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爽 胡象明
鄰避項目是指為社會帶來生活上的便利與福祉,卻會給附近居民帶來負面影響以致產(chǎn)生鄰避情節(jié)的公共設施(張向和,2010:5),如核電站、化工廠、飛機場、垃圾處理站等。鄰避項目風險的潛在性、非自愿承擔性和規(guī)避成本高等特征,容易使公眾產(chǎn)生較高的風險預期,若紓解不當,則可能引致群體性對抗行為。這種行為的可能性構成了學界日益關注的“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也是十八大所提出“重大決策社會穩(wěn)定風險評估”中非常重要的子類別,具體指鄰避項目在選址、修建和運營過程中,由于項目安全危機、征地拆遷、環(huán)境破壞、弱勢群體影響等方面而產(chǎn)生對社會民眾影響面大、持續(xù)時間長、并容易導致較大社會沖突的不確定性(李世新,2007:44-46)。近年來發(fā)生的寧波鎮(zhèn)海反PX進駐、四川什邡反鉬銅項目、安徽彭澤反核電站上馬、北京反京沈高鐵修建等事件均是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佐證。核電站作為鄰避設施中污名顯著、爭議不止且事故危害最嚴重的一類,近幾年發(fā)展勢頭強勁。但是,由于福島核泄漏事件的發(fā)生且影響遲遲不退,雄心勃勃的核電計劃也引起廣大公眾的擔憂,民間涌現(xiàn)起反核聲浪,出現(xiàn)抗議行為。因此,以核電站為個案,探索公眾風險認知的產(chǎn)生緣由、作用機制與調(diào)控策略,可作為同類鄰避項目社會風險防控的參考。
風險認知是人們對客觀風險在主觀上的體驗,是一種直覺性判斷,往往與實際存在較大偏差(劉金平,2011:4)。對此,西方學者斯拉維克(1992)、卡斯帕森(1994)和我國心理學家謝曉非(1996)、時勘(2003)、王二平(2004)等都在研究中指出了風險認知的特征及其對風險接納度和發(fā)生概率的影響。對“風險認知”等主觀因素的態(tài)度差異,使學界對風險實質(zhì)的闡釋亦有不同:現(xiàn)實主義者認為所有風險都是客觀存在的,是世界本身的一種特性,并不因個人感知而發(fā)生變化。建構主義者則提出,風險具有“主觀性”,與人們的認知、信念、情感等密切相關。對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解讀同樣存在著兩種分野:持“現(xiàn)實主義”觀點的學者研究時往往著眼于鄰避風險中的技術失誤、利益受損、環(huán)境破壞等,并更多從權威專家的視角出發(fā),將客觀的、具有科學性的意見納入風險管理。反之,則更關注公眾這一主體在鄰避工程修建過程中的風險認知、心理、情緒及其可能引發(fā)的風險行為。
縱觀近年發(fā)生的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大都不是因項目已爆發(fā)實質(zhì)性危機,而源自公眾對垃圾場、核電站、化工廠等項目并不樂觀的風險認知。這種“感知到的風險”雖然并非真實存在,卻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公眾對風險事件的應對方式,從而左右真實風險甚至衍生風險的發(fā)展趨勢:若對風險的負面解讀較強,則可能推高實際風險;反之,若能構建積極的風險認知,便能降低擔憂與恐懼,實現(xiàn)理性選擇,緩解風險的產(chǎn)生??梢姡魧︵彵苄蜕鐣€(wěn)定風險的考量再局限于單純的技術完善或利益補償?shù)纫暯?,將難以應對復雜的社會風險形勢,有必要將公眾對鄰避項目的風險認知體系涵蓋進來,通過心理測量的方式來預測其行為特征、表現(xiàn)及范圍,以達到風險管理的進一步前置,防止社會失序。
公眾針對鄰避項目的行為根據(jù)其風險程度和表現(xiàn)不同,可劃分為對抗行為、傳播行為與自保行為三種類型。其中,對抗行為對社會秩序的影響最為顯著,其力度和范圍直接決定了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級別,故本研究將其作為“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主要因素進行預測與防控。而傳播行為和自保行為雖不會立即引發(fā)社會失穩(wěn),卻也是風險隱患,需要加強監(jiān)測和引導,防止其演變?yōu)榇笠?guī)模極端的群體性行為。
