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強 張永寬
解放軍150醫(yī)院口腔科,河南洛陽 471000
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該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口腔種植修復患者的臨床資料,運用口腔種植修復取得了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08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20例口腔種植修復患者,其中有65例為男性患者,55例為女性患者,年齡在16~82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5.8±7.5)歲。120例患者共置入206顆種植體。在各種植體的牙位分布方面,有80顆種植體位于前牙區(qū),126顆種植體位于后牙區(qū)。種植體系統(tǒng)均采用瑞士的ITI系統(tǒng)。
手術之前對患者常規(guī)拍攝頜骨曲面體層X線片,從而對受植區(qū)牙槽骨高度、鄰牙牙周情況等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將缺牙區(qū)的骨高度精確計算出來,然后將手術模板和修復模型設計出來。在對口周皮膚和口腔進行消毒時嚴格依據(jù)種植外科手術的要求,運用碧蘭麻或2%的利多卡因作為麻醉劑,常規(guī)L或H形在牙槽嵴頂作切口,翻瓣將牙槽骨暴露出來,準確定位之后運用先鋒鉆導向,然后運用擴孔鉆擴鉆到所需的深度和直徑。將種植體植入之后安放封閉螺絲或愈合基臺,并對組織進行縫合。手術之后讓患者連續(xù)3 d服用抗生素,一周之后拆線。手術2~6個月之后進行結(jié)構(gòu)修復,依據(jù)種植體的型號將相應的基臺選擇出來,試戴之后完成種植修復[1-3]。
種植修復完成后,對所有接受種植治療的患者進行隨訪,每半年1次。給予牙周潔治并對種植體的穩(wěn)固程度、周圍軟組織的健康狀況、修復體美學、功能及舒適情況、有無基臺松動、折斷、有無烤瓷冠的崩瓷、橋體斷裂等情況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運用X線片比較種植體周圍骨吸收狀況,運用游標卡尺測量每張牙片的種植體高度、種植體底部長度到種植體頸部接觸點的長度和牙槽骨。依據(jù)種植體全長,將牙槽骨的骨吸收量計算出來,計算方法為X線測得的種植體長度和骨種植體接觸點到種植體底端的距離之差與種植體實際長度之間的比值[4]。
1.4.1 療效評定 依據(jù)Wheeler和Newman等醫(yī)學學者提出的有關種植體的療效情況分類標準,分為成功留存的種植體、有問題的存留種植體、失敗的種植體、已經(jīng)失敗的種植體四類[5]。
1.4.2 患者的自覺滿意度評定 設計問卷時從種植義齒的舒適程度、語言功能、美觀程度等方面入手,并將其和種植前修復的義齒進行分析比較[6]。
運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有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計量資料,用S表示均數(shù),用方差分析定量資料不同組間比較,用壽命表法對累計留存率進行計算。如果P < 0.05,則說明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患者進行6個月~5年的隨訪,共有3例患者5顆種植體脫落,其他種植體均穩(wěn)固,依據(jù)Buser等評價方法,本研究中的種植體5年累計存留率達到了97.5%。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206顆種植體的存留情況
1~5年本組患者的牙槽骨近中和遠中吸收量和負重前相比,差異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5年內(nèi)種植體周圍牙槽骨吸收情況
表3 本組患者種植前后的滿意度情況
和種植前相比,患者種植后的總體滿意度、固位功能、咀嚼功能、美觀程度、舒適功能及語言功能均較高,二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保證種植成功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就是骨的質(zhì)量,這一結(jié)論已經(jīng)得到了種植界的普遍認可。多顆牙在嚴重創(chuàng)傷的影響下常會出現(xiàn)連續(xù)缺失并伴有垂直和頰舌向骨缺現(xiàn)象,極大阻礙固定修復和恢復面容,因此當具有不足的骨量時,運用各種骨增量技術對骨量進行恢復是保證種植成功的關鍵舉措。依據(jù)相關醫(yī)學統(tǒng)計,40%~80%左右的患者在牙種植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各種骨增量技術對骨量進行擴充[7]?,F(xiàn)階段,GBR、骨擠壓術、骨牽引術、Onlay植骨術等是較為常用的骨增量技術,GBR技術是現(xiàn)階段最為常用的骨增量技術,它隔離骨缺損區(qū)和周圍組織的途徑是利用膜材料的物理屏障作用,促使鄰近骨端具有骨再生潛能的組織細胞向該區(qū)域進入形成新骨,將骨組織的再生能力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出來。該技術具有較小的損傷,不會給患者帶來二次創(chuàng)傷,能夠在種植術前、同期單獨或聯(lián)合其他骨增量技術同時使用,受到了臨床的廣泛歡迎。
首先,應該將詳細的治療計劃制定出來,包括詳細檢查植牙區(qū)粘膜和骨質(zhì)及余留牙、設計手術方案和修復體等。在種植外科模板的制作一方面能夠?qū)ΨN植體的定位進行有效的引導,另一方面還能夠通過模型上的模擬種植、試排牙對修復后種植牙的咬合情況及美學效果進行良好的觀察;其次,應該科學合理地設計修復體。對復雜牙列缺損進行修復的常用方法是橋式固定種植義齒,它分為兩個類型,即天然牙-種植體聯(lián)合支持式固定義齒和種植體支持式固定義齒,但是前者并沒有得到種植界的廣泛認可[8];再次,應該科學合理地設計種植體的位置分布,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修復體的就位并對咬合力進行合理的分配。應避免單端橋和懸臂橋的設計,不能使前牙區(qū)咬合過緊,過緊極易導致種植體脫落或修復體松動。因此,在設計種植修復時必須遵循基本原則,同時還應該堅持定期復查,以將存在的問題及時尋找出來并加以及時有效的解決,從而對患者正確運用種植義齒進行良好的指導。
總之,口腔種植修復能夠有效提升患者種植體5年累計存留率和患者的總體滿意度,具有良好的臨床效果,值得在臨床廣為推廣。
[1] 童慶春,李寧毅,張志勇,等.即刻骨移植與延期牙種植術聯(lián)合應用修復牙槽骨缺損的初步研究[J].上海口腔醫(yī)學,2008,17(5):488-491.
[2] 文勇,徐欣.骨增量技術在口腔種植中的應用[J].中國口腔種植學雜志,2008,13(4):204-207.
[3] 高奇,王佐林.牙種植骨增量術及術后愈合的研究進展[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8,18(5):364-368.
[4] 鄭蒼尚,沈倍勇.骨誘導術在牙種植骨量不足病例的臨床應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07,17(1):74-75.
[5] 周倩,王佐林.引導骨再生術在種植手術中的應用[J].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0,20(4):279-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