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濤 紀以紅
(1.江蘇省體育局水上中心 江蘇南京 210000; 2.江蘇省淮安市體校 江蘇淮安 223000)
表1為某省隊在4月份訓練的周數(shù)和時間,其中不包括之前參加比賽的時間。
圖1 14~16周訓練負荷量
圖2 14~16周水陸訓練比例(左圖)和主輔訓練比例(右圖)情況
圖3 運動量與主輔課
圖4 14~16周訓練內(nèi)容比例
在該階段,訓練負荷量變化見圖1。
從訓練量上看,在冠軍賽后第一周(14周)最低、第二周(15周)最高、第三周(16周)與第二周基本持平。14周為賽后的恢復周,這周的主要目的以恢復為主,調(diào)整運動員的身體狀態(tài),逐步刺激運動員身體適應力,從而步入正常備戰(zhàn)訓練計劃中,因此訓練量較小。15周、16周則進入正常的大運動量訓練中。這3周的訓練結構比例如圖2。
從圖2中可以看出此階段內(nèi)訓練主要以水上訓練為主,占到總訓練量的85%,陸上訓練為15%。這為運動員提高水感以及技術提供了必要的基礎。賽后由于運動員精神上的緊張以及轉(zhuǎn)場的舟車勞頓和后兩周的大運動量,總體上看再生輔助訓練課比較充分,并且從圖3中可以看出隨著運動量的增加輔助課時間也有相應的增長,這包括了運動員的拉伸按摩熱身等一系列活動目的就是讓運動員恢復疲勞。
圖5 14~16周力量訓練內(nèi)容比例
圖6 14~16周水上訓練強度劃分
圖7 14~16周水上訓練公里數(shù)情況
表1 男子組4月份訓練周數(shù)和時間劃分
表2 男子組16周測試安排時間
該3周內(nèi)訓練內(nèi)容較為全面,包括水上、力量、核心力量及其他有氧(如圖4)。
由圖4可知,從訓練內(nèi)容上看,水上訓練占據(jù)主導,此外還含有一定量的其他有氧,這部分內(nèi)容主要指球類健身活動以及健身操踢腿操等。另外一個重要的訓練的內(nèi)容就是力量訓練,該部分內(nèi)容在本階段也有相應的發(fā)展,約占總訓練量的7%。
從力量訓練的手段來看,主要分為核心力量、力量耐力和力量爆發(fā)力(見圖5)。
有研究表明力量訓練在整個訓練中約占11%,此階段內(nèi)在力量訓練中除了訓練比重較大的力量耐力,爆發(fā)力的比重與冬訓期間相比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約占到力量總訓練量的31%,而與之相減少的是核心力量。爆發(fā)力量的訓練多集中在腿部,主要目的是加快運動員在劃艇時候的蹬腿速度,使船艇有更好的運行速度。另外還根據(jù)運動員不同的身體素質(zhì)和動作技術的差異性,相應的安排了“加餐訓練”這其中就包括爆發(fā)力和核心力量的練習,因為核心力量訓練可提高肩、臂和腿等遠端肢體上的肌肉工作效率和身體平衡能力[1]。
水上訓練是主要的訓練內(nèi)容和手段,水上訓練又包含了各種各樣的訓練方法,既有基礎的有氧耐力訓練和技術練習;又有高強度的無氧訓練和速度練習(見圖6)。從圖中各訓練強度的劃分來看,雖然以基礎有氧耐力訓練的補償性長劃和廣泛的有氧長劃為主,但是在強度訓練課上包括有氧強度劃、高強度劃、阻力劃以及速度耐力劃行等也有較高的比重占到總訓練量的30%多。
在水上訓練公里數(shù)上(見圖7),我們可以看出,14周不足100km,15周突然上升到180km多,16周有所下降至150km多。盡管16周公里數(shù)有所下降,但是強度較大。研究認為對于賽艇項目,在一定范圍內(nèi),訓練的公里數(shù)與比賽是否取得好成績相關性很高,高水平的運動員平均每周要劃160km以上,男女運動員差別不應該很大[2]。
本次三級測試是在冠軍賽后第三周(16周)進行的,測試的目的一方面在于了解運動員當前的機能水平;另一方面為下階段的訓練計劃制定提供參考。有關測試的具體時間如表2。
表4 男子組4月份賽艇測功儀3級遞增負荷測試結果
表3為男子組本次賽艇測功儀2km最大功測試結果分析,研究證明,乳酸閾功率、測功儀2000m最大做功成績可較好地反映賽艇運動員的專項運動能力或成績[3-5]我們僅針對10位重點隊員,把其本次測試的數(shù)據(jù)和2012年12月10日的測試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由表3可知,總體上看,本次測試成績平均為6:13.00,整體上在國內(nèi)處于中等略偏下水平,個別隊員如J處于中等略偏上水平,個別隊員如C、B、D等處于較差的水平。但是考慮本次測試是在完成了兩周大量和大強度訓練之后沒有進行調(diào)整進行的,因此這樣的一個結果可以接受。
和上一次(2012年12月10日)測試結果相比較,本次測試成績慢于上一次約1.3s,相應的乳酸也低于上一次約1.6mmol/L,從這一點來看,盡管總體平均成績慢了,但是相應的付出的生理代價(血乳酸值)也小了。仔細查看每位運動員的變化情況發(fā)現(xiàn),從成績上看,C、B、D三人下降幅度較大,最大慢了10s,但是相應的,這三位運動員乳酸值也下降較大,如D從上一次的15.99mmol/L下降至這一次的9.98mmol/L,因此,不排除這三位運動員在本次測試過程中沒有盡到全力,或者處于機體相當疲勞的狀態(tài)(因為測試前2周的訓練負荷大)。其余運動員除了F外,均有小幅度的提高,且在這些成績提高的人群當中,部分運動員乳酸值還保持不變或者略有下降,如C、E、H、I,這部分運動員毫無疑問,運動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G和J盡管成績有所提高,但是乳酸也有所提高。