對抗行為的具體表現(xiàn)有二:(1)搬遷或逃離。雖然“用腳投票”成本較高,但當公眾對鄰避項目的風險預期居高不下時,則有可能放棄對成本的考量,選擇搬遷或逃離,甚至勸說親友不要在該地區(qū)居住。大規(guī)模的人口搬遷,會造成區(qū)域擁擠和資源短缺,給社會管理造成困擾。而無序的逃離則更可能帶來社會混亂。(2)抵制與反對。即公眾公開表達對鄰避項目修建的反對、加入或號召他人加入抗議組織、參與群體性游行示威等。如果控制和處理不當,此類行為將迅速演變成政民或民企沖突,不僅會造成人員受傷,也將在很大程度上損害政府公信力和企業(yè)社會形象,并嚴重挫傷項目的未來發(fā)展。因此,社會穩(wěn)定風險管理的核心任務正是在于通過對公眾風險認知的評估,預測其對抗行為出現(xiàn)的概率、規(guī)模、范圍和程度,防患于未然。
這里的“傳播”指公眾對某種事物未經(jīng)證實的闡述或詮釋。公眾出于對鄰避項目的高度關注,私下交流與項目相關的信息尤其是負面信息,試圖達到確認風險,分擔憂慮的目的。流言的蔓延,將引發(fā)人們對項目風險的無端猜測和過度估計,強化其負面風險認知。并且,隨著信息在口口相傳中多次放大,最終可能形成群體恐慌與抵制,若疏導不利,將導致人們選擇更極端的風險行為。
“自保”是公眾無力阻止鄰避項目修建時選擇的“消極”行為。其影響弱于信息傳播,不會立即造成對社會穩(wěn)定的破壞,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鼓勵和提倡的。常見的自保行為有兩類:(1)躲避。如減少出門次數(shù),不去受到污染的地方等;(2)防護。如不食用受污染的食品、儲備項目風險防護物資、定期體檢等。但是,過度的自保會強化人們對項目的負面認知和焦慮感,或在特殊環(huán)境下演變?yōu)樾畔鬟f甚至對抗行為,引起社會失序。
本研究假設公眾風險認知對于以上三種行為均有影響和預測作用,且風險認知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可以通過外界干預進行調(diào)控,從而得到如圖1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公眾行為選擇模型。
圖1 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公眾行為選擇模型
相應假設為:
H1.公眾在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的行為選擇與風險認知正相關,包括三個子假設:H1-1.自保行為與風險認知正相關;H1-2.傳播行為與風險認知正相關;H1-3.對抗行為與風險認知正相關。
H2.公眾風險認知受到諸多外界因素的影響,包括四個子假設:H2-1.公眾風險認知受到政府決策的影響;H2-2.公眾風險認知受到專家觀點的影響;H2-3.公眾風險認知受到媒體傳播的影響;H2-4.公眾風險認知受到他人行為的影響。
本研究選取鄰避項目中的典型類別核電站為案例,以“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公眾行為選擇模型”為基礎,通過文獻梳理、專家座談及核電站周邊公眾訪談,構建了“核電站周邊公眾社會風險認知及行為傾向問卷”。問卷包括風險認知、行為傾向、影響因素三部分,采用Likert五級計分法。調(diào)研共發(fā)放問卷1845份,回收1812份,其中有效問卷1508份,覆蓋籌建、在建、建成三個階段的核電站,保證了樣本的代表性。采用Cronbach’sα系數(shù)對回收問卷進行信度檢驗,總問卷的可靠性達到0.882,分問卷一為0.861,分問卷二為0.797,分問卷三為0.879,信度較高。
通過對風險認知和行為傾向的相關性分析,得到風險認知與自保行為、信息傳播行為及對抗行為(社會穩(wěn)定風險)之間的關系:
1.風險認知與自保行為間相關性分析
