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更軍
胸腰段發(fā)生骨折后可影響神經的功能, 降低患者生活質量, 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的發(fā)明明顯降低患者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的可能性, 經過幾年發(fā)展, 此術式已得到發(fā)展, 并進一步完善[1]。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研究椎弓根螺釘固定術在治療胸腰椎骨折中的重要地位?,F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在本院選取64例發(fā)生胸腰椎骨折的患者, 每組32例患者, 且分配隨機, 采用椎弓根螺釘固定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患者為椎弓根組, 組中男22例, 女10例, 年齡23~61歲, 平均年齡(34.2±9.5)歲;常規(guī)手術治療胸腰椎骨折的患者32例, 定義為對照組, 男21例, 女11例, 年齡21~62歲, 平均年齡為(33.2±10.2)歲, 將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信息進行對比可發(fā)現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手術方法 椎弓根組患者的具體手術方法如下:常規(guī)在手術窗口消毒、鋪單, 并全身麻醉。分別在骨折處附近作正中縱行切口, 并在切口處向深層組織分離, 鈍性分離肌肉組織, 保護周邊組織防止其壞死。選擇合適位置放置導針,將椎體鉆孔, 選擇適宜的椎弓根螺釘植入在此位置, 植入后鎖定防止脫落, 減少二次損傷, 逐層關閉傷口[2]。對照組患者則采用常規(guī)的胸腰椎骨折修復術。對比觀察兩種不同的方法起到的臨床效果, 記錄手術前后椎體前后凸高度、Cobb角,手術消耗的時間, 術后觀察患者并發(fā)癥。
1.3 統計學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采用的是SAS18.0統計處理軟件, 采用χ2檢驗的方式對結果進行分析, 通過統計學的方法進行對比, 并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手術效果對比 手術結束后總結兩組患者的椎體前后凸高度、Cobb角, 采用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的患者椎體前后凸高度、Cobb角恢復快且與正常相近, 取得顯著的效果,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具體結果如表1。
表1 兩組臨床指標比較
2.2 手術預后對比 采用椎弓根螺釘固定術效果顯著, 患者滿意程度高, 手術時間短, 且并發(fā)癥少, 較少復發(fā), 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兩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椎弓根螺釘術具有明顯優(yōu)勢。
胸腰椎骨折在脊柱骨折中為最常見的一種骨折方式, 其骨折原因多為在外力作用下患者出現旋轉易位, 而胸腰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加大發(fā)生骨折的可能性, 可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3]。常規(guī)手術方式在治療胸腰椎骨折時存在缺點, 經骨折處兩側進入組織, 傷害大, 傷口易感染, 處理困難, 很難保證患者脊柱的穩(wěn)定性, 易脫落, 且會引起大量出血, 導致患者休克死亡, 在手術過程中可因人為原因導致切口附近重要的神經損傷, 引起嚴重的并發(fā)癥, 對以后患者的運動、愈合以及生活質量產生影響。隨醫(yī)學以及器材的發(fā)展, 在治療胸腰椎骨折方面有飛速進步, 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的發(fā)明大大促進胸腰椎骨折的痊愈, 在完全符合此手術的適應證時, 椎弓根固定術效果顯著, 單一切口, 損傷小, 且減少切口與附近神經組織的接觸, 固定穩(wěn)定, 較少脫落, 需要較大的力才能損害螺釘;此手術復位完全, 符合正常解剖定位, 功能恢復快且完全。
在本次研究中, 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取得不同的臨床效果, 椎弓根螺釘固定術的手術切口小、手術出血量少, 效果顯著, 椎體前后凸高度從54%升到96%, 而對照組僅從56%升到83%, 椎弓根組患者Cobb角恢復至正常水平, 對照組恢復速度慢且恢復幅度小, 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兩種手術方式的時間也存在顯著差異, 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椎弓根組效果顯著, 骨折處可充分恢復到正常的解剖位置, 對患者身體的損害小, 并發(fā)癥少。
綜上所述, 椎弓根螺釘固定術在治療胸腰椎骨折中優(yōu)勢顯著, 效果明顯, 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切口小, 不影響美觀, 臨床醫(yī)生可借鑒。
[1]梁博偉,趙勁民,李寧寧,等.微創(chuàng)經椎間孔椎體間融合聯合單側椎弓根螺釘固定術治療椎間盤源性腰痛.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2,26(3):272-276.
[2]許明義.短節(jié)段椎弓根螺釘固定聯合后凸成形術治療多節(jié)段非相鄰型胸腰椎骨折療效分析.海南醫(yī)學院學報, 2013,19(6):808-811.
[3]劉軍,王琪,陳語,等.經皮單節(jié)段椎弓根螺釘固定治療胸腰段骨折的臨床研究.脊柱外科雜志, 2012,10(6):325-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