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南
革命先輩,為了中華民族救亡和民族復興,前仆后繼、燃燒生命、追尋真理,而那些最堅決、最勇敢、最富犧牲精神的中國共產黨人,徹底改變了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命運,建立了新中國,走上了社會主義康莊大道,開啟了民族崛起的新時代。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所著《浴血榮光》一書中的革命領袖們?yōu)槿褡遄龀隽税駱?。本期選擇幾個章節(jié),供讀者學習、敬仰先輩,為“圓夢中國”貢獻智慧和力量。
毛澤東
從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的“心境蒼涼”到八七會議后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從秋收起義到井岡山斗爭,毛澤東通過艱辛摸索,開創(chuàng)了一條完全獨立的中國革命道路,不但獨立于敵人,而且獨立于友人;不僅政治獨立,而且經濟獨立。事實證明,這條革命道路是中國共產黨最終獲得勝利的最主要的基礎。
當別人都還認識不到建設蘇區(qū)農村根據(jù)地的重要性的時候,毛澤東為什么能夠找到這樣一條道路呢?并不是說這條道路原來就存在于領袖的頭腦之中,這是毛澤東同志在革命生涯中一個艱辛摸索的過程。
1927年大革命失敗,毛澤東同志當時怎么形容自己的心情?“心境蒼涼,一時不知如何是好”。他還并沒有非常明確地認識到走這樣一條工農武裝割據(jù)、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1927年八七會議,毛澤東在這方面的思想開始比較成熟了。八七會議之前我們要注意一個重大的背景,八一南昌起義發(fā)生了,中國共產黨人已經通過自己的武裝打響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7日在武漢召開的八七會議,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石破天驚的理論——“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到了1927年9月29日三灣改編,毛澤東提出支部建在連上。再到1927年年底井岡山斗爭提出建立鞏固的農村根據(jù)地,實施工農武裝割據(jù)。這就是毛澤東同志的思想脈絡和發(fā)展的鏈路,這個過程在當年就已經論證了,就是我們現(xiàn)在講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毛澤東對“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jù),最后奪取城市”道路的探索,并不是胸有成竹:我早就有這個思想,上了井岡山,我就是為這個東西而來的。當初上井岡山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因為打長沙打不下來,只能上井岡山,上了井岡山怎么辦?和井岡山上的山大王王佐、袁文才的隊伍會合。那怎么奪取未來的勝利呢?
井岡山地處偏遠,秋收起義的隊伍主要是湖南的農軍和留洋的學生,有一小部分武昌國民警衛(wèi)團,力量很弱,再加上井岡山上的山大王王佐、袁文才的部隊,這兩個力量混合在一起,戰(zhàn)斗力還是非常弱的。而且在當時的情勢下,這支力量不被任何人看好,共產國際根本就不知道在井岡山還聚集了這樣一股力量,更不可能想到這股力量最后能夠顛覆中國所有白色政權,奪取全國政權,這在當時而言,是任何人都無法想象的。
中國革命道路是一步一步走出來的。我們先是政治獨立,最終保障政治獨立的是經濟獨立。經濟獨立的根源在哪里呢?就是建立廣泛的革命根據(jù)地,中央蘇區(qū)、鄂豫皖蘇區(qū)、湘鄂西蘇區(qū),各個蘇區(qū)一起來,中國革命有了自己的雛形。毛澤東同志開創(chuàng)了這條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使中國革命有了立足的最主要的基礎。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后,毛澤東訪問蘇聯(lián),見斯大林的時候,周圍的人都沒有想到,毛澤東第一句話就是:“我是長期受排擠打擊的人,有話無處說?!睎|方兩位革命巨人會見,何等非同一般的場所,毛澤東為什么這么說呢?長期沒有按照共產國際交代的那一套去做,走了中國的獨特的革命道路,這是獨立自主帶來的艱難曲折。毛澤東同志講了這些話之后,斯大林回答:“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這是一般公理。”斯大林這位深刻改變了20世紀