圖2 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風險認知與自保行為間關系
由圖2知,自保行為與風險認知之間的共變關系并不顯著。尤其在高分數(shù)段時曲線波動很大,無規(guī)律可循,證明高水平的風險認知并不一定帶來相應的自保行為。原因可能在于公眾采取自保措施是出于應激性的自然選擇,又或是受到周邊公眾影響而產(chǎn)生的從眾行為,并不必然以對風險的強烈預期為前提。而當真正出現(xiàn)較高的風險認知時,自保已經(jīng)不能達到平抑風險恐慌的目的,公眾將會選擇力度更大的行為方式。故假設H1-1不成立。
2.風險認知與傳播行為間相關性分析
圖3 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風險認知與傳播行為間關系
如圖3,對于傳播行為而言,當風險認知在3.5-5分區(qū)間時,信息傳播行為不再隨之上升,甚至有下降趨勢??梢姡咚降娘L險認知并不一定帶來高水平的傳播行為。原因或許是信息的搜集與傳播并非完全來自于對核電站風險的恐懼與預期,也可能是出于對相關領域的興趣或者是從眾的無意識行為。所以,二者在數(shù)量上并沒有嚴格的共變關系。假設H1-2不成立。
3.風險認知與對抗行為間相關性分析
圖4 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中風險認知與對抗行為(社會穩(wěn)定風險)間關系
如圖4所示,風險認知與對抗行為(社會穩(wěn)定風險)間有很強的相關性:隨著風險認知水平的升高,對抗行為(即社會穩(wěn)定風險)程度也呈平穩(wěn)上升趨勢。雖然存在上下波動,但幅度較小,平均不超過0.5分。而在3-5分的高風險區(qū)間,曲線非常平滑,表示風險認知程度越高,選擇對抗行為(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傾向也越高,由此證得假設H1-3成立,可運用風險認知對對抗行為(社會穩(wěn)定風險)進行預測。
進一步探討二者間預測關系,選擇繪制線性、二次和三次曲線。由統(tǒng)計參數(shù)(表1)可知,三種曲線調(diào)整后的R2都高達0.9以上,且F值達到顯著,適合于解釋風險認知與個人對抗行為的關系。但通過模型擬合度的比較,可見三者分別為0.91,0.947和0.972,三次方程模型的解釋力度最大,能達到最高的預測準確度,故選用。根據(jù)三次方程系數(shù)表(表2),得到風險認知對NIMBY項目社會穩(wěn)定風險(對抗行為)的預測模型為:
表1 模型匯總
表2 風險認知預測模型系數(shù)表
將該預測模型運用于大亞灣核電站進行檢驗,結果證明風險認知預測核電站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力度達到近97%,充分顯示了風險認知與對抗行為間的強正相關。但是,這只是說明了風險認知高的人,選擇對抗行為也即引發(fā)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可能性高達97%,卻不能證明只要存在消極風險認知,就一定會導致對抗。其原因在于人們的行為選擇除了取決于風險認知程度,還與自身掌握資源以及對于選擇沖突抵抗的“成本-收益”預期等因素相關。正如張碩陽等在社會心理預警的方法論探討中所言:“由于行為的變通性、外部壓力的左右、認知與情緒的沖突等原因,行為反應可能并不完全與認知和態(tài)度表現(xiàn)一致。”(張碩陽、陳毅文、王二平,2004:256-263)這一方面提醒我們在通過風險認知預測公眾行為時,必須要廣泛考慮外在因素的作用,避免過度報警或漏警;另一方面,也說明在鄰避項目修建、運營過程中,都不可忽略公眾的風險認知,否則當其對風險的預期累積到一定程度,且具備合適的外界條件,人們將很可能選擇極端的風險行為,破壞社會穩(wěn)定,影響項目修建與經(jīng)濟發(fā)展。
既然公眾的風險認知狀態(tài)直接決定了其風險行為的選擇,故調(diào)控公眾風險認知傾向與水平,建立積極的風險認知,提升公眾對項目效用的認可度、對項目風險的容忍度以及對項目安全的信任度是從源頭處掐滅鄰避項目社會風險的必要之舉。為此,本研究分別調(diào)查了政府、媒體、公眾、專家四個主體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試圖梳理出相應策略。
