護理質量和護理安全。 新生兒床旁服務的開展對護士的要求較高, 在臨床工作中, 需要護士的綜合能力強, 善于溝通, ??扑皆鷮? 知識面廣, 能夠及時解答產婦及家屬提出的各種問題, 常由品質良好的護士來擔當。因此, 該服務模式時時刻刻對護理人員提出挑戰(zhàn), 在工作中需不停的對自己知識進行充實與更新, 來適應工作, 滿足產婦及家屬需要。通過對患者提供全面、全程、連續(xù)的服務[7], 責任護士能夠發(fā)現孕產婦及新生兒一些異常狀況, 及時進行處理, 方便病情的觀察, 同時避免了家屬抱新生兒四處進行“沐浴、新篩、預防接種、行為測定”等項目檢查時可能出現的應急事件的發(fā)生。
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 做好基礎護理是關鍵[8],而新生兒床旁服務是以落實基礎護理為主, 使患者看得見、體會得到的實事, 大大減輕了家屬的負擔, 提高了患者滿意度, 創(chuàng)造了一定的社會效益, 形成了護患之間良性互動的雙贏局面,奠定優(yōu)質護理服務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堅實基礎。
[1]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關于印發(fā)《2011年推廣優(yōu)質護理服務工作方案》的通知.衛(wèi)醫(yī)政【2011】23號:6-7.
[2] 朱麗芹.護理服務示范病房的創(chuàng)建與實施.護理管理雜志,2010,16(33):4059-4061.
[3] 俞康民.產科新模式-以家庭為中心的產科監(jiān)護.北京:中國出版集團現代教育出版社, 2009.
[4] 王玉玲.母嬰床旁護理務實手冊.青島:青島出版社, 2010:1.
[5] 馬迪, 姜梅, 何仲.產科母嬰同室病房護理工時調查與分析.中國護理管理, 2012,12(4):54-55.
[6] 費喜之.產后抑郁癥的病因分析及其護理干預.山西醫(yī)藥雜志,2010,6(39):581.
[7] 張會芝, 盧杰, 駱金凱, 等.開展優(yōu)質護理服務轉變護理工作模式.中國護理管理, 2010,10(4):29-30.
[8] 劉蘇君.基礎護理-護士的專業(yè)內涵.中華護理雜志, 2005,40(4):243.
434020 湖北省荊州市婦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