國際政治走向的歷史巨人,在勝利的中國革命面前,也十分坦然地承認了中國革命的成功有自己的特色。他的言外之意是:你們中國共產黨人勝利了,那么你們所選擇的方針、路線、政策就是對的,就是不受指責的,而我以前的指導就是有問題的,這是我也承認的。
我們說中國共產黨人的幸運是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的結合,但不是說這個結合從一開始就緊密無間,不是說他們互相之間一點兒疙瘩都沒有,一點兒矛盾都沒有。
比如說毛澤東和朱德,朱毛會師之后,在關于領導權的問題上,在有關紅四軍到底怎么發(fā)展的問題上,兩個人就是有矛盾有分歧的。尤其是在1929年紅四軍的“七大”和“八大”上,經過民主選舉,把毛澤東同志選下去了。陳毅取代了毛澤東成為軍委書記,后來陳毅到上海去匯報工作的時候,朱德又成為軍委的代書記。當時紅軍的領導工作,實際上就是朱德把毛澤東取代了。
到了中央蘇區(qū),中央局于1932年10月上旬召開寧都會議,撤銷了毛澤東紅一方面軍總政委的職務,由周恩來擔任紅軍總政委。周恩來也把毛澤東的指揮權給替代了。
在我們黨進行路線方針政策選擇的時候,有些爭論,對于真正的共產黨員來說,是不避諱的。比如說在紅四軍的“七大”、“八大”、“九大”上,毛澤東與朱德和陳毅發(fā)生了比較大的爭論。在我們黨發(fā)展的歷程中,有過一些不成熟的階段,正是因為有這些不成熟,它才有一個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
當初紅軍內部發(fā)生比較激烈爭論的時候,毛澤東36歲,朱德43歲,陳毅也就30出頭。大家當時都是在一個最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年齡。在這個年齡,大家的這種激情和見識不一定完全一樣。雖然革命必然成功這個目標和信念是一樣的,但是個人的思想、脾氣、性格是不一樣的,對形勢認識也不一樣,這種碰撞就在所難免的。在那個為了理想流血犧牲的年代,領導層中間、個人之間產生了一些隔閡,但并不妨礙他們?yōu)榱艘粋€共同的目標,心往一塊兒想,勁往一塊兒使,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最為珍貴的地方。
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的配合是我們黨的萬幸。1976年,周恩來1月份去世,朱德7月份去世,毛澤東9月份去世,他們三個偉人在同一年離開。這仿佛又是歷史巧合。
有的領袖為黨提供思想,有的領袖為黨提供意志,有的領袖既為黨提供思想又為黨提供意志。這種結合無法取代,無人取代。這就像什么?普列漢諾夫講過一個問題,什么叫發(fā)起人?就是成為歷史上一個重大運動的發(fā)起人。普列漢諾夫說,只有偉人才能成為發(fā)起人,因為他們的見識要比別人遠些,他們的愿望要比別人強烈一些。
但是所有偉人又都是普通人,毛澤東、朱德、周恩來都是普通人,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感情,普通人會犯普通人的錯誤。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都是普通人。他們又是不普通的,為什么他們又不普通呢?就像普列漢諾夫說的這句話,因為他們的見識比別人要遠些,他們的愿望比別人強烈一些。
面對中國革命不斷出現(xiàn)的挫折困境,面對中國共產黨成長路上的艱難險阻,甚至還要面對內部的爭論不休和復雜矛盾,不少人都退縮了。而毛澤東、朱德、周恩來,他們沒有,他們還在繼續(xù)地追求。所以我們說,中國共產黨人是萬幸的。
當然,中國共產黨領袖集團的形成是“萬幸”,對蔣介石來說,就是大不幸。
為什么說真正教會毛澤東認識“槍桿子”的是蔣介石?
