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厚光,曹維克,張迎梅,吳尚農(nóng)
(南京醫(y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yī)院,江蘇 淮安223300)
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種病因尚不明確、慢性進行性膽汁淤積性自身免疫性肝臟疾病??赡茉谝欢ㄟz傳背景下,由于持續(xù)性感染(細菌、病毒、真菌等)、環(huán)境因素或毒物作用等,導致免疫調(diào)節(jié)紊亂和自身免疫反應。病理學特點為匯管區(qū)炎癥及免疫介導的肝內(nèi)膽管的破壞,最終造成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衰竭[1]。臨床上多見于40-60歲女性,實驗室檢查除堿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轉肽酶(GGT)等明顯升高及抗線粒體亞型-丙酮酸脫氫酶復合物(抗AMA-M2抗體)陽性外。還有抗M2-3E(BPO)抗體、抗早幼粒細胞性白血病(PML)抗體、抗核包膜蛋白(GP210)抗體、抗多核點(SP100)抗體等自身抗體陽性。本文擬對62例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為PBC的患者進行自身抗體聯(lián)合檢測并分析其臨床意義,以提高對本病的早期診斷。
1.1 研究對象 收集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5月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患者62例血清標本,其中男6例,女56例,年齡38-65歲,平均年齡51歲;血清γ-谷氨酰轉肽酶(GGT)(483.0±75.3)U/L、堿性磷酸酶(ALP)(538.0±83.3)U/L。排除:(1)病毒性肝炎;(2)肝內(nèi)外占位、梗阻及原發(fā)性硬化性膽管炎;(3)藥物性及酒精性肝損害;(4)肝豆狀核變性及血色病。PBC診斷標準符合2009年美國肝病學會PBC診斷指南[2]。同時收集乙肝后肝硬化患者30例(疾病對照組)及健康體檢者50例(正常對照組)血清標本。病毒性肝炎病原學分型符合2000年9月西安會議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診斷標準[3]。正常對照組所有對象均無心、肝、肺等器官疾患,肝功能檢測無異常。PBC患者與兩對照組年齡、性別差異無顯著性。
1.2 檢測項目及檢測方法 免疫印跡法檢測包括:抗AMA-M2抗體、抗 M2-3E抗體、抗SPl00抗體、抗PML抗體、抗GP210抗體、抗LKM-1抗體、抗LC-1抗體、抗SLA/LP抗體等自身抗體。試劑為德國歐蒙醫(yī)學實驗診斷股份公司產(chǎn)品。操作按試劑盒說明進行。結果判定:用標準對照膜條圖觀察特定區(qū)域膜條,清晰可見著色者判為陽性。
1.3 肝臟穿刺活檢組織病理學檢查 B超引導下穿刺,標本長1.5-2.0cm,鏡下包括至少6個匯管區(qū),10%甲醛固定,石蠟包埋,HE及Masson染色。由我院病理科經(jīng)驗豐富的主任醫(yī)師采用統(tǒng)一標準一次性閱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15.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各種自身抗體陽性率檢測結果 見表1。
抗AMA-M2抗體對PBC診斷的敏感度82.3%,特異度91.2%;抗 M2-3E抗體對PBC診斷的敏感度90.3%,特異度93.8%;抗SPl00抗體對PBC診斷的敏感度35.5%,特異度98.8%;抗PML抗體對PBC診斷的敏感度29.0%,特異度98.8%;抗GP210抗體對PBC診斷的敏感度41.9%,特異度97.5%,由此說明,抗 AMA-M2抗體、抗3E抗體、抗SPl00抗體、抗PML抗體、抗GP210抗體的聯(lián)合檢測對PBC的診斷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對于PBC的篩查可起到重要作用。
表1 各種自身抗體陽性檢出率 [%(例)]
2.2 自身抗體陽性和陰性患者肝功能衰竭的發(fā)生率 62例PBC患者中,抗GP210抗體陽性患者肝功能衰竭的發(fā)生率明顯高于抗體陰性患者(P<0.05)。而抗 AMA-M2 抗 體、抗 SPl00 抗體、抗PML抗體陽性和陰性患者組之間肝功能衰竭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各種自身抗體與肝功能衰竭發(fā)生率 (%)
PBC屬于自身免疫性肝病之一,近年來隨著國內(nèi)外對此病的研究和診斷技術的提高以及臨床醫(yī)生對該病認識程度的加深,PBC在我國肝病患者中檢出比例逐年增多。其早期可無癥狀,部分患者僅有乏力、納差等非特異性表現(xiàn)。對該病早期的積極治療不僅可以延緩病程的發(fā)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預后。很多患者發(fā)現(xiàn)確診時,已達到后期嚴重的肝硬化及其并發(fā)癥。因此早期診斷至關重要。
抗線粒體抗體M2亞型是PBC的特異性抗體。AMA-M2的靶抗原主要是抗線粒內(nèi)膜上的丙酮酸脫氫酶復合體(PDC-E2)、酮戊二酸脫氫酶復合體(OGDC-E2)和支鏈二氧酸脫氫酶復合體(BCOADC-E2),3個靶抗原(BPO)聯(lián)合檢測,其敏感性和特異性都會升高[4]。本研究發(fā)現(xiàn),在PBC的診斷中以天然M2抗原和BPO融合蛋白M2-3E為靶抗原的免疫印跡法比傳統(tǒng)的僅以PDC為靶抗原的免疫印跡法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此結果與文獻報道一致[5]。
