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蘇桂云 劉國通
細辛史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上品。歷代本草皆有記載?!睹t(yī)別錄》記載:“細辛生華陰山谷”。陶弘景曰:“今用東陽臨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華陰高麗者?!备啕惍a(chǎn)品即為北細辛、漢城細辛,習(xí)稱“遼細辛”。蘇頌曰:“今處處有之,然它處所出者,不及華陰者為真。”《本草綱目》也稱:“華州真細辛”, 可見當(dāng)時是以遼細辛、華細辛作藥用,與現(xiàn)在應(yīng)用基本一致。
現(xiàn)在的細辛來源為北細辛、華細辛、漢城細辛三種,本文中,筆者將就這三種細辛的特點進行分析整理。
北細辛又稱細辛,遼寧當(dāng)?shù)匾蚱浠ㄐ嗡茤|北旱煙袋的煙袋鍋被習(xí)成煙袋鍋花。多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等省,遼寧有栽培,銷往全國并出口。其植物形態(tài)為多年生草本,高約30cm。根莖橫走,生有多數(shù)細長的根,有辛香氣。葉2~3片,略革質(zhì),心形或腎狀形,長寬8~12cm,先端短銳尖或鈍,基部深心狀耳形,兩面疏生短柔毛或近于無毛;葉柄長約15cm?;▎紊谌~腋,紫棕色,稀紫綠色;花梗長3~5cm,開花時在近花被管處成直角彎曲,果期直立;花被管壺狀杯形或半球形,頂端3裂,長約7mm,寬約9mm,由基部向外反折,貼于花被管上;雄蕊12,交錯排列在子房中下部,藥隔不伸出,花絲與花藥近等長;子房半下位或幾近上位,近球形,花柱6,頂端2裂。蒴果漿果狀,半球形,長約10mm。種子橢圓狀船形,有硬殼,灰褐色,長約3mm,寬約1.5mm,背面凸,腹面的邊緣常向內(nèi)卷成槽狀,具黑色肉質(zhì)附屬物?;ㄆ?月,果期6月。生于林下陰濕處、山溝腐植質(zhì)厚的濕潤土壤中。
▲細辛原植物
華細辛又稱白細辛(陜西),盆草細辛(四川)和金盆草(湖北)多分布在河南、山東、安徽、浙江、江西、湖北、陜西、四川。這一品種和北細辛很相似,本品種根莖較長,節(jié)間密。葉1~2片,腎狀心形長7~14cm,寬6~11cm,葉頂端漸尖,上面散生短毛,葉下面僅脈上有毛或被疏毛,葉柄光滑;花被質(zhì)厚,筒部扁球形,裂片直立或平展,不反折,花絲長于花藥。生于海拔1200~2100米的林下陰濕地。
漢城細辛,基生葉多2片,葉柄有毛;葉片較厚,花被裂片平展。分布于遼寧和吉林兩省東南部。遼寧有少量栽培,因其產(chǎn)量較少,常與北細辛混合收購。與華細辛的區(qū)別在于漢城細辛葉柄有毛,葉下面通常密生較長的毛。生長于林下陰濕地及溝底灌叢間。
▲細辛藥材
細辛的采收與加工也頗為講究。夏季6~7月果熟期,連根挖去全草,除去泥土,置陰涼通風(fēng)處陰干。不宜日曬和水洗,以免揮發(fā)性成分含量降低而影響療效。取藥材,除去雜質(zhì),搶水洗凈,稍晾,段,晾干,為“細辛段”。
因細辛的珍貴和其產(chǎn)量低市場上出現(xiàn)了偽品和易混品。常被不法商販所用的“杜衡和大花細辛”,杜衡又稱“馬辛”、“馬蹄香”,為馬兜鈴科植物杜衡的干燥全草。主產(chǎn)于江蘇、浙江、安徽、湖北、河南等地,在當(dāng)?shù)刈鐾良毿潦褂?。常卷曲成團。根莖呈圓柱形,長約1cm,表面淺棕色或灰黃色,粗糙,有多數(shù)環(huán)節(jié),下部生有多數(shù)的根。根長可達7cm。直徑1~2cm。表面灰白色或淡棕色,有細皺紋;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平坦,黃白色。葉灰綠色,多皺縮,完整葉片呈寬心形或腎心形,長和寬各為3~8cm,先端鈍圓,基部心形,葉柄長3~15cm,花多見,1~2朵腋生,多皺縮,暗紫色。氣芳香,味辛。
大花細辛為同屬植物大花細辛的帶根全草。根莖粗壯,直或弧形彎曲,長5~10cm,粗3~4cm。外表棕灰色或淡棕褐色,有多數(shù)環(huán)節(jié),頂端殘留皺縮的葉基或干縮的葉片,下部具少數(shù)細須根,皺紋不明顯。斷面粉白色,葉片皺縮,質(zhì)脆,呈枯綠色或枯褐棕色;完整葉片,呈心臟形,表面有花斑;葉柄細長,紫褐色。氣微香。味辛;性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