有這樣幾個關鍵的事件:
一個是1926年的“三二○中山艦事件”。
一個是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蔣介石在共產黨人面前把槍桿子的威力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當時共產黨怎么辦?一忍再忍,一讓再讓,對蔣介石的忍讓實際上是對實力的忍讓,對槍桿子的忍讓。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之后不久,我們黨的主要負責人總書記陳獨秀十分悲痛地說,我們一年余的忍耐、遷就、讓步,不但是一場幻想,而且變成了他屠殺共產黨的代價。這個“他”指的就是蔣介石。
毛澤東在“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蔣介石背叛革命之后,自己描述自己“心境蒼涼,一時不知道如何是好”,這種無奈,是共產黨人對槍桿子的深刻認識,沒有槍桿子,在槍桿子威逼面前,除了后退,除了讓步,除了繳槍,除了把性命賠上去,就沒有別的辦法了。
到了黨的八七會議,中國共產黨決定武裝反抗,從此才真正找到了一條武裝斗爭的道路。毛澤東在發(fā)言里面講:從前我們罵孫中山專做軍事運動,我們就恰恰相反,不做軍事運動,專做民事運動。蔣介石、唐生智都是槍桿子起家的,我們獨不管,現(xiàn)在雖已注意,但仍無堅決的概念,比如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此次會議應重視此問題,湖南這次失敗可以說完全由于書生主觀錯誤,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毛澤東的“槍桿子里面出政權”論斷,關鍵來源就是他這句話: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毛澤東剖析了中國紅色政權客觀存在的條件后提出,我們的主觀還要加上這條,“槍桿子里面出政權”,這才構成一個完整形態(tài)的中國革命。
中國共產黨人的思想一步一步走向成熟,最終找到一條“工農武裝割據(jù),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正確道路。那么工農為什么能武裝割據(jù)?因為白色政權之間的斗爭。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那么怎么樣實現(xiàn)農村包圍城市?就是槍桿子里面出政權。
蔣介石從反面教會了共產黨人認識槍桿子,他使共產黨人認識到必須建立自己的工農武裝。
我們的政權不僅需要主義,需要人民群眾的擁護,需要對中國社會特質的了解,我們還需要武裝起來,就像斯大林曾經有過一段描述:“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中國的特點之一,也是中國革命的優(yōu)點之一,這是一系列歷史人物對中國革命的破解,其中毛澤東同志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至關重要。
陳賡是黃埔一期畢業(yè)的。當時有“黃埔三杰”之說,比較公認的說法是蔣先云、陳賡和賀衷寒。陳賡在黃埔畢業(yè)后一直受到蔣介石的賞識。因為陳賡在東征作戰(zhàn)中戰(zhàn)績卓著,擔任連長的時候就攻無不克。當時蔣介石把陳賡這個連調為總司令部的警衛(wèi)連,陳賡擔任連長。
1925年10月第二次東征期間,有一次第三師和廣東軍閥林虎的隊伍相遇,在華陽附近被圍,情況危急。蔣介石命連長陳賡去傳令:不許撤退。幾個月前蔣介石與廖仲愷曾共同簽署連坐法令,規(guī)定“如一班同退,只殺班長。一排同退,只殺排長。一連同退,只殺連長。一營同退,只殺營長。一團同退,只殺團長。一師同退,只殺師長”。但第三師在敵人壓迫下已處于全線動搖之中,連想殺的人都找不著。
兵敗如山倒之時,蔣還站在那里大聲叫喊,陳賡見狀上去背起蔣就跑,一直跑至河邊上船擺渡過了河,方才脫險。
蔣后來感慨道:“幸仗總理在天之靈,出奇制勝,轉危為安。”話雖這么說,卻也知道是陳賡實實在在救了他一命。
但陳賡從內心看不起蔣,為什么看不起蔣呢?
1949年退到臺灣的一位國民黨軍人——一位退役后的老將領,曾經給陳賡的家里來了一封信,他說,我的老班長當年就看不起蔣,就嫌蔣介石在作戰(zhàn)指揮間隙打開收音機聽上海的股市,認為蔣不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
“升官發(fā)財,請走他路;貪生怕死,莫入此門?!碑斈甑年愘s是一門心思革命,進入黃埔軍校。進入軍校就是革命,就是解放,就是救亡。但當他看見蔣校長在一邊指揮作戰(zhàn),一邊聽上海的股市時,就知道蔣不是真正的革命者,不是他要跟的人,所以最后棄蔣而去。
陳賡離蔣而去時編了一個什么理由?就像我們慣常的理由一樣,老母病重,需要照顧。蔣微微一笑,批準了陳賡離開。實際上蔣也知道陳賡要離開了,要走了,但是蔣沒攔陳賡,知道攔也攔不住,陳賡就這樣走了。
據(jù)陳賡后來回憶,以蔣介石那么聰明的腦瓜子,我編這個理由,他是不相信的,是騙不住他的。
1931年陳賡在鄂豫皖蘇區(qū)作戰(zhàn),身負重傷,鄂豫皖蘇區(qū)沒有辦法治好他的傷,只好把他秘密轉移到上海,在一個跟我們黨有關系的醫(yī)院里治療。
可是非常不巧,也非常倒霉,正好趕上了顧順章叛變,顧順章把陳賡給指認了,陳賡在上海被捕。
蔣介石一聽說把陳賡抓了,大喜過望,下令給陳賡好好治傷,另外把他勸過來,不要跟著共產黨干了,陳賡絲毫不為所動。
一天,蔣身邊的人興奮地跟陳賡說,校長要來看你。陳賡堅持不見。來人說,委員長已經走到門口了,你不見也得見。蔣介石進來后,陳賡在病房里抓起一張報紙擋住臉。蔣介石見陳賡有意擋住臉不想見他,便走到陳賡的右面,陳賡把報紙移到右邊,蔣介石又走到陳賡的左邊,陳賡又轉過來把報紙移到左邊。
蔣明白了,陳賡不想見他。蔣只有離開,跟身邊人說了一句,好好給他治傷。
陳賡最終能從上海脫逃,今天,我們比較公正地審視那段歷史,可以看見,是蔣介石放了陳賡一馬。如果蔣介石不放陳賡,陳賡是無法脫逃的。蔣介石殺共產黨人無數(shù),連與蔣長期共事,先后任黃埔軍校教育長、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政治部主任的鄧演達,本不是共產黨人,只是什么“第三黨”,且還有陳誠在一邊說情也不能幸免,堅決殺掉。如此騰騰殺氣,對被捕的共產黨人來說,他的電報就是斬立決,唯獨放了陳賡,為什么?
