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成琳
楊清如(19131995年),女,自幼習(xí)琴,一生操縵近70年。其琴藝曾獲徐元白、查阜西、吳景略等古琴大家的贊許,是重慶惟一參與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全國琴人調(diào)查錄音的女琴家。成都出版社出版的《琴韻》及《音樂世界》、《樂苑》、《重慶音訊》、《重慶地方志》等刊物對其琴藝均有記載和報道。生前為重慶文史館館員。
今年初春,偶然翻出一份已經(jīng)泛黃的表格,是楊清如1989年10月5日填寫的《重慶市××學(xué)會會員入會申請書》,在“出生年月”一欄,寫的是“1913年4月”——2013年,是她的百年誕辰!
時光倒流至67年前,中華民國卅五年(1946年)1月13日拍下的一張署有“天風(fēng)琴社成立紀念”的照片,前排中央的那位面容清麗、個頭嬌小的女子就是楊清如。同在這張照片上的,除了其父楊少五、兄長楊次乾之外,還有些赫赫有名的人物,國民黨元老于右任、馮玉祥,著名漢學(xué)家高羅佩,浙派著名琴家徐元白等。
那一年的她,33歲,與琴相伴剛好20年。
楊清如出生在一個商業(yè)世家,也是古琴世家。楊清如祖父楊庭五,曾任重慶商會會長,他經(jīng)營的“天順祥”乃重慶第一錢莊,且擅古琴,愛收藏,家有二三十張古琴(據(jù)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藏資料顯示,現(xiàn)存四十余張館藏古琴中,有25張來自這個家族)。父親楊少五繼承家學(xué),經(jīng)商之余,癡迷于古琴,常與重慶琴家及社會名流雅集聚會。在這樣的氛圍里,楊清如的古琴啟蒙成為自然,后又得名師何儒學(xué)(字群林,湖南瀏陽人,曾任四川永川國學(xué)館教授)傾心傳授。琴,便成為她一生的陪伴。
位于渝中區(qū)棗子嵐埡正街97號的重慶市文史研究館,是楊清如度過其生命最后時光的地方。
尋到這個小院,落葉,藤蔓,小花。站在大樹底下濃蔭的光影里,不知這里的哪間小屋曾經(jīng)屬于楊清如和她的古琴?沒有具象,沒有標識,卻仿佛隨處都有她的身影和氣息。
石梯上的花臺,就留在了楊清如和學(xué)生的女友合影的照片里。那是去世前一年的夏天,她穿著短袖襯衫,瘦小,面容清癯。右眼因病變已瞇成一條線,左眼依然明亮,一頭黑發(fā)。此時的她,已經(jīng)八十有余。
她的黑發(fā)是所有見過她的人都有的記憶?!袄蠋熀艽认椋瑥椙俚氖痔貏e好看!背有些駝,個子很小,看上去很老了,頭發(fā)卻一根都沒白,很奇特!”無論跟她學(xué)沒學(xué)過琴,都自然地叫她“老師”。
“老師人特別好?!痹诨ㄅ_前與楊老師牽手合影的楊小鈴,說起“老師”難抑動容?!袄蠋熀苤t和,可敬可親。只要你真心愛古琴,她就教你。她很清貧,卻對錢從不在乎,也從不收學(xué)費。我每次去,想聽什么曲子,她就彈給我聽,每次彈完總是很羞澀的樣子,像個孩子。她身體不好,常常頭疼,我偶然發(fā)現(xiàn)滿滿一抽屜頭痛粉的空袋子,卻從沒聽她喊疼訴苦。她有相當?shù)娜棠土Γ詈髢赡暄劬﹂L腫瘤,很痛了,也聽不見她呻吟。她從不抱怨。她的一頭黑發(fā),從中醫(yī)角度看,說明她心態(tài)好,身體的氣血很暢通……”
“想起她,就覺得很美好。”這是楊小鈴泛著淚花發(fā)出的感慨。
〉天風(fēng)琴社成立紀念照 (資料圖片)
從文史館出來一直往下走,人和街52號,曾經(jīng)是楊清如生活了近20年的地方。這里早已拆建為新樓,人來車往,喧囂繁雜。只能想象楊清如曾住在這里的情景,“面積13.6平方米,公用衛(wèi)生間和廚房。住房系公房,曾屬張家花園房管所管理……”
楊清如有一張照片拍于這間小屋,墻上貼有1990年的日歷,77歲的楊清如在彈琴。小屋僅有比一張床長一尺左右的寬度,不足2米。床頭堆疊的生活用品已滿滿當當,床前是琴桌,也是飯桌。整間屋子的調(diào)子是灰暗的,穿著白襯衣的楊清如給這灰暗抹上了亮色。