圖5 政府、媒體、公眾、專家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程度
由圖5可見,四者對民眾心理和行為的影響都超過了3分,處于偏高水平,說明政府、媒體、公眾和專家與核電站相關的行為均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民眾的風險認知水平,假設H2中的四個分假設都得以證明。相較之下,政府管理決策的影響力最大,說明政府需要特別重視對核電站建設與運營的管理,為民眾提供安全保障。位居其次的是公眾行為,從眾心理始終是影響個體風險態(tài)度的關鍵要素。媒體的傳播行為比專家更能對社會風險產(chǎn)生作用,尤其在當今時代,媒體種類繁多、信息量大、傳播速度極快,民眾大部分關于核電站的信息都是從傳媒獲取。四個主體中專家的影響最弱,據(jù)分析可能是因為目前尚未建立規(guī)范的專家咨詢制度,專家與民眾的接觸很少,民眾難以獲取來自專業(yè)領域的引導和建議。
作為鄰避項目的審批與建設部門,政府與核電企業(yè)的所作所為對公眾核風險認知有重要影響。尤其前者作為公共組織,更容易左右人們的判斷。公眾只有相信政府管理部門在核電站選址和運營監(jiān)督管制中的決策經(jīng)過安全考慮,且出于公共利益,才會愿意接受官方對核電站的規(guī)劃,也才有可能平抑內(nèi)心的核安全擔憂。政府決策中,最可能激發(fā)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是對環(huán)評信息的公布。因我國目前的核電站等大型項目信息公開還處在發(fā)展階段,很多在國外已經(jīng)高度透明的數(shù)據(jù)在我國卻還猶抱琵琶半遮面,尤其是關于核電站安全及環(huán)境影響的數(shù)據(jù),出于多方面考慮,一直沒能完全公之于眾。對于居民而言,事實的遮掩恰是加大其風險預期的直接誘因之一。此外,政府是否定期考察核電站運營安全,是否建立完善的核電風險應急機制,是否進行核安全知識宣教,都促成了風險消極認知,需要政府有關部門引起關注。
媒體作為信息的重要載體,對民眾的風險認知起到引導作用。隨著媒體形式的不斷拓展,既給受眾帶來了豐富的信息支撐,幫助其深入了解事態(tài),同時也不利于公眾獨立判斷,容易出現(xiàn)決策偏差,誘發(fā)沖動和過激行為。通過調(diào)研數(shù)據(jù)可知,媒體傳播效應中,對民眾安全風險認知影響最大的是“媒體對核電站風險的報道過多”,因為當眾多媒體尤其是權威媒體共同強烈關注某事故并持續(xù)追蹤時,會使民眾產(chǎn)生“后果嚴重”的錯覺,引發(fā)其抵觸項目、搶購物資、對抗政府等行為。此外,媒體傳播信息的方式(如頻率、真實性、一致性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公眾的風險認知和行為選擇。特別是當媒體立場、需求不同,而對項目風險呈現(xiàn)不同表述時,公眾反而無法判斷險情,進而產(chǎn)生擔憂與焦慮??梢?,媒體把握好信息傳播的度,及時向社會公布真實、必要的核電站信息,是建立民眾核電正確認知的有效措施。
圖6 政府管理決策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
圖7 媒體傳播效應對公眾風險認知的作用
對于核電站等同類鄰避工程而言,其專業(yè)性顯著,故專家的觀點會在很大程度上引導公眾風險判斷。如果專家對核電安全持一致贊同,對核電未來發(fā)展普遍看好,且積極進行核知識宣教,并對核危害給出明確解釋,可對民眾恐核心理進行有力疏導。反之,若專家意見存在分歧或有與政企“合謀”之嫌,則易動搖普通民眾對核電的信任感,提升其風險預期。故日后在我國核電等項目的發(fā)展中,專家務必在政府、企業(yè)與民眾之間樹立一個中立、權威的形象,為營造核電項目與社會的友好關系承擔一定責任。