當然,一個原因是陳賡當年救過他的命,蔣還是念這個舊情的;第二就是陳賡不僅在共產黨軍隊中影響很大,他在黃埔一期,包括二期、三期的學員中,也具有重大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蔣介石是不得不顧忌的,如果他把陳賡殺了,他在整個黃埔系中的威望都要受影響。
我們從這些歷史來看,比較起徐海東與毛澤東的素未謀面,堅決服從,陳賡和蔣介石則相互熟悉,陳對蔣有救命之恩,蔣對陳又是如此欣賞,如此想提拔,如此想重用,可是陳賡因心中之共產主義信仰仍棄蔣而去。中國近代以來,沒有哪一個政治團體像中國共產黨這樣,擁有這么多的為胸中主義和心中理想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的有志之士。這批人,他們不為官、不為錢、不怕苦、不怕死,只為主義、只為信仰便可用一生去奮斗。
毛澤東寫的那句著名的“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是對在長征后期紅軍只剩下六七千人的情況下,彭德懷在最困難的時候敢于連續(xù)作戰(zhàn)的勇氣的最佳贊譽。但這首詩同時也可用來贊譽彭德懷出任志愿軍司令抗美援朝。
抗美援朝這場仗,是一場我們并沒有準備好的戰(zhàn)爭,是一場猝不及防的、強加于我們的戰(zhàn)爭,其實也就是說,當時出兵朝鮮是我們一個不得已的選擇。
但又必須出兵,那么誰來擔任志愿軍的司令?
這個人選是不太好確定的。
志愿軍的對手是戰(zhàn)斗力很強,裝備世界一流,而且剛剛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并在戰(zhàn)斗中獲得勝利的美國軍隊。而我們第一批準備入朝的部隊,調了五個軍,都是四野的部隊,從這個部隊的構成來看,要擔任志愿軍司令,起碼得具備兩個過硬的條件:
第一點,指揮官必須擅長指揮大兵團作戰(zhàn);第二點,這個指揮官的個人資歷必須能夠震得住四野的力量。
說實話,當時我軍高級領導干部中符合這兩個條件的人是不多的,最符合這兩個條件的實際上就三個人——林彪、彭德懷、粟裕。
林彪優(yōu)勢很明顯,四野就是他的部隊,就是他帶出來的。而且指揮大兵團作戰(zhàn),林彪、粟裕都非常突出。所以毛澤東在考慮人選的時候,最初考慮了林彪,也考慮了粟裕。但林彪和粟裕兩個人當時都因為身體的原因無法入朝擔任司令一職。
林彪在武漢養(yǎng)病,粟裕在青島養(yǎng)病。
兩個人在解放戰(zhàn)爭中精神損耗都是非常大的。林彪在衡寶戰(zhàn)役的后期,就已經病倒了,都是躺著在指揮打仗了。粟裕也是因為長期艱苦指揮作戰(zhàn),神精衰弱,在青島療養(yǎng)院治病。
彭德懷成為必然選擇。
但彭德懷并沒有意識到點將會點他。
彭德懷當時在西北,是負責西北區(qū)黨政軍的一把手。毛澤東通知彭德懷到北京開會,彭德懷是以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的身份到北京的,他帶的是一摞匯報西北如何建設的圖紙,準備匯報西北怎么開發(fā)農田搞建設的問題,根本沒有作出征的準備。
他一進會場,沒想到討論的是出兵朝鮮的問題,討論主要指揮員的人選問題。
于是,毛澤東當場點將。
當天晚上,彭德懷在北京飯店睡不著。一是睡慣了硬板床,睡不慣席夢思;最重要的是因為事兒太大了,根本睡不著。最后他干脆就躺在了地毯上。
第二天,彭德懷走進會場表態(tài),接受這個任務。
這就是在1950年新中國嚴峻的時刻“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
率軍與全世界最強大的武裝力量較量,需要何等的勇氣!
