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棠
湖南省張家界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湖南張家界 427000
重癥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病情兇險、并發(fā)癥多、病情進展迅速、病死率可高達20%~35%[1];急性反應期(發(fā)病2 周內)主要表現(xiàn)為全身炎性反應(systemat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綜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血流動力學改變、組織血流灌注不足是主要的病理生理學特點[2],因此液體治療是早期改善組織灌注的核心循環(huán)支持手段。有效的液體治療不但可以穩(wěn)定血流動力學,改善胰腺微循環(huán),有利于患者平穩(wěn)度過急性反應期,而且為后續(xù)治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SAP 患者液體治療的敏感性及耐受性存在高度個體差異,至今尚無統(tǒng)一的SAP 早期液體治療方案[3]。在臨床工作中,筆者在及時、準確的血容量監(jiān)測前提下,探討了早期目標導向治療(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在SAP中的應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湖南省張家界市人民醫(yī)院急診科選取符合條件的SAP 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臨床表現(xiàn)、生化檢查、腹腔穿刺、B 超、CT 和(或)手術探查均符合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胰腺外科組關于SAP 的臨床診斷標準[4];②發(fā)?。?2 h;③初診患者,入院時慢性健康評估Ⅱ(APACHEⅡ)≥8 分。排除標準:①慢性心臟病、安裝心臟起搏器、慢性腎功能衰竭等不宜快速液體治療者;②原因不明者;③入院后1 周內施行膽道或胰腺手術治療者;④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⑤不合作或資料不全影響結果判斷者。共納入研究對象132例,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66例。觀察組中,男43例,女23例;年齡17~66歲,平均(49.8±8.6)歲;病程 30 min~3 d,平均8.5 h;病因:膽源性40例,酒精性15例,暴飲暴食11例;A-PACHEⅡ評分為 8~26分,平均(12.5±4.8)分。對照組中,男46例,女20例;年齡15~67歲,平均(49.5±9.1)歲;病程 45min~3 d,平均7.5 h;病因:膽源性38例,酒精性15例,暴飲暴食13例;入院時APACHEⅡ評分為 8~27 分,平均(12.6±4.7)分。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議通過,患者均自愿參加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因、病程與APACHEⅡ評分等情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急性反應期均采用綜合措施治療,主要包括禁食、胃腸減壓、糾正水電解質平衡紊亂、營養(yǎng)支持、敏感抗生素抗感染,使用抗酸藥物和抑制胰腺外分泌等;予以快速液體復蘇,在30 min 內通過液體輸注和血管活性藥物迅速使患者血液動力學恢復正常,血壓恢復至90/60 mm Hg(1 mm Hg=0.133 kPa) 以上。
1.2.2 觀察組 綜合治療措施同對照組。在血容量監(jiān)測指標下,予以早期目標導向治療,分為容量擴充階段和調整體液分布階段。在容量擴充階段,先給予250~300 mL/h 晶體溶液500~1 000 mL,積極、快速補液緩解血液濃縮、維持血流動力學穩(wěn)定,然后聯(lián)合應用晶體液和膠體液進行容量擴充(晶體、膠體比例按 2∶1),入院 6~12 h 內達到液體治療目標:①心率 80~110 次/min;②平均動脈壓(mean artery pressure,MAP)65~85 mm Hg,必要時使用升壓藥物(多巴胺或去甲腎上腺素);③中心靜脈壓 (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8~12 mm Hg,機械通氣時 12~15 mm Hg;④尿量>0.5 mL/(kg·h);⑤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central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cvO2)≥70%,必要時使用多巴酚丁胺;⑥血乳酸清除率≥10%,乳酸清除率=(入院血乳酸值-治療后血乳酸值)/入院血乳酸值×100%。
在調整體液分布階段,通過監(jiān)測目標為指導,以“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邊治療邊觀察邊調整”為液體治療的原則,并結合患者對液體治療的敏感性和耐受性、實時的臨床表現(xiàn)綜合判斷,適當減慢輸液速度、減少輸入量,并增加膠體液比例(晶體、膠體比例按1∶1),調整液體分布,減少第三間隙液體潴留。當SCLS 改善,SIRS 消失,即達到復蘇終點。
48 h 液體輸入量、48 h 血乳酸(LAc)水平、達標后APACHEⅡ評分、血淀粉酶恢復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28 d 死亡率等。
采用SPSS 13.0 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監(jiān)測指標比較如表1 所示,可見觀察組患者48 h 液體輸入量、48 h LAc 水平、血淀粉酶恢復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少于(或小于)對照組,達標后APACHEⅡ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或 P<0.01)。
表1 兩組患者監(jiān)測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監(jiān)測指標比較(±s)
組別48 h 液體輸入量(mL)48 h LAc水平(mmol/L)血淀粉酶恢復時間(h)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h)機械通氣時間(d)達標后APACHEⅡ評分觀察組(n=66)對照組(n=66)31 050±8002.3±1.047.0±9.640.6±12.05.1±1.519.5±6.8 4 520±1 0254.1±1.859.2±12.958.0±20.57.2±1.315.1±5.7 t 值 P 值7.56<0.01 5.52<0.01 3.83<0.05 4.27<0.05 3.78<0.05 3.51<0.05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28 d 死亡率比較如表2 所示,可見兩組患者并發(fā)癥主要有嚴重肺部感染、心功能不全、MODS、感染休克和急性腎功能衰竭,觀察組與對照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分別為7.58%、18.18%,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73,P<0.01)。觀察組28 d 內死亡 2例,分別死于MODS、感染休克;對照組28 d 內死亡6例,其中3例死于MODS、2例死于右心功能衰竭、1例死于嚴重肺部感染;觀察組與對照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3.03%、9.09%,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7.01,P<0.01)。
