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驥 王得志 王軼稀 丁全茂 赫子劍 閆明茹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推拿科,北京 100053
神經型頸椎病是由于長期不良工作姿勢或受到直接或間接外傷,引起頸椎退行性改變、頸椎小關節(jié)紊亂、頸椎序列不整,出現以刺激或壓迫頸神經根為主要臨床癥狀的頸椎病。本研究對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廣安門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2007年10月~2011年5月收治的86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進行定點牽引側扳法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86例均符合本試驗納入標準的患者,將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43例。其中,女59例,男 27 例,年齡 18~65 歲;試驗組平均年齡(49.35±8.44)歲,對照組平均年齡(49.84±8.44)歲。所有患者均經知情同意并由相關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2002年頒發(fā)的《中藥新藥治療頸椎病臨床研究指導原則》[1]中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制訂,納入標準:①多見于中老年人,青壯年人若有損傷史、勞損史、頸部畸形或其他誘因等亦可發(fā)??;②多數為緩慢發(fā)病;若有頸部創(chuàng)傷史、勞損史,也可急性發(fā)作;病程較長,時輕時重,可反復發(fā)作;③具有較典型的神經根性癥狀(麻木、疼痛),其范圍與頸神經支配的區(qū)域一致;④影像學檢查顯示頸椎曲度改變、不穩(wěn)或骨贅形成,鉤椎關節(jié)骨質增生,韌帶鈣化,椎管矢狀徑狹窄。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單純椎動脈型頸椎病者;患者同意簽署知情同意書,并能堅持按時接受治療者,納入本臨床研究中。除外伴有以下疾病的患者:①嚴重的高血壓、心腦血管、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危及生命的原發(fā)性疾病;②哺乳妊娠或準備哺乳妊娠期婦女;③過敏體質;④嚴重骨質疏松、腫瘤、骨折及精神疾病。
1.3.1 試驗組[2]①頸肩部操作:患者座位頸肩部操作,以拇指揉法在頸部兩側的肌肉上往返操作2 min,以放松肌肉;再用撥筋法、分筋法在上述部位操作3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用滾法、掌根揉法在肩部操作2 min;點按風池、肩井穴,每穴30 s。②定點撥伸牽引側扳法:患者端坐,頭頸部放松。醫(yī)者拇指從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組成的凹陷處摸準隆突的小關節(jié)突,相當于椎弓根部之疊瓦狀關節(jié)連接處。以頸5左側隆凸為例,醫(yī)者站于患者背后,用左手拇指用力按壓在隆凸壓痛點處,醫(yī)者右手肘部托夾住患者下頜部,先使患者頭部從中立位側屈,因患者側屈活動受限,患側屈牽引角度應在生理側屈范圍45°之內逐漸增加活動范圍,向左斜上方牽引并順勢向斜上方端提下頜,同時左手自左向右推按。
1.3.2 對照組[3]①患者正坐,醫(yī)者先分別按揉風池、天鼎、缺盆、肩井、肩中腧、肩外腧、肩髎、曲池、手三里、合谷、小海、內關、外關、神門等穴。然后,醫(yī)者站立于患者背后,用滾法放松頸肩部,上背部及上肢的肌肉5~10 min,在用拿法拿揉頸項部配合推橋弓,推肩背部。②頸項部拔伸法。臨床常用的拔伸法有兩種,一種是醫(yī)者站在患者背后,兩前臂尺側放于患者兩側肩部向下用力,雙手大拇指頂在“風池”穴上方切勿用力過猛,以免引起患者頭暈。其余四指頭及手掌托起下頜部,并向上用力,前臂與手同時向反方向用力,把頸椎牽開,變牽引邊使頭頸部前屈,后伸及左右旋轉。另一種拔伸法是囑患者坐位,醫(yī)者站于患側,右肘關節(jié)屈曲并托住患者下頜部,手扶健側顳枕部,向上緩緩用力拔伸,并做頸部左右旋轉或活動;另一手拇指置于患處相應椎旁,隨頸部的活動在壓痛點上施按揉法。最后,提拿兩側肩井并搓患肩至前臂反復幾次。
原則上治療1個療程,每個療程10次,每位患者每周治療2次。在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臨床療效評定,同時對日常生活改善情況(頸部活動、上肢負重、睡覺翻身)等指標進行觀察,并進行評分。
1.5.1 臨床療效評判標準 臨床控制:疼痛、麻木或眩暈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95%,X線正常。顯效:疼痛、麻木或眩暈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70%,<95%,X線顯示明顯好轉。好轉:疼痛、麻木或眩暈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70%,X線顯示有好轉。無效:疼痛、麻木或眩暈等癥狀,體征積分減少<30%,X線顯示無改變。總有效=臨床控制+顯效+好轉。
1.5.2 日常生活改善情況評定標準 頸部活動:包括屈、伸、旋轉;容易2分,困難1分,非常困難0分。上肢負重:指患側上肢;容易2分,困難1分,非常困難0分。睡覺翻身:容易2分,困難1分,非常困難0分。上述指標,分數越高,表明效果越好。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試驗組總有效率為95.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1.3%,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治療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后各項指標均明顯改善,兩組治療后各指標評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其中,在頸部活動上,治療后試驗組評分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試驗組上肢負重和睡覺翻身評分均好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見表2。