綜上所述,盡管成績總體上有所下降,但實際上下降的僅3人,其余運動員保持不變或略有提高,且總體上乳酸有所下降,同時考慮到本次測試是在兩周大訓練負荷的情況下完成,如此看來,本次測試的結果應該還不錯。
針對賽艇測功儀3級遞增負荷測試結果進行分析。由于該測試的主要目的在于觀察運動員的有氧能力,因此這里僅針對P4(乳酸在4mmol/l對應的功率值)和P4%(乳酸在4mmol/l對應的功率值的百分比)來進行分析。表4為男子組本次三級遞增負荷測試所得的P4和P4%值并且與上一次三級負荷測試結果的對比分析。
由表4可知,本次測試中P4絕對值平均為316.7瓦特,離國際標準350瓦特差距較大,10名重點隊員中P4絕對值最高為C332.6瓦特,最低為A289瓦特,高于320瓦特的6人。和上一次同等測試比較發(fā)現(xiàn),整體上本次測試P4絕對值下降了約15.2瓦特,10名運動員當中大部分運動員P4絕對值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僅F、H兩位運動員P4絕對值有所提高。P4值是反映運動員有氧能力的指標,該值越高也就意味著運動員的有氧水平越高,相反則有氧水平越低。本次測試中大部分運動員P4絕對值下降,表明這部分運動員有氧水平下降。
運動員有氧水平的下降和訓練息息相關,仔細分析運動員本階段(14~16周)的訓練負荷強度發(fā)現(xiàn)(見圖6),本階段運動員進行了較多的大強度訓練,如有氧阻力劃和高強度長劃兩項一共占據(jù)近20%,還有16.8%的有氧強度長劃,這三類的訓練控制不當就很容易造成運動員的有氧丟失。同時加上13周的比賽,以及11~12周的賽前訓練,可以說運動員從11周之后由于準備冠軍賽,強度較大,有氧會有所丟失。冠軍賽結束后,沒有及時補充降低訓練強度來補充有氧,造成了有氧的進一步丟失。
因此,在14周經(jīng)過1周的調(diào)整之后,15~16周訓練量和強度都比較大。這種訓練的想法可取,但是做法上略有急躁。因為經(jīng)過冠軍賽后,應該給運動員3周進行大量的、低強度訓練來鞏固和補充有氧基礎,然后上強度。
盡管如此,但是情況并非非常糟糕。從P4%值來看,本次測試的P4%值整體均值為73.3%,高于上一次3.1個百分點,從該值來看,考慮到這個階段,這樣一個有氧的比例還不錯。
在P4絕對值下降的情況下,P4%值反而提升,這似乎不合乎邏輯。這是由于P4%是P4/Pmax(最大功率)的結果,因此,P4值下降,Pmax的值要下降的更多,才能保持P4%值提升。由于本次測試是在兩周的大負荷量和負荷強度下未經(jīng)調(diào)整進行的,對P4絕對值的影響不大,但是對Pmax(最大功成績)的影響較大(Pmax偏低,即成績偏低),因此本次測試可能會表現(xiàn)出P4%值虛高,為保險起見,還是應該要注重運動員的低強度有氧訓練,或者安排超高強度訓練。
綜上所述,該階段內(nèi)運動員表現(xiàn)出有氧水平下降的情況,該種情況是由于過多高強度的訓練造成;只有通過高質(zhì)量的訓練才能提高運動成績,同時應該掌控好運動負荷與競技能力的關系;盡可能的多安排低強度有氧訓練;用低負荷強度的有氧訓練,重新構建運動員有氧基礎;賽前準備階段,除了大量的低強度有氧訓練外,可適當增加超高強度的無氧訓練,如持續(xù)時間低于1min的高于比賽槳頻的訓練、低槳頻的速度訓練等,且進行該類型訓練安排是注意間歇適當延長,以防止運動員機體乳酸堆積;也可適當安排U1類型的訓練課,但仍要注意間歇的時間。
[1]王衛(wèi)星,廖小軍.核心力量訓練的作用及方法[J].中國體育教員,2008(3):12213.
[2]Hagerman FC, Staron RS.Seasonal variables among physiological vari2ables in elite oarsmen[J].Can J Appl Sport Sci,1983,8(3):8-143.
[3]Astrand P.O.Principles in ergometry and their implications in sportspractice[J].Sports Med,1984,1:1-5.
[4]張清,葉國雄.中國體育教練員崗位培訓教材賽艇[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9:30-295.
[5]張華杰,鄭偉濤.國家賽艇隊2000米測功儀成績分析[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3,3(37):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