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朝磊,羅智淵,楊雪嬌,楊 達,李榮賢,徐光盛,姜 北,楊月娥*
(1.大理學院藥學與化學學院,云南大理 671000;2.大理學院藥物研究所,云南大理 671000)
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屬(Isodon)植物為多年生草本植物,全世界大約有150種,我國有90種,21變種,其中以西南各省種數最多〔1-2〕。該屬植物中約有30余種植物作為草藥在民間廣泛應用〔3〕,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消腫之功效〔4〕,其中所含萜類具有抗炎、抗癌活性〔5-6〕。研究表明,目前對香茶菜屬植物的研究工作均集中在地上部分,對地下部分的研究甚少,而文獻記載,一些香茶菜屬植物的根和根莖具藥用功效,例如線紋香茶菜狹基變種的根或全草入藥,治療急性黃疸型肝炎,急性膽囊炎,并可驅蛔蟲〔7〕;線紋香茶菜、剛毛香茶菜、不育紅等均可以地下部分藥用〔1〕,值得深入研究?;?guī)r香茶菜與淡黃香茶菜產于云南西部及中部,前者生于草坡及林緣草地、石灰?guī)r山上,后者生于雜木林下或林緣潮濕處〔2〕,資源豐富。根據文獻,香茶菜屬植物可以分成4個組,其中皺葉香茶菜組又可以進一步分成11個系,其中的線紋香茶菜系除上述的線紋香茶菜、剛毛香茶菜、不育紅等植物外,還包括灰?guī)r香茶菜與淡黃香茶菜〔1〕;由此可以推斷這些植物應當在形態(tài)、生理、藥用方面具有較大的相似性。由于后兩種香茶菜屬植物至今未見有生藥學方面的研究報道,為開發(fā)利用我省豐富的香茶菜屬植物資源,本文首次對灰?guī)r香茶菜與淡黃香茶菜的地下部分進行了系統(tǒng)的生藥學研究。
1.1 儀器 生物組織自動脫水機TS-120;生物組織包埋機BM-Ⅶ;生物組織石蠟切片機QS-Ⅳ;生物組織攤片烤片機CS-Ⅵ;生物顯微鏡;恒溫水浴鍋;紫外燈。
1.2 材料 實驗材料采集于云南麗江市石鼓鎮(zhèn),經大理學院藥學與化學學院張德全講師(博士)鑒定為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灰?guī)r香茶菜(Isodon calcicola Gierson)、淡黃香茶菜(Isodon flavida Gierson)的干燥根。植物標本存放于大理學院姜北教授研究組。
2.1 灰?guī)r香茶菜 多年生草本,根莖橫走,木質,肥厚,先端呈疙瘩狀,其上生出長側根。莖直立,下部木質而多分枝,纖細,帚狀,鈍四棱形,具四槽,有時帶紫色,密被下曲灰白色絨毛,多葉。葉狹橢圓狀披針形或倒卵圓狀披針形,先端銳尖,基部長漸狹成極短的柄,堅紙質,上面綠色,密被極短的疏柔毛,背面沿凸起的脈網上常被銹色短絨毛。圓錐花序頂生,疏散,花葉漸變小,多少呈披針形,近全緣;花萼鐘形,下垂,齒5,卵狀三角形,不明顯二唇形,彼此略相等;花冠白色或藍紫色,外被白色疏柔毛及腺點,內面無毛,冠筒略伸出于萼,基部上方淺囊狀〔1〕。
2.2 淡黃香茶菜 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狀莖橫越、纖細或呈疙瘩狀增大,具多數纖維狀須根。莖粗壯,自基部或三分之一處金字塔狀分枝,四棱形,棱上具狹翅,無毛。葉卵形、菱形或卵長圓形,頂端銳尖,基部闊楔形或近截狀變狹而成具寬翅的假柄,邊緣具圓齒,膜質或紙質?;ㄐ驗橛删蹅慊ㄐ蚪M成的圓錐花序,在主莖及幾乎全部的分枝上頂生;萼小,鐘形,具紅褐色腺點,并與整個花序一樣被極短的乳頭狀茸毛,萼齒5;花冠黃色、淡黃色、白色、粉紅色或紅色,花冠筒基部上方極淺囊狀突起,狹卵形或狹長圓形,鈍或急尖,伸展,扁平〔1〕。
3.1 灰?guī)r香茶菜 本品根呈圓柱形或不規(guī)則圓柱形,稍扭曲,外皮多脫落,表面灰黃色,有縱皺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斷面灰黃色或灰綠色,木質部較發(fā)達,氣微,味微苦。
3.2 淡黃香茶菜 本品根具多數纖維狀須根,呈圓柱形,表面灰黃色或黃棕色,質堅硬,易折斷,斷面黃色或黃白色,木質部較發(fā)達,氣微,味微苦。
4.1 灰?guī)r香茶菜
4.1.1 根的橫切面 外有落皮層,木栓層為2~5列排列整齊的細胞;皮層由外皮層、中皮層、內皮層組成,其外側有多層微木化的厚壁細胞,內皮層由柵狀細胞緊密排列成環(huán)狀;韌皮部較窄,由篩管群、篩胞及薄壁細胞組成,有纖維散在;形成層明顯,由2~3列細胞組成;木質部發(fā)達,約占3/4,大多由導管組成,導管直徑較小,單個呈放射狀排列,射線明顯,有木纖維散在;皮層可見散在的石細胞。見圖1。
圖1 灰?guī)r香茶菜根橫切面圖(10×10)
4.1.2 根的粉末特征 粉末呈灰白色,石細胞較多,壁厚,呈黃棕色;導管多為具緣紋孔,可見少量網紋導管,直徑35~70 μm;纖維成束或散在,直徑10~30 μm;木栓細胞為類方形,棕褐色,排列整齊;淀粉粒較多,可見單粒、復粒,復粒多由兩粒組成,直徑3~15 μm。見圖2。