表2 兩組日常生活改善情況評分比較(分,±s)
表2 兩組日常生活改善情況評分比較(分,±s)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頸部活動 上肢負重 睡覺翻身治療組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治療后434 3 0.95±0.62 11.33±3.44﹟﹡1.05±0.58 12.00±3.67﹟1.42±0.66 12.88±3.94﹟43 43 1.00±0.44 8.28±2.43﹟1.16±0.57 9.30±3.04﹟1.37±0.58 11.07±3.09﹟
臨床治療頸椎病的目標應該有:①減少或恢復已經喪失的神經功能;②解除疼痛或其他痛苦;③維護頸椎支持與運動功能。針對上述目標,目前可以選擇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保守治療應主要據臨床表現(包括影像學表現)的嚴重程度,同時,還要考慮到椎間關節(jié)蛻變累及神經病損的不同機制,受累神經組織的病理變化的差異和頸椎病的自然史等情況[5]。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fā)病機制主要有椎動脈機械壓迫學說、交感神經刺激學說、椎間失穩(wěn)或軟組織炎癥直接或間接刺激神經(交感神經、竇椎神經等)學說三種解釋。在臨床上,分析三種學說互相作用,其中以前兩種作用為主。手法治療基本原理是以動求解,即通過疏通局部氣血之瘀滯,并糾正解剖位置的異常,改變有關的系統內能,調整信息,從而減輕并消除臨床上的癥狀[6]。
定點牽引側扳法是在繼承我院李祖謨教授手法的基礎上,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所得。在手法治療時,筆者首先以揉法、滾法、點按法等方法放松頸項部、肩部,以充分松解粘連的組織,減輕肌肉痙攣、促進新陳代謝、消退瘀血腫脹、改善肌肉組織的力學特性[7];其次在患者徹底放松的情況下采用定點拔伸牽引側扳法,牽引時,牽引的方向應在患者頭部自中立位開始,側屈至患者稍有痛感或醫(yī)者感到有阻力時,在拔伸牽引的前提下,再突然加大頭頸側屈幅度3°~5°。拇指同時推按,每次被動改善患者側屈活動受限的幅度在3°~5°循序漸進,有助于解除頸部肌肉痙攣,改善或恢復頸椎的正常生理彎曲,增大椎間孔,解除神經根的刺激和壓迫,拉大椎間隙,減輕椎間盤內壓力[8]。
定點牽引側扳法的優(yōu)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①本扳法患者采取自然座位,牽引時充分利用了患者因坐位而產生的自身身體重量牽引,利用牽引拉開椎間隙和椎間孔,還能解除神經根受壓所在處的關節(jié)錯縫和神經根粘連,具有電腦牽引和機械牽引不能替代的作用;②定點牽引側扳法準確的作用在C4以下的各椎體上,這是因為C4~5、C5~6、C6~7是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好發(fā)部位。其不同于以往依靠旋轉為主的扳法,既避免由于旋轉造成寰樞椎的損傷和環(huán)橫韌帶的松弛,又避免了盲扳不定點的整復過度;③定點牽引側扳法為脊柱短杠桿微調手法,直接在病變階段的關節(jié)突上發(fā)力,應力最大地作用在目標階段,使得非病變階段不需要承受額外的載荷,不會傷及無辜組織。同時,短杠桿關節(jié)手法的被動運動幅度一般控制在5°~10°,且運動幅度范圍在患者自身的生理活動范圍之內,完全可以避免脊柱內外神經、血管組織的應力性損傷[9]。該手法定位準確,以巧代力,把牽引、定點、側扳有效地結合在一體,這是現有的高等中醫(yī)藥院校教材和其他文獻中未有論述過的,是創(chuàng)新性的手法,做到了對因治療、治病求本,值得進一步的推廣和研究。
綜上所述,上述兩種方法在臨床上都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證明了推拿對頸椎病的良好治療效果,其中以定點牽引側扳法效果為著。定點拔伸牽引側扳法綜合了拔伸牽引、定點、側扳等多種手法,采其所長,針對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具體情況做到準確定位、安全治療,并在臨床中取得較好的療效,為今后臨床手法療效的進一步提高提供了研究方向。
[1]SFDA.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3-362.
[2]李祖謨,李沛,李江.李祖謨論中國傳統手法醫(yī)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98:141.
[3]俞大方.推拿學[M].5版.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5:118.
[4]鄭筱萸.中藥新藥治療骨性關節(jié)炎的臨床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49.
[5]胡蘊玉.現代骨科基礎與臨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485-486.
[6]丁全茂,閆明茹,周驥,等.自創(chuàng)推拿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64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雜志,2010,50(3):236-238.
[7]Ding Quanmao,Zhou Ji,Yan Mingru,et al.Clinical effects of innovative tuina manipulations on treating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 type and changes in cerebral blood flow [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12,32(3): 388-392.
[8]周驥.推拿定點拔伸側扳法治療頸椎病機制分析[J].中華中醫(yī)藥雜志,2008,23(4):339.
[9]閆明茹,周驥,丁全茂.推拿手法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yī)藥信息雜志,2011,18(12):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