核點型抗核抗體主要的靶抗原包括:①SP100蛋白,主要存在于PBC患者中的一種轉錄激活蛋白;②早幼粒細胞白血病蛋白(PML),為細胞轉化和生長抑制蛋白,異常表達在早幼粒細胞白血病細胞,最早在急性早幼粒白血病患者的白血病細胞中發(fā)現(xiàn),是和維甲酸受體融合的蛋白。據(jù)文獻報道,PBC中抗SP100抗體的陽性率大約為35%,在排除了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并且符合PBC的臨床表現(xiàn)的情況下,特別是對于抗線粒體抗體陰性的患者來說,抗SP100抗體對PBC的診斷具有高度的特異性;約90%的PBC患者可同時檢測到抗SP100抗體和抗PML抗體,兩者具有相同的敏感性和特異度,且出現(xiàn)抗SP100抗體和抗PML抗體的PBC患者病情進展快,預后較差。以上說明,在PBC中這種特殊的抗SP100抗體和抗PML抗體實際上預示了PBC的早期診斷,提高了PBC檢出率,并且具有高度特異性,是檢測PBC的重要診斷標志[6,7]。本研究結果顯示:抗SP100抗體和抗PML抗體的敏感性分別為35.5%和29.0%、特異度均為98.8%,與文獻報道基本一致。
GP210為核孔復合物的主要相關糖蛋白,核孔區(qū)域是PBC抗體識別核包膜自身抗原的另一個區(qū)域,25%的PBC患者存在抗核包膜蛋白自身抗體,GP210抗體診斷PBC的特異性為99%,被認為是PBC的高特異性抗體[8,9]。核孔復合體具有將核質(zhì)轉運至細胞質(zhì)及維持細胞功能的作用,從理論上分析,該位點受損可直接影響細胞功能并加重病情,因此抗GP210抗體與PBC的嚴重程度和預后具有更為緊密的相關性。抗GP210抗體與嚴重的界面性肝炎和小葉炎癥有關,陽性提示易進展為肝衰竭[10]。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抗GP210抗體的敏感度41.9%、特異度97.5%,抗GP210抗體陽性患者中肝功能衰竭的發(fā)生率為30.8%,明顯高于抗GP210抗體陰性患者,僅為2.8%,與文獻報道相符。而與PBC相關的自身抗體:抗AMA-M2抗體、抗SPl00抗體、抗PML抗體陽性與陰性患者中肝功能衰竭的發(fā)生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明它們與該病的預后并不相關。因此抗GP210抗體不僅可協(xié)助早期診斷PBC,對該病的預后亦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抗AMA-M2抗體、抗 M2-3E抗體、抗SP100抗體、抗PML抗體、抗GP210抗體檢測在PBC患者血清中具有很高的特異度和相當?shù)拿舾卸龋勺鳛镻BC診斷的高度特異性抗體,聯(lián)合檢測極大地增加了PBC的診斷率,使臨床不容易漏診。將使更多的PBC患者得到早期診斷和正確治療,并為進一步開展PBC發(fā)病機制及臨床研究奠定基礎。
[1]Lleo A,Invernizzi P,Gershwin ME,et al.Etiopathogenesis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8,14(21):3328.
[2]Lindor KD,Gershwin ME,Poupon R,et al.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Study of Liver Diseases.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Hepatology,2009,50(1):291.
[3]中華醫(y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病毒性肝病防治方案[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6):324.
[4]Braun S,Berg C,Buck S,et al.Catalytic domain of PDC-E2contains epitopes recognized by 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ies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10,16(8):973.
[5]張 洋,李永哲,馮 雪,等.抗線粒體抗體 M2亞型抗體三種檢測方法的比較及其對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的診斷價值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12(9):1073.
[6]Wichmann I,Montes-Cano MA,Respaldiza N,et al.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nti-multiple nuclear dots/Sp100utoantibodies.Scand J Gastroenterol 2003,38(9):996.
[7]李晞,李永哲.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自身抗體譜研究新進展[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15(5):945.
[8]張麗萍,劉元明,郝欽芳,等.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實驗室診斷[J].肝臟,2010,15(3):225.
[9]堯 穎,楊晉輝,徐智媛,等.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血清免疫學檢測的臨床意義[J].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7,16(5):417.
[10]Nakamura M,Kondo H,Mori T,et al.Anti-GP210and anti-centromere antibodies are different risk factors for the progression of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J].Hepatology,2007,4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