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燕梅 梁莉 伍鳳群 劉婷婷
在子宮異常出血病例中,因子宮內膜息肉引起者占第2位,僅次于子宮內膜增殖癥[1]。子宮內膜息肉可發(fā)生于各年齡段,可引起不規(guī)則陰道出血、經量增多、不孕,隨著陰道B超及宮腔鏡技術廣泛應用,近年檢出率不斷提高,已為臨床常見病。子宮內膜息肉往往表現為月經量過多、月經周期不規(guī)律、經前或經后少量陰道出血,婦科檢查往往無異常發(fā)現,易誤診為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常規(guī)止血、激素治療及刮宮往往無效,常因久治不愈或嚴重貧血而導致子宮切除。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為2007年2月至2010年5月于廣東省高要市人民醫(yī)院婦產科因臨床診斷子宮內膜息肉行宮腔鏡手術共168例,。所有患者均有異常子宮出血,患者年齡29~58歲,平均(38.13±5.35)歲;其中18例患者有不孕史(原發(fā)不孕12例,繼發(fā)不孕6例),絕經后患者12例。所有患者術前經陰道超聲檢查考慮子宮內膜息肉,無宮腔鏡檢查及手術的禁忌證。
1.2 方法
1.2.1 手術方法 子宮內膜息肉的宮腔鏡診斷和治療選擇在月經干凈第3~7天內行宮腔鏡檢查,膨宮介質為生理鹽水,膨宮壓力25~30 kPa。三組經宮腔鏡檢查后確定子宮內膜息肉的部位、大小和數目后,A組采用宮腔鏡定位后行息肉摘除加全面刮宮術,然后行即時宮腔鏡復查,確定已摘除息肉;B組在宮腔鏡直視下以環(huán)狀電極電切息肉基底部,電切功率70~80W;C組與B組同法電切息肉基底部后,術后服用炔諾酮治療,2.5 mg q12 h,共服21 d,撤藥出血后第五天重新同前一周期用藥,共3個周期。三組刮出或電切的子宮內膜組織和息肉均送病理檢查。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術后隨訪2年,比較三組間治療效果。
1.2.2 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標準宮腔鏡下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標準參照《婦科內鏡學》[2]。
1.2.3 月經量計算方法 應用月經失血圖[3]。
1.2.4 隨訪 隨訪內容包括術后陰道出血時間、記錄患者子宮內膜息肉的復發(fā)情況、月經量情況、術后妊娠情況及再次宮腔鏡檢查結果等,術后 1、2、3、6、12、18、24 個月行門診隨訪或電話隨訪,6、12、24個月復查陰道B超,了解息肉是否復發(fā),對可疑復發(fā)者行宮腔鏡檢查。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均輸入SPSS 15.0軟件,采用χ2檢驗與t檢驗。
2.1 手術結果 168例患者均成功地進行了宮腔鏡手術,手術時間10~30 min。平均手術時間A組(12.54±4.45)min、B組(20.56±5.57)min、C組(19.78±5.48)min,168例患者平均術中出血量均小于30 ml,術后行病理檢查均確診為子宮內膜息肉。無一例感染、出血過多、子宮穿孔、宮腔粘連、周圍臟器損傷、水中毒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2.2 三組患者術后月經量情況比較,見表1
2.3 術后復發(fā)情況比較A組復發(fā)率最高,2年內復發(fā)率37.50%(21/56),其中半年內復發(fā)5例,半年至一年內復發(fā)10例,大于一年復發(fā)6例;B組復發(fā)率次之,為7.41%(4/54)半年內復發(fā)0例,半年至一年內復發(fā)1例,大于一年復發(fā)3例,C組復發(fā)率最低,為1.72%(1/58),僅1例患者于大于一年復發(fā)。見表2
表1 術前術后月經量比較(x ± s,ml)
表2
子宮內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子宮內膜因炎癥或雌激素持續(xù)作用而發(fā)生局灶性增生的良性病變,是生育期及圍絕經期婦女的常見?。?]。子宮內膜息肉可無臨床癥狀或出現異常子宮出血及不孕,藥物治療往往無效。既往傳統(tǒng)的治療方案是在明確診斷后行刮宮治療,對保守治療無效者行全子宮切除術。行宮腔鏡手術治療,可保留子宮,保留生育功能,成為子宮內膜息肉的微創(chuàng)手術療法。EP的治療應首選子宮內膜電切術,但術后仍有息肉復發(fā)可能。提高子宮內膜電切術的手術技巧和經驗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EP的復發(fā)。而術后聯合炔諾酮治療則能進一步降低息肉復發(fā)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陳忠年,沈銘昌,郭慕依.實用外科病理.上海:上海醫(yī)科大學出版社,1997:228.
[2] 夏恩蘭.宮腔鏡診斷在婦科疾病中的應用.婦科內鏡學.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71,96,139.
[3] 馮力民,夏恩蘭,叢捷,等.應用月經失血圖評估月經量.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1):51.
[4] 田瓊.宮腔鏡對子宮內膜息肉的診斷價值.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7,29(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