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慶榮,王 歡,楊春華,劉洪濤,高彩鳳,劉艷春,李 偉,史 研,陳 曦
(河北醫(yī)科大學附屬唐山市工人醫(yī)院 血液科,河北 唐山063000)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較少見的血液病,病程進展迅猛,誤診率、疾病的病死率高,發(fā)病的機理復雜。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微血管性溶血性貧血,常伴有發(fā)熱、血小板減少以及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腎臟損害。微循環(huán)廣泛透明血栓形成為其典型病理改變?yōu)?,從而導致相應組織、器官功能障礙[1]。溶血性貧血是其主要癥狀之一,而間接膽紅素(I-Bil)的變化最能反映溶血性貧血的控制情況,從而反映出TTP的干預效果,我院自1998年5月—2012年2月,采用山莨菪堿加血漿置換(PE),干預TTP。為了解山莨菪堿聯(lián)合PE干預TTP的療效,我們在干預TTP過程動態(tài)檢測I-Bil數(shù)值變化,療效理想,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為我院血液科、產(chǎn)科、婦科、感染科、燒傷科、重癥監(jiān)護科、腎臟科、創(chuàng)傷外科住院病人。共82例,符合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斷標準[2],82例病人隨機分為兩組。聯(lián)合干預組41例,其中男16例,女25例,年齡21-75歲,平均年齡(47.01±10.42)歲;對照組41例,其中男18例,女23例,年齡22-74歲,平均年齡 (47.25±10.29)歲。兩組病人年齡、性別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有可比性。干預前及干預后2d、5d、12d,檢查兩組病人的臨床療效、間接膽紅素數(shù)值變化。
1.2 療效標準 參照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診斷標準[2]。總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3 治療方法 病例確診后即行PE干預。采用美國COBE Spectra血細胞分離機,以ACD-A抗凝劑,置換液選用新鮮冰凍血漿。聯(lián)合干預組采用山莨菪堿25mg/m2靜點,1次/d,持續(xù)2-2.5h,連續(xù)使用21d,并以PE治療,血漿40ml/kg/次。第1周1次/d、第2周1次/2d、第3周總共兩次。對照組只用PE,方法同聯(lián)合干預組。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用Excel 2003建立數(shù)據(jù)庫,所有資料均以SPSS 16.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對比用t檢驗、等級資料對比用秩和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聯(lián)合干預組共41例,其中治愈27例,12例有效,1例病人因抽搐、深昏迷,出院,1例治療過程中死于腦出血,總有效率為95.13%。對照組共41例,其中治愈20例,10例有效,有3例病人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反復癲癇大發(fā)作,死于呼吸、循環(huán)衰竭,2例腎損害進行性加重,后因家屬經(jīng)濟困難,放棄治療,3例因雙肺合并霉菌性肺炎,導致心臟衰竭而死亡,3例因治療效果欠佳,血小板進行性下降,并發(fā)腦出血而死亡,總有效率73.17%。兩組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干預前的間接膽紅素數(shù)對比P>0.05,差異無顯著性,無統(tǒng)計學意義。在干預過程中第2d、5 d、12d,兩組間接膽紅素數(shù)值變化比較P<0.05,差異有顯著性;干預的第21d,兩組間接膽紅素數(shù)值變化比較P>0.05,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
表1 干預組與對照組臨床療效比較
表2 干預組與對照組間接膽紅素變化比較(n=41,±s)
表2 干預組與對照組間接膽紅素變化比較(n=41,±s)
注:t檢驗,*與對照組比較P<0.05
21d聯(lián)合干預組 23.09±16.24 51.13±15.41* 85.47±22.16* 110.35±30.46*組別 干預前 干預后第2d 干預后第5d 干預后第12d 干預后第0.340 0.009 0.002 0.003 0.362 158.53±55.54對照組 26.48±15.76 41.33±17.52 71.18±19.10 92.52±20.49 148.06±47.53 T 值 0.959 2.689 3.128 3.110 0.917 P值
