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云 (陜西省寶雞市中醫(yī)醫(yī)院腦病科,陜西 寶雞 721000)
腦血管病是臨床上我國中老年人群身上的常見病、多發(fā)病,現(xiàn)階段發(fā)病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且發(fā)病年齡呈現(xiàn)出越來越年輕的趨勢。筆者就52例腦梗死的TCD和全腦血管造影資料進行了分析比較,現(xiàn)將具體情況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隨機選取2008年10月~2013年3月我院神經內科收治的52例經DSA證實大腦中動脈動脈狹窄的患者,其中男34例,女18例,年齡35~75歲,平均61.3歲。所有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并排除有明確房顫及心臟瓣膜病患者,排除同時合并有頸內動脈狹窄的患者。
1.2 診斷方法:①TCD采用以色列RIMED全數(shù)字化經顱多普勒儀,2 MHz探頭經顳窗檢查大腦中動脈(MCA)。觀察指標:收縮期峰值(Vs)、血流平均速度(Vm)、舒張期末血流速度(Vd)、頻譜、音頻、搏動指數(shù)(PI)及阻力指數(shù)(RI)等的變化。②TCD顱內血管狹窄按顱內血管狹窄血流速度診斷標準及頻譜、音頻變化和臨近血流代償?shù)仍\斷。
1.3 方法:DSA檢查:應用PHILIP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系統(tǒng),從一側股動脈插管置導管于主動脈弓處,注入肝素水,使用造影劑造影,導管分別置于雙側頸內動脈,完成高選擇性全腦血管造影診斷。
1.4 診斷評價:診斷指標包括敏感性、特異性和假陽性率等。
2.1 TCD檢查結果:52例患者共檢測104條MCA,TCD診斷中重度狹窄35條,正常69條,MCA狹窄患者、重度狹窄者,狹窄程度與流速呈正比:狹窄程度越重,收縮期峰值流速(PSV)增高越明顯,TCD表現(xiàn)為頻譜增寬、渦流改變;中度狹窄者局部流速輕度增加,可出現(xiàn)渦流改變;輕度狹窄者血流速度與正常流速比較無明顯變化,TCD僅表現(xiàn)為層流消失,頻譜呈高強度血流充填信號,聲頻鈍。
2.2 DSA檢查結果:52例患者共檢測104條MCA中,中重度狹窄37條,其中50% ~69%狹窄29條,70%及以上狹窄8條,正?;蜉p度狹窄67條。
2.3 TCD與DSA結果對比:TCD檢測MCA中重度狹窄與DSA結果符合32條,正常或輕度狹窄其中TCD與DSA檢查結果一致的64條。計算出TCD敏感性91.42%,特異性為92.75%,假陽性率為4.47%,假陰性率為13.51%。具體數(shù)據(jù)詳見表1。
表1104條MCA的TCD及DSA檢查結果(例)
顱內動脈抗氧化酶的活動性較活躍,這些血管發(fā)生AS的幾率不大,但伴隨著年齡的增加,抗氧化酶的保護作用進一步減弱,顱內動脈逐漸發(fā)生粥樣硬化。亞裔是顱內動脈粥樣硬化(ICAS)的高危人群,動脈粥樣硬化(AS)使動脈彈性降低,內膜變厚伴粥樣斑塊,管腔狹窄,血流減少,是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腦血管病分為出血性疾病和缺血性疾病,其中70% ~80%為缺血性腦血管?。?]。MCA在顱內動脈中供血范圍最廣且最易受累,其變異性較小,最具代表性,本組病例中大腦中動脈中重度狹窄比例達35.57%。
TCD是一種無創(chuàng)性的檢測顱內大動脈血流動力學的診斷技術,通過發(fā)現(xiàn)血流速度、側支循環(huán)及頻譜形態(tài)等的變化診斷顱內大動脈狹窄,操作簡便、快速、重復性好,廣泛應用于臨床,但由于TCD是以血流速度的增高及頻譜形態(tài)改變來診斷狹窄,對于動脈管腔大的血管,當輕度狹窄時血流動力學變化不顯著,TCD敏感性較低,血管狹窄小于50%,不引起明顯的血流動力學變化[2],所以TCD診斷顱內動脈狹窄必然存在局限性,對小于65%的狹窄診斷價值不肯定[3]。筆者通過TCD與DSA檢查結果對照,計算出TCD診斷大腦中動脈狹窄符合率為94.59%,敏感性為91.42%,特異性為92.75%,假陽性率為 4.47%,假陰性率為 13.51%,TCD 與DSA有較高的一致性,對顱內動脈狹窄診斷具有一定臨床價值,可作為DSA檢查前篩選及血管介入治療術后隨訪治療效果的方法??傊?,TCD與DSA都有優(yōu)點及局限性,臨床應結合應用。
[1] 包 靜,李振東.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及其危險因素與腦梗死的關系[J],陜西醫(yī)學雜志2008,37(12):1629.
[2] 華 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8.
[3] 張雄偉,陳爾東,吳積垌.臨床多普勒超聲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8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