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芹
近幾年來,冠心病心絞痛發(fā)病率也隨之逐年升高,雖然部分藥物能夠治療,但效果并不十分滿意。因此,在臨床上,我們運用中醫(yī)辨證分析,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腦心通膠囊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0例患者均來源于2009年5月—2011年5月陽谷縣中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病房,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38歲~80歲(61.56歲±8.57歲)。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6例,女14例,病程1.2年~20年(5.26年±4.67年);對照組30例,男18例,女12例,病程1.0年~18年(5.23年±5.13年)。兩組患者構(gòu)成、年齡分布、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國際心臟病學會和協(xié)會及世界衛(wèi)生組織(ISFC/WHO)“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和診斷標準”中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1];心電圖檢查有缺血性改變。1.2.2 中醫(yī)氣虛血瘀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2]擬定。主癥: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紫黯,舌淡紫,脈弱而澀。在證候診斷時,具有胸痛、胸悶主癥之一,其他癥狀具有2項及舌脈支持者,即可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yī)冠心病心絞痛診斷標準和中醫(yī)氣虛血瘀辨證標準;心電圖檢查有缺血性改變;愿意接受本方案治療,能堅持用藥,依從性好者。
1.4 排除標準 急性心肌梗死、變異型心絞痛以及其他心臟病;合并腦血管病、周圍血管病及糖尿病并發(fā)癥;重度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綜合征、頸椎病、膽及食道源性胸痛者;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者或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精神病患者;過敏體質(zhì)或?qū)Χ喾N藥物過敏,依從性差者。
1.5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冠心病心絞痛常規(guī)治療,包括阿司匹林、奧扎格雷、硝酸酯類等。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腦心通膠囊(陜西步長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001),2粒/次,3次/日,口服。連續(xù)4周。
1.6 觀察指標 中醫(yī)證候積分:按癥狀輕重分為無(0分)、輕(1分)、中(2分)、重(3分)。心電圖檢查:試驗前、試驗中及試驗后各查1次,病人有胸痛不適時檢查。
1.7 療效評定標準 心電圖療效判定標準參照1979年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座談會《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判定標準》。顯效: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保础罢7秶保┗蜻_到“正常心電圖”;有效:S-T段的降低,以治療后回升0.05mV以上,但未達到正常水平,在主要導聯(lián)倒置T波改變變淺(達25%以上者);或T波由平坦變?yōu)橹绷?,房室或室?nèi)傳導阻滯改善者;無效:心電圖基本與治療前相同;加重:S-T段較治療前降低0.05mV以上,在主要導聯(lián)倒置T波加深(達25%以上)或直立T波變平坦,平坦T波變倒置,以及出現(xiàn)異位心律、房室傳導阻滯或室內(nèi)傳導阻滯。
1.8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10.0分析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
2.1 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變化(見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總積分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下降(P<0.05),而兩組之間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s) 分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治療組 30 12.44±5.83 5.40±4.271)對照組 30 13.40±4.20 5.68±3.711)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2.2 兩組主要癥狀積分的變化(見表2)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在“胸悶、胸痛”癥狀,與治療前比較有所改善(P<0.05),其他癥狀改善不明顯;治療組治療后各癥狀與治療前比較均有所改善(P<0.0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s)分
組別 n 胸痛、胸悶 心悸氣短 神疲乏力 面色紫黯治療組 治療前 30 1.64±0.93 2.13±0.75 1.81±0.79 1.43±0.66治療后 30 0.62±0.641) 1.12±0.661) 0.77±0.671) 0.58±0.521)對照組 治療前 30 1.86±0.69 2.00±0.64 1.64±0.58 1.42±0.54治療后 30 0.70±0.641) 1.75±0.71 1.27±0.88 1.17±0.39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
2.3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心電圖療效比較
冠心病心絞痛是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使血管腔狹窄、阻塞,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導致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該病發(fā)作每與勞累、情緒激動等有著密切聯(lián)系。中醫(yī)學中雖無“冠心病心絞痛”病名,可屬于祖國醫(yī)學“胸痹”、“心悸”等范疇。在祖國醫(yī)學當中亦有類似描述,如:《靈樞·五邪》中指出“邪在心,則病心痛”。其發(fā)生以虛、痰、瘀三因為主。王清任《醫(yī)林改錯》中描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為瘀”,“運血者,氣也”。這些理論提示了氣虛血瘀是胸痹的病機之一。趙喜娟等[3]報道,認為正虛以氣虛為主,邪實首推血瘀,說明了氣虛血瘀貫穿于冠心病心絞痛的始終。近幾年來,各醫(yī)家采用益氣活血法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如楊南[4]采用益氣活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60例,結(jié)果心絞痛臨床療效總有效率88.13%,心電圖總有效率78.13%,提示該方能增加心肌抗缺氧能力,增加冠狀動脈血流量,降低血脂,改善心臟缺血、缺氧。喬文軍等[5]用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氣虛血瘀型26例(治療組),并與單用復方丹參滴丸的24例(對照組)進行對照。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88.5%,對照組總有效率79.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腦心通膠囊是在補陽還五湯的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溫陽通經(jīng)之藥組成,具有益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效,臨床上用于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腦卒中,癥見:半身不遂、肢體麻木。舌強語蹇及胸痹心痛、胸悶、心悸、氣短或腦栓塞、冠心病心絞痛屬上述癥候者。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治療后中醫(yī)證候積分,均有改善,但兩組治療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胸痛、胸悶”、“心悸氣短”、“神疲乏力”、“面色紫黯”等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心電圖改變方面,治療組總有效率76.7%,對照組總有效率56.7%,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此結(jié)果證實,腦心通在治療氣虛血瘀型冠心病心絞痛臨床療效明顯。
[1]葉任高.內(nèi)科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310-31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73.
[3]趙喜娟,李振軍.張榮欣主任醫(yī)師治療冠心病心絞痛經(jīng)驗舉隅[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6,29(1):19.
[4]楊南.益氣活血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60例分析[J].四川中醫(yī),2006,24(9):58.
[5]喬文軍,孔繁東,鄭學民.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冠心病心絞痛臨床觀察[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2,29(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