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的病因到目前為止尚未完全闡明。1982年,有學者發(fā)現(xiàn)在TTP患者血漿中存在一種超大分子質量vWF多聚體(UL-vWF),可引起血小板聚集,導致微血栓形成和血管內溶血,而UL-vWF能夠持續(xù)存在。有人推測一種能夠降解或減少vWF分子的蛋白酶[3]在患者血漿中缺乏,直到1996年Furlan等[4]找到了金屬蛋白酶 AD-AMTS13(vWF-CP),它是一種水解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分子,從而基本上闡明了TTP的病因、發(fā)病機理。由于血管內皮的損傷,刺激異常UL-vWF的釋放,而這種物質與血小板糖蛋白GPⅠb受體結合,激活GPⅡb/Ⅲa,從而導致血小板聚集和粘附,這是誘發(fā)TTP發(fā)病始動要素。vWF-CP存在于正常人血漿中,內皮細胞釋放的UL-vWF可被可裂解,當vWF-CP的活性下降或者消失,導致過多的UL-vWF不能裂解,可引起血小板在微循環(huán)中聚集,微血栓形成,當紅細胞經(jīng)過時發(fā)生破裂,從而導致微血管病性溶血,這是TTP的致病原因。
PE是TTP治療中的關鍵,因其不僅可在置換血漿過程中輸入所缺乏的蛋白酶vWF-CP,還能去除自身血漿中的vWF-CP抗體[5]。未經(jīng)及時治療的TTP患者病死率高達95%以上,采用血漿置換治療后,病死率降低到8%-30%[6]。輔助治療還包括抗血小板藥物、腎上腺皮質激素、丙種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劑等,上述輔助治療缺乏理論依據(jù),是經(jīng)驗型免疫治療為主,因為TTP的發(fā)病機制為非免疫因素,而是AD-AMTS13缺乏導致。為此,我們引進了山莨菪堿,山莨菪堿為M膽堿能受體阻斷劑,其藥理作用為保護血管內皮細胞并減輕再灌注后脂質過氧化的損害,從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能有效地減輕5-HT、TXA2導致的血管痙攣和收縮[7],促使血流加速,改善微循環(huán)和防止微血栓的形成,從而減輕了微血管病性溶血。
我們選擇I-Bil監(jiān)測指標觀察TTP的治療效果,因為TTP的5大主要癥狀中,最為重要的是微血管病性溶血以及血小板減少。TTP引起的溶血為血管內溶血,紅細胞破裂后變成血清游離膽紅素增高,即I-Bil,在典型溶血性貧血時>85%的血清膽紅素屬間接型,故I-Bil是反映急性溶血的最直觀的指標。我們通過觀察山莨菪堿聯(lián)合PE干預TTP后,患者第2、5、12d的I-Bil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比單用PE治療的I-Bil下降速度更快,P<0.05,因此,我們得出結論:山莨菪堿有明顯減少TTP患者微血管病性溶血的作用,并能加快TTP患者的病情恢復,明顯提高療效P<0.05。在加用山莨菪堿干預過程中,瞻語、煩躁、興奮、驚厥、心絞痛以及尿潴留等副作用均未出現(xiàn)。
[1]Sadler JE.Von Willebrandfactor,Adamts 13,and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Blood,2008,112(1):11.
[2]張之南.血液病診斷及療效標準[M].第3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285-289.
[3]Moake JL,Rudy CK,Troll JH,et al.Unusually large plasmafactorⅧ:vonWillebrand factormultimers in chronic relapsing 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J].N Engl J Med,1982,307:1432.
[4]Furlan M,Robles R,LA Mie B,et al.Partia l purific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of a protease from human plasma cleaving von Willebrand factor to fragments produced by invivo proteolysis[J].Blood,1996,87(10):4223.
[5]Murrin RJ,Murray JA.Thrombocytopenic purpura:aetiology,pathophysiology andtreatment[J].Blood Rev,2006,20:51.
[6]鄭昌成,吳競生.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的診治現(xiàn)狀與進展[J].中華血液學雜志,2011,32(9):645.
[7]汪明性.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