給這間小屋以亮色的,還有一直陪伴楊清如的那張古舊的宋琴。這張琴是她的愛物,不單是因為家族的傳承,也因其陪伴了她幾乎所有的歲月,或者說,這張琴見證并傳遞過她所有的悲歡。所以,不管遭遇怎樣的艱難,不管日子多么的拮據(jù),不管有多么充足的理由提議琴錢交換,都被她委婉而堅定地一一回絕。最終,她將她珍視如命的宋琴留給了重慶,留給了她的學(xué)生……
“老師最愛彈唱的是《漁樵問答》,即便遇到不開心的事兒,一邊彈琴一邊用她四川清音般的吟唱,情緒就好起來了?!睂W(xué)生方文偉微笑著回憶老師,“我覺得‘漁樵’是琴曲里的巔峰之作,也是中國文人的修身之曲,老師對古琴的追求都蘊含在里面了。塵世間的萬般沉重,得失是非,盡可付于漁樵談笑之中。”
楊清如生前參加的最后一次大型的古琴活動,是1990年8月在成都舉行的“中國古琴藝術(shù)國際交流會”,楊清如演奏了《孔子讀易》、彈唱了《漁樵問答》:“靠丹崖,整頓絲鉤。入山濯足溪流。駕一葉扁舟,往來江湖里行樂,笑傲也王侯。但見白云坡下,又見綠水灘頭。相呼相喚,論心商榷也不相尤。寵辱無關(guān),做個云外之叟……”
在一份或許是她留存世間惟一的影像資料里,77歲的她,白衣黑發(fā),神情專注,眉心微鎖,琴聲平順清逸,出落自然,輕聲的吟唱里自有隨遇自樂的淡定。
和她一起參加琴會的方文偉回憶,楊清如是參會琴人里的長者,當時著名琴家吳兆基(1908年-1997年)82歲,77歲的楊清如次之,頗受關(guān)注和尊重,在她的古琴生涯里算得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如果追尋這樣的“濃墨重彩”,1982年在重慶舉辦的兩場古琴欣賞會無法錯過。1982年第12期《音樂世界》上有一則題為《古琴家俞伯孫、楊清如應(yīng)邀在重慶市舉行古琴音樂欣賞會》的報道:“重慶音樂家協(xié)會、重慶人民廣播電臺和重慶電視臺,特邀著名古琴家俞伯孫、楊清如等不久前在市人民廣播電臺舉行了一次古琴音樂欣賞會。年近古稀的楊清如(撫宋琴)和俞伯孫之女、古琴新秀俞秦琴先后演奏了《流水》等六首古曲?!?/p>
再往前尋,“1956年全國音協(xié)所主任查阜西古琴家來渝訪問琴友,設(shè)宴招待并留影,同年在市政協(xié)禮堂演奏琴曲”。楊清如簡歷里所寫的這一節(jié),指的是1956年中央民族音樂研究所進行全國琴人調(diào)查時,楊清如為調(diào)查組演奏了六首琴曲,并作了錄音。查阜西在聽完她演奏的《憶故人》后感慨:“楊清如女士家學(xué)淵源,徐元白君早告訴過我,我們神交已久?!?/p>
再往前便到了抗戰(zhàn)期間,段云璞1990年5月發(fā)表在《重慶地方志》上的《重慶古琴》寫了這樣一幕——
抗戰(zhàn)期中,海內(nèi)名家徐元白攜琴相訪,楊少五殷勤接待,把臂論琴,相見恨晚。是夜風(fēng)清月白,竹影參差,徐元白撫《泣顏回》,家國變故,淋漓弦間。楊少五大為感動,便叫長女楊清如回贈一曲《漁樵》,曲意幽深,深得山水之情,令徐元白喜出望外,擊節(jié)贊賞,家學(xué)淵源果然音響不凡……
〉楊清如用過的琴譜
〉楊清如在人和街小屋桌前彈奏古琴
“老師平時最愛彈的琴曲,除了《漁樵》,還有《瀟湘水云》、《梅花三弄》、《醉漁唱晚》、《關(guān)山月》等,《孔子讀易》、《吊子期》、《慨古吟》、《搔首問天》等都可算她的代表作?!狈轿膫ヒ贿叿蠢蠋熈粝碌那僮V,一邊自言自語如數(shù)家珍般道出老師彈過的曲目,“我那時太年輕了,像老師很喜歡的《慨古吟》并沒真正領(lǐng)悟……”那些厚厚的古舊的琴譜上,還留有楊清如病重時從眼睛里滴落的鮮血,已呈暗色。
1989年的某一天,楊清如彈琴時四弦突然斷了?!八南覕嗔耍∷南覕嗔?!”她反復(fù)念叨,學(xué)生問她,只說“四弦斷了不好”。果然,一周后,楊清如相依為命的妹妹去世了。“老師去世前一個月,四弦也斷了……”
這四弦的神奇,傳遞著她對古琴的信仰和敬畏。清如琴——如琴一般清澈和干凈,即便是向這個世界告別,也是用琴的方式,簡約而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