表2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28 d死亡率比較 [n(%)]
20 世紀90年代,基礎研究對SAP 的發(fā)生機制、病理生理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一般將SAP 的病程分為3個階段:急性反應期(自發(fā)病~2 周)、全身感染期(2 周~2個月)、殘余感染期(發(fā)病后2~3個月或更長)[5]。在急性反應期,病理生理學主要表現(xiàn)為有效循環(huán)血量銳減、低血容量、低血壓甚至休克,進而可引發(fā)多臟器器官缺血性損傷,最終導致MODS,因此SAP 急性反應期應盡早開始積極、充分的液體治療,是維持臟器功能、糾正內環(huán)境紊亂、防止MODS發(fā)生的關鍵。但是,過度的液體復蘇則加重液體潴留,增加腹腔壓力,影響肺泡氣體交換,過度的液體治療甚至會導致腹腔室隔綜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ACS)、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和心功能不全[6],而液體復蘇不足又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傳統(tǒng)的液體輸注監(jiān)測指標多無法準確反映血容量的動態(tài)變化,更多的依賴于醫(yī)師的臨床經(jīng)驗,而缺乏循證醫(yī)學的證據(jù)支持?;诖苏J識,本研究中觀察組在血容量監(jiān)測下進行早期目標導向性液體治療。
目前,液體復蘇動態(tài)監(jiān)測的技術手段主要有CVP、脈搏指數(shù)連續(xù)心輸出量 (pulse-indicated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和超聲等[7],基于基層醫(yī)院的實際情況,本研究仍選用CVP 進行血容量監(jiān)測以指導目標導向性液體復蘇。目標導向性治療最早于1967年由國外學者提出[8],1995年Gattinoni 等在危重癥患者中使用目標導向性血流動力學治療[9],2001年Rivers 等提出了早期目標導向治療的概念[10]。SAP 患者補液量一般包括生理需要量、既往丟失量、繼續(xù)丟失量,由于患者個體差異大,影響因素眾多,入院時往往難以準確測算需要補充的液體量,因此,實時監(jiān)控指標在液體治療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與傳統(tǒng)的、缺乏循證醫(yī)學證據(jù)支持的、粗放的液體輸注方式比較,血容量監(jiān)測下早期目標導向性液體治療更加準確、動態(tài)的反映液體復蘇的實時效果,因此更適用于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液體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48 h 液體輸入量、48 h LAc 水平、血淀粉酶恢復時間、血管活性藥物使用時間、機械通氣時間均少于 (或小于)對照組,達標后APACHEⅡ評分高于對照組,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28 d 死亡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或P<0.01)。即與傳統(tǒng)液體復蘇方式相比,觀察組取得了較好的液體復蘇效果,這與文獻研究[11-12]結果是一致的。
在臨床實踐中,筆者認為EGDT 不應簡單的理解為SAP 早期“開放性”的、大量、快速的輸液,而應理解為一種貫穿治療始終的液體治療理念,實時監(jiān)控,并結合患者對液體治療的敏感性和耐受性,綜合考慮患者病情,適時調整治療方案,應避免“補而不足”和“矯枉過正”,努力使SAP 患者平穩(wěn)度過急性反應期??偠灾?,血容量監(jiān)測下早期目標導向性液體治療能動態(tài)反映SAP 患者的血流動力學狀態(tài),對提高臨床療效、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1]趙玉沛.胰腺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221-231.
[2]Hajjar NA,Iancu C,Bodea R.Modern therapeutic approach of acute severe forms of pancratiti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experience of surgical department No III cluj[J].Chirurgia,2012,107(5):605-610.
[3]唐承薇.重癥急性胰腺炎防治決策的科學基礎[J].臨床內科雜志,2007,24(2):83-86.
[4]中華醫(yī)學會外科學分會胰腺外科學組.重癥急性胰腺炎診治指南[J].中華外科雜志,2007,45(11):37-39.
[5]許守平,孫備,姜洪池.急性胰腺炎若干研究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9,29(7):604-606.
[6]王剛,孫備,姜洪池,等.重癥急性胰腺炎早期液體復蘇方案初探[J].中華胰腺病雜志,2009,9(1):1-4.
[7]梁道業(yè),馬春林.32例膿毒性休克患者動脈輪廓法血流動力學監(jiān)測變化特點分析[J].中國急救醫(yī)學,2011,31(7):655-658.
[8]Kaya E,Dervisoglu A,Polat C.Evaluation of diagnostic findings and scoring systems in outcome prediction in acute pancreatitis[J].World J Gastroenterol,2007,14:13(22):3090.
[9]Rabuel C,Mebazaa A.Septic shock:a heart story since the 1960s[J].Intensive Care Med,2006,32(6):799-807.
[10]Perel P,Roberts I.Colloids versus crystalloids for fluid resuscitatio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1,16(3):CD000567.
[11]楊智勇,王春友,姜洪池,等.早期目標指導的容量治療防治急性胰腺炎腹腔高壓和多臟器功能不全的作用[J].中華外科雜志,2009,47(19):1450-1454.
[12]Mao EQ,Tang YQ,F(xiàn)ei J,et al.Fluid therapy for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in acute response stage [J].Chin Med J(Engl),2009,122(2):169-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