與難以獲取和理解的政府、專家言論相比,他人的選擇更容易對核電站周邊居民產(chǎn)生影響。他人影響的最顯著表現(xiàn)在于“助長與極化”:作為核電站周邊居民,當親朋鄰里都對核電站的安全產(chǎn)生疑慮,甚至預備付諸抗議行動時,助長效應便會發(fā)揮作用,使人們重新檢視自己對核電站正面的看法,或迫于社社會壓力和評價顧忌,而順從群體的思維與行為。如調(diào)研中“出門戴口罩”、“拒絕食用當?shù)厮春褪称贰钡蕊@見的行為會導致個體降低理性判斷,選擇從眾。而他人散布的風險信息對個體心理影響相對較小,證明人們對信息存在基本的篩選與判斷,但也不能忽視謠言被廣泛散布后的漣漪效應。
圖8 專家觀點影響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
圖9 他人行為引導對公眾風險認知的影響
根據(jù)上文分析可得到如下結論,對于應對我國近年來頻發(fā)的鄰避型社會穩(wěn)定風險有一定參考作用:
第一,鄰避項目上馬過程中,公眾受到主觀風險認知及外界客觀條件的綜合作用,可能出現(xiàn)自保、傳播和對抗三類行為,需要區(qū)別對待。其中,自保與傳播屬于社會可承受范圍內(nèi)的行為選擇,尤其是合理的自保行為值得鼓勵和提倡,并應加大專家對項目風險應對方式的宣教與普及,讓更多公眾掌握風險規(guī)避的方法。但是,對抗行為將直接引發(fā)社會穩(wěn)定風險,需要管理部門重點觀察、預測并防控。
第二,經(jīng)調(diào)研分析可知,風險認知與自保行為與傳播行為之間的共變性并不明顯,故不能用于預測該兩類行為。但是,其與對抗行為(社會穩(wěn)定風險)間存在顯著正相關,故構建出運用風險認知預測對抗行為(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數(shù)量模型。管理者可通過對公眾風險認知的測量,結合相關因素共同預測社會穩(wěn)定風險發(fā)生的概率與程度,為風險管理提供參考。
第三,風險認知受到政府、媒體、專家及他人四大社會主體的共同作用。防范社會穩(wěn)定風險需要從源頭處入手,即通過規(guī)范鄰避項目中的政府決策、媒體傳播、專家言論和他人行為等,調(diào)控公眾風險認知水平,建立起對鄰避項目的積極認知,從而達到規(guī)避社會穩(wěn)定風險的目的。
[1]李世新(2007).從技術評估到工程的社會評價:兼論工程與技術的區(qū)別.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9.
[2]劉金平(2011).理解,溝通,控制:公眾的風險認知.北京:科學出版社.
[3]時 勘、李文東、樂國安等(2003).華北5城市民眾疫情中心理行為研究.中國公共衛(wèi)生,9.
[4]謝曉非(1996).公眾風險認知的偏差.心理學動態(tài),4(2).
[5]張碩陽、陳毅文、王二平(2004).消費心理學中的風險認知.心理科學進展,2.
[6]張向和(2010).垃圾處理廠的鄰避效應及其社會沖突解決機制的研究.重慶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7]Slovic,Paul(1992).Perception of Risk.Science,236.
[8]Kasperson,R.E.(1992).The 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Progress in Developing An Integrative Framework.In:Krimsky,S.D.&D.Golding(eds.).Social Theories of Risk.Westport,CU:Praeger.
[9]Slovic,Paul(1999).Trust,Rmotion,Sex,Politics,and Science:Surveying the Risk Assessment Battlefield.Risk Analysis,4.
[10]Power M.(2004).The Risk Management of Everything:Rethinking the Politics of Uncertainty.London:Dem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