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偉 劉朔 吳駿 嚴金川
慢性心衰(CHF)是大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臨床上以左心衰較為常見[1]。腦鈉肽(BNP)來源于左心室, 它能促進排鈉排尿, 具有較好的舒血管作用。尿酸(UA)也是與心血管疾病發(fā)生密切相關(guān)的物質(zhì)[2]。本研究通過測定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 檢測CHF患者血漿BNP與血清UA水平, 總結(jié)其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在2012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63例CHF患者, 其中男37例, 女26例, 平均(70.51±12.12)歲。根據(jù)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對心功能的分級標準, 將63例患者分成Ⅱ級23例, Ⅲ級28例, Ⅳ級12例。各組人群在身高、體重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檢測方法
1.2.1 BNP的檢測 采用Triage?BNP快速檢測方法, 利用單次使用的免疫熒光檢測板對EDTA抗凝的標本中BNP濃度進行測定。檢測范圍:5~5000 pg/ml。
1.2.2 UA的檢測 患者晚12點后禁食, 可喝水, 空腹8 h后抽取靜脈血2~4 ml, 不需抗凝處理, 分離出血清采用尿酸酶-過氧化物酶偶聯(lián)法進行測定, 標準為:90~420 μmol/L。
1.2.3 LVEF的檢測 于入院后第二日由有經(jīng)驗的臨床醫(yī)生行心臟超聲檢查, 采用VIVID 7型實時三維心臟超聲診斷儀測定LVEF。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處理。以方差分析進行兩兩比較,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 得出Ⅱ、Ⅲ、Ⅳ級CHF患者的BNP、UA、LVEF的比較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各組BNP、UA、LVEF水平比較(±s)
表1 各組BNP、UA、LVEF水平比較(±s)
組別 BNP(pg/ml) UA(μmol/L) LVEF(%)Ⅱ級組(n=23) 213.53±299.38 346.76±105.82 60.06±16.05Ⅲ級組(n=28) 946.42±769.11 448.76±166.96 49.07±16.53Ⅳ級組(n=12) 1546.67±1053.32 581.13±219.69 37.25±16.54 t 123.45 284.34 53.42 P<0.05 <0.05 <0.05
CHF是大多數(shù)心血管疾病的最終歸宿, 也是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臨床上左心衰竭最為常見, 左心衰竭后繼發(fā)右心衰竭而致全心衰者, 以及由于嚴重廣泛心肌疾病同時波及左、右心而發(fā)生全心衰者臨床上更為多見。腦鈉肽可作為心力衰竭診斷、預(yù)后判定的生物學指標, 并能指導臨床治療[3]。尿酸是嘌呤代謝終產(chǎn)物, 可以作為評估慢性心力衰竭預(yù)后的較為穩(wěn)定的代謝標志物[4]。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CHF組中Ⅳ級組BNP、UA的測定值高于Ⅲ級組, Ⅲ級組又高于Ⅱ級組, 隨著心功能降低, BNP、UA水平上升, LVEF水平下降, 表示BNP、UA與LVEF呈負相關(guān), 可作為左心功能衰竭的敏感指標。降低腦鈉肽、尿酸水平可能對改善慢性心衰患者臨床癥狀有很大幫助。
綜上所述, 腦鈉肽及尿酸水平的聯(lián)合檢測在臨床中可作為慢性心衰的診斷依據(jù), 對慢性心衰患者的預(yù)后具有預(yù)測意義。
[1] 姚惠亞, 周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CA125、尿酸水平變化及臨床意義.心腦血管病防治, 2013,13(1):44-46.
[2] 呂巖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血漿腦鈉肽水平變化的意義.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 2013,51(14):43-44.
[3] Doust JA, Pietrzak E, Dobson A, et al. How well does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predict death and cardiac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systematic review. BMJ, 2005, 330(7492):625.
[4] Anker SD, Doehner W, Rauchhaus M, et al. Uric acid and survival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validation and application in metabolic functional and hemodynamic. staging.Circulation, 2003, 107(15):1991-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