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華,席弘剛,趙 紅,王長海
面癱是由于各種原因引起面神經麻痹病變。一般經短期治療可痊愈。但有些患者因失治誤治可延綿難愈,此時常規(guī)針刺療法往往難以奏效?,F將筆者用神經節(jié)苷脂鈉注射液穴位注射配合針刺治療面癱資料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患者均為2012 ̄01—2012 ̄10西京醫(yī)院門診患者。共納入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齡3~56歲,平均(36.4±10.20)歲。平均病程58 d。根據就診次序隨機分為:針刺加穴位注射組(試驗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單純針刺組(對照組)30例,男17例,女13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經齊同性檢驗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以文獻[1]有關中風章節(jié)為依據。
1.3 病例納入標準 ①符合中風中經絡診斷標準;②病程90 d以上;③經CT或MRI證實無其它器質性病變;④曾在其他醫(yī)院接受過針刺或其他治療者。
1.4 排除標準 參考文獻[2]。
1.5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文獻[3]制定。
1.6 觀察治療方法
1.6.1 對照組 針刺選穴:患側陽白、太陽、魚腰、迎香、合谷、承漿、地倉透頰車。30 min/次,行針1次/10 min,平補平瀉手法。
1.6.2 試驗組 除同對照組治療外,用注射針管抽取單唾液酸四己神經節(jié)苷脂鈉注射液 (北京四環(huán)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國藥準字 H20083224,簡稱神經節(jié)苷脂)2 ml(20 mg)/次,分別注射于上述穴位中。兩組均10次為1療程,觀察3個療程。
2.1 臨床治療效果 見表1。
表 1 兩組面癱患者治療效果
2.2 對患者甲皺微循環(huán)的影響 見表2。
表 2 兩組面癱患者治療前后甲皺微循環(huán)(s)
表 2 兩組面癱患者治療前后甲皺微循環(huán)(s)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檢測內容 試驗組 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管袢形態(tài)積分 2.2±0.24 1.0±0.22* 2.0±0.12 1.0±0.10*血液流態(tài)積分 2.1±0.16 1.2±0.12* 2.2±0.20 1.6±0.12袢周狀態(tài)積分 2.2±0.42 1.0±0.24* 2.3±0.14 1.2±0.13*總積分 6.5±0.82 3.2±0.26* 6.5±0.46 3.3±0.35*
2.3 對主要臨床癥狀的影響 見表3。
表 3 兩組面癱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面癱是臨床常見病、多發(fā)病,屬中醫(yī)“中經絡”范疇,一般經藥物或針灸治療多能治愈[4,5]。但有些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失治誤治,導致未能痊愈或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給患者造成極大的痛苦[6]。此時雖可繼續(xù)進行針刺等藥物治療,但往往收效不大。隨著現代醫(yī)學對神經損傷研究的發(fā)展,已經證實損傷的細胞經過治療可以或部分恢復[7]。神經節(jié)苷脂是由豬腦提取生產的對神經細胞損傷具有修復作用的物質,作用機制是促進“神經重構”,目前已廣泛用于治療各種神經損傷。根據面癱的發(fā)病機理,近年來,筆者探索運用神經節(jié)苷脂穴位封閉配合常規(guī)針刺,治療已經超過最佳治療時間的面癱患者。將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物運用到傳統(tǒng)的針刺治療中,效果滿意。
本文結果顯示(表1),針刺加神經節(jié)苷脂穴位注射對難治性面癱的總有效率明顯優(yōu)于單純針刺組(P<0.05)。本文患者均已分別接受過藥物、理療、針刺等治療,疾病已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tài)。重復以上已經做過的治療患者大多會產生抵觸的情緒,對治療不主動配合,治療效果必定會受影響。而將一種全新的方法提供給患者時,必將重新燃起其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事實上神經節(jié)苷脂確實可以減輕神經損傷,促進神經恢復。臨床癥狀如口角歪斜是患者最痛苦,也最為重視的客觀指標,能否盡快的改善這些癥狀,是治療該病的關鍵,尤其是經過多種療法治療后的患者。本文結果表明(表3),神經節(jié)苷脂穴位注射對患者主要臨床癥狀改善作用明顯,與對照組相比差異顯著(P<0.01)。外周甲皺微循環(huán)是衡量微循環(huán)的重要指標之一,也是中醫(yī)血瘀證的主要指標之一,面癱的主要發(fā)病機理在于氣滯血瘀,脈絡失養(yǎng),所以筆者把它作為觀測指標。結果表明,患者甲皺微循環(huán)有明顯改變,經治療后試驗組患者各指標均有改善(P<0.05)。提示,穴位注射神經節(jié)苷脂和單純針刺均可改善“血瘀”狀態(tài),促進血液循環(huán),改善局部缺氧狀態(tài),而加用神經節(jié)苷脂后能提高單純針刺的效果。
總之,對于頑固性或久治不愈的面癱患者,采用針刺加神經節(jié)苷脂注射的方法,較單純針刺組療效顯著,應適時采用,以免貽誤病情。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4-25.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310-315.
[3]孫傳興.臨床疾病診斷依據治愈好轉標準[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1998.278-282.
[4]李 翔,吳 雷.粗針治療頑固性面癱60例[J].中國針灸,2012,32(9):858-859.
[5]丁 敏,蔣亞秋,馮 驊,等.微創(chuàng)特點埋線療法治療頑固性面癱 62 例[J]. 中國針灸,2009,29(12):965.
[6]陳惠姍.電針配合穴位注射治療頑固性面神經麻痹35例[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2,20(3):222.
[7]倪曉風.腦神經生長素治療新生兒缺血缺氧性腦病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yī)雜志,2002,11(13):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