出任志愿軍司令,對任何一位高級將領都是非常大的挑戰(zhàn)。
這是一個必然的選擇,也是一種信任。
彭德懷連家都未回就出征了。
美軍一個軍有坦克430輛,我志愿軍最初入朝的六個軍,一輛坦克也沒有。
美軍一個師100毫米口徑以上火炮有432門,我軍一個師75毫米口徑以上火炮僅有12門。
美軍一個師擁有電臺1600部,無線電通信可以一直到達排和班。我軍入朝時從各部隊多方抽調,才使每個軍的電臺達到幾十部,勉強裝備到營。營以下通信聯(lián)絡仍然主要靠徒步通信、軍號、哨子及少量的信號彈。
美軍運輸全部機械化,一個軍擁有汽車約7000輛。志愿軍主力第三十八軍入朝時只有運輸車100輛,第二十七軍入朝時則只有汽車45輛。
美國空軍在朝鮮擁有1100架作戰(zhàn)飛機。志愿軍不要說飛機,連防空武器都十分缺乏。最初入朝的志愿軍只有一個高炮團,36門舊式日制75毫米高炮,還留12門在鴨綠江保衛(wèi)渡口,帶入朝鮮的只有24門。
至于雷達,則一部也沒有,搜索目標全憑耳聽和目視??梢哉f,我們完全沒有空中防護的力量,所以美軍能夠隨意空襲志愿軍設在后方的指揮部,當時毛岸英就犧牲了。
這就是為什么美國執(zhí)政當局一直以為,新中國發(fā)出的一系列警告是虛聲恫嚇,根本不會也沒有能力出兵的重要原因。
彭德懷領導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正是在這樣的不利條件下艱苦奮戰(zhàn),通過第一次戰(zhàn)役、第二次戰(zhàn)役、第三次戰(zhàn)役,把美式“聯(lián)合國軍”從鴨綠江邊壓迫到北緯37°線以南,迫使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將、遠東美軍總司令麥克阿瑟丟官去職,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中將翻車喪命,硬生生地把美國人打回到談判桌前。
英國戰(zhàn)史專家克里斯托弗·錢特對此評論說:“朝鮮戰(zhàn)爭對西方世界是一場意想不到的嚴峻考驗,它使擁有強大技術優(yōu)勢的盟國幾乎抵擋不住?!?/p>
美國戰(zhàn)史專家沃爾特·赫爾姆斯在其著作《朝鮮戰(zhàn)爭中的美國陸軍》中說:“從中國人在整個朝鮮戰(zhàn)爭期間所顯示出來的強大攻勢和防御能力中,美國及其盟國再清楚不過地看出,中國共產黨已成為一個可怕的對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時那個軟弱無能的國家了?!?/p>
彭德懷代表中華民族橫刀立馬!有人講過,獅子帶領著一群綿羊,也能戰(zhàn)勝由綿羊帶領的一群獅子。這里說的就是統(tǒng)帥的作用。毫無疑問彭德懷是中國革命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真正的統(tǒng)帥和猛士。
在1979年要為彭德懷平反的時候,小平同志堅持說彭德懷起碼是國際、國內著名的軍事指揮員,主要就是因為他指揮了這場偉大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中國人在如此困難的情況下,也敢于出兵,展現(xiàn)中華民族的氣魄和維護自己國家安全的決心。不是用語言,而是用行動給全世界做這樣一個示范:中華民族徹底站起來了。
我們出兵朝鮮之后,西方有一個理論,在涉及中國國家安全的問題上,新中國政權再也不會退讓。所以我們從這一點來講,“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彭德懷同志在歷史上留下來的極其精彩的一筆,敢于在最困難的時候承擔最艱巨的任務,在最困難的條件下盡可能地取得勝利。
那么他們的理論是怎么出來的?根據(jù)中國人實際采取的行動。首先當然是毛澤東的決心,誰來實施這個決心?彭德懷在實施。我覺得彭德懷超出了一個軍人范圍,他已成為中華民族精神典型的一個代表,給歷史印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