4.2 淡黃香茶菜
圖2 灰?guī)r香茶菜粉末特征圖(10×40)
4.2.1 根的橫切面 木栓層為4~5列排列整齊的細胞,外被落皮層;皮層由外皮層、中皮層、內皮層組成,其外側有多層微木化的厚壁細胞,內皮層由柵狀細胞緊密排列成環(huán)狀;韌皮部較窄,由篩管、韌皮纖維及薄壁細胞組成,篩管群于形成層處較明顯,形成層由2~3列扁平細胞組成,明顯成環(huán)狀。木質部發(fā)達,約占2/3,導管類多角形、直徑較大,與木纖維交替排列,射線較明顯,稍彎曲;韌皮部和外皮層有石細胞散在。見圖3。
圖3 淡黃香茶菜根橫切面圖(10×40)
4.2.2 根的粉末特征 粉末呈灰白色,石細胞較多,壁厚,呈黃棕色;導管多為具緣紋孔,直徑35~95 μm;纖維較多,木纖維成束或散在,韌皮纖維梭形,多成束,直徑15~35 μm;木栓細胞為類長方形,棕黃色,排列整齊;淀粉粒較多,多為單粒,直徑3~10 μm。見圖4。
圖4 淡黃香茶菜粉末特征圖(10×40)
系統(tǒng)預試驗證明:灰?guī)r香茶菜的根中含有甾體、三萜類化合物、強心苷,可能含有少量皂苷、黃酮、酚類、鞣質、內酯、香豆素等成分;淡黃香茶菜根中主要含有皂苷、甾體、三萜類化合物,可能含有少量還原糖、多糖、內酯、香豆素、蒽醌、植物甾醇等成分。
5.1 皂苷的檢查 醋酐-濃硫酸試驗:取2 mL乙醇提取液,揮去乙醇后,殘渣溶于乙酸酐中,滴加1滴濃硫酸,溶液呈紫紅色,且上層逐漸變色,表明含有皂苷。
5.2 甾體和三萜類化合物的檢驗 氯仿-濃硫酸試驗:取3 mL乙醇提取液溶于氯仿,滴加濃硫酸后,氯仿層出現紅色,且氯仿層有綠色熒光出現,表明含有甾體和三萜類化合物。
5.3 強心苷的檢驗 ①Kedde試驗:取乙醇提取液0.5 mL,加Kedde試劑3~4滴,呈紅色,表明含有強心苷。②堿性苦味酸試驗:取乙醇提取液1 mL加入堿性苦味酸試劑1滴,呈現橙紅色,表明含有強心苷。
通過對灰?guī)r香茶菜與淡黃香茶菜進行植物形態(tài)、藥材性狀、顯微及理化鑒定研究,證明其兩種藥材根中主要含有甾體、三萜類、皂苷、黃酮類等成分〔8-10〕。兩種藥材根顯微組織特征既有相似,其中內皮層明顯,細胞呈柵狀,韌皮部較窄,木質部發(fā)達,大多由導管組成;又有不同,灰?guī)r香茶菜根的橫切面木質部約占3/4,木質部導管呈放射狀排列,直徑較小,射線明顯;而淡黃香茶菜根的橫切面木質部約占2/3。導管類多角形,直徑較大,射線較明顯,稍彎曲。粉末特征與組織特征相符。
本研究可為灰?guī)r香茶菜、淡黃香茶菜根的鑒定及藥材質量標準的制定提供理論參考依據,在擴大香茶菜屬藥物資源、臨床用藥和新藥開發(fā)方面有重要意義。
〔1〕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第六十六卷〔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7:416-532.
〔2〕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植物志:第一卷(下).〔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5:770-772.
〔3〕吳桂凡,許學健.唇形科香茶菜屬植物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醫(yī)藥學刊,2003,21(6):1012-1013.
〔4〕王玎瑋,楊明珠,姜北,等.龍勝香茶菜化學成分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1,10(2):4-6.
〔5〕諸葛磊,陳鳴芳.香茶菜的生藥學研究〔J〕.西北藥學雜志,2000,15(2):58-59.
〔6〕李雯,肖朝江,韓冰洋,等.葉穗香茶菜地下部分化學成分研究〔J〕.大理學院學報,2012,11(3):12-14.
〔7〕張翹,潘超美.溪黃草、線紋香茶菜及其變種的資源分布與利用調查〔J〕.海峽藥學,2011,23(11):38-41.
〔8〕吳建鳴,張海軍,傅經國,等.香茶菜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與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04,3(4):1214-1217.
〔9〕楊秀偉,趙靜.藍萼香茶菜化學成分的研究〔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fā),2003,15(6):490-493.
〔10〕王福東,丁蘭,汪漢青.藍萼香茶菜三萜成分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5,30(24):1929-1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