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夫 / 文
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在中外記者會上提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這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三十多年后“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必然選擇,也是落實黨的十八大提出“以科學發(fā)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為主線,推動發(fā)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的重要舉措。
中國經濟走到今天,增長中潛伏著風險,成就中積累著矛盾,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不高、環(huán)境破壞與資源浪費等問題仍困擾著我們。組織是社會的主要細胞,上述問題的解決有賴于每個組織從我做起,國家經濟的轉型升級離不開眾多組織的轉型升級。
組織轉型升級,管理必須先行,貫徹實施ISO9000系列管理標準是個抓手。本文從追尋管理標準發(fā)展軌跡入手,聚焦管理標準的三次里程碑式的變化內涵,分析組織在貫徹實施標準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引導不同層次的組織破解發(fā)展瓶頸,實現管理的突破性提升。
1911年,弗雷德里克?泰勒所著《科學管理原理》的發(fā)表,標志著管理成為科學研究對象。經歷百年的實踐檢驗,管理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并推動著人類的進步,管理實踐所取得的成效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項創(chuàng)新。隨著管理實踐的深入和管理理論的不斷豐富,國際標準化組織在1987年發(fā)布了世界上第一個管理標準——ISO9000族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至今已進行了四次制修訂,其中三次堪稱里程碑式的變化,它是管理理論應用于實踐的三次飛躍。追尋這三次里程碑式的變化,便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標準的核心內涵,更好地助力組織轉型升級。
在總結英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百年的管理實踐基礎上,國際標準化組織依據現代管理理論制訂并發(fā)布了ISO9000族標準。標準的發(fā)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將管理的內容和要求上升為標準,開啟了管理科學發(fā)展的全新時代,成為組織實施有效管理的新途徑。
需要說明的是,ISO9000族標準是當時國際標準化組織在出臺近兩萬項技術標準之后發(fā)布的唯一管理類標準。管理標準不同于技術標準,技術標準是對重復性的技術事項在一定范圍內作出的統一規(guī)定;而管理標準不僅是標準,更是為組織構建管理體系提供了要求和指南。之所以稱為標準,是因為它對管理的各個方面提出了通用的要求,起到一定的規(guī)范作用。但它又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標準”,其要求是原則性和框架性的,組織應用標準時需根據其通用性要求,結合實際制訂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管控標準,這是采納和運用管理標準必須把握的準則。經理角色學派代表人物、戰(zhàn)略管理大師亨利?明茲伯格說:“管理既是科學,又是藝術?!睒藴实目茖W性表現為管理內容及要求是通用性的;藝術性表現為實現組織管理目標需要因地制宜、靈活運用不同的工具和手段。
隨著管理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在世紀更替之際,被喻為“管理叢林”的國際各管理學派已形成共識,將管理對象聚焦于組織的過程活動上。為此,國際標準化組織適時對ISO9000系列標準進行了修訂。在這次修訂中,著重將基于過程方法的大質量觀作為指導思想,這使管理標準更多地關注于活動本身以及活動所處的系統,更科學地將活動在系統層面上關聯起來,為一體化管理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美國國家績效與培訓協會主席吉爾里?拉姆勒說:“流程就是自然而然的過程,任何工作都要經過一系列流程才能完成。只有當流程有效時,組織才會有效;組織目標只有通過一系列合理的業(yè)務流程才能得以實現。”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大師桑德霍姆根據他對質量管理的一生研究以及30多年來對不同組織的顧問服務經驗指出,企業(yè)經營真正運行的都是各個業(yè)務活動,業(yè)務活動的結果有質量,質量過程最好稱之為業(yè)務過程,質量體系應叫做業(yè)務體系,這樣有利于站在大質量的視角下系統思考一體化管理體系??梢赃@樣說:從這個時候起,ISO9000系列標準雖然論及的是質量管理體系,但其實質是規(guī)范組織整體的經營管理行為。
2000版ISO9000系列標準在“大質量觀”的思想指導下,針對原標準要求的局限性引入了過程方法,強調確定質量管理體系中的過程活動以及由過程活動組成的系統,將原有標準對要素的羅列轉為聚焦過程,從識別顧客需求出發(fā),明確管理職責,提供資源保障,開展業(yè)務活動,評價和改進業(yè)務活動,最終實現顧客滿意這個大的PDCA(策劃—實施—檢查—改進)邏輯循環(huán),其管理范疇涵蓋組織的所有部門和所有活動,使ISO9000系列標準具有廣泛的適用性,不僅能夠應用于制造業(yè),也能應用于服務業(yè)等所有行業(yè)。
2009年,國際標準化組織發(fā)布了新版的ISO9004標準——《追求組織持續(xù)成功的管理 質量管理方法》,其核心內容是站在所有相關方的角度,規(guī)范了組織持續(xù)均衡地滿足這些相關方需求和期望的管理要求。突出變化就是確立了組織持續(xù)成功的系統模式。
圖1是新版ISO9004標準所明確提出的“以過程為基礎的質量管理體系的擴展模式”。圖左是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圖右是相關方滿意。相關方包括顧客、所有者和(或)股東、組織的員工、供方和合作伙伴以及社會,這五大相關方覆蓋了組織經營管理所涉及的所有對象,不存在遺漏。按照模式圖里圈(ISO9001內容)和外圈(ISO9004內容)中的要求,組織展開適合自身的活動,就能滿足所有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
組織開展的管理活動無外乎就是模式圖中所列出的內容,但這些內容只是告訴我們要做什么,沒有告訴我們具體怎么做,正如武術中的劍術,師父傳授的是基本招式,如何發(fā)揮全靠自己,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管理理論所要求的“基本招式”內容不多也不復雜,難點在于結合實際靈活運用。
管理標準自引入我國以來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使廣大組織從粗放式管理邁向了標準化科學管理的新時代,涌現出了一批管理成熟度較高的優(yōu)秀組織,極大地促進了我國產品、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但在實際應用中,對管理標準三次里程碑式變化內涵缺少精準的把握,以至于一些長期困擾我們的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1987年國際標準化組織剛推出ISO9000族標準時,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初期,經歷著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對于管理的需求如饑似渴,將管理標準奉為“圣經”。但在應用過程中,一些組織出于對管理標準的“尊重”,產生過猶不及的情況:標準條款怎么說就怎么寫控制文件,依葫蘆畫瓢。加之ISO9001體系認證是市場準入的條件,為取得認證證書照抄其它組織體系文件的情況也普遍存在。這些與當時管理的實踐經驗不足,對標準的認識只停留在表象,而不能深刻理解標準內涵的管理思想有關。在此階段,造成實際運用“兩層皮”的現象是可以理解的。
但時至今日,經歷了20多年的實踐,“兩層皮”現象依然未得到有效解決,我們依舊缺乏對標準內容的真正理解及內化于心的使用。ISO9000系列管理標準轉化實施只為組織提供了一個基礎性的框架要求,其所有條款都是非限定性的要求。標準只描述了質量管理體系應當具備的功能,并沒有指出如何實現這些功能。如何達到這些要求,需要每個組織依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采取適宜的方法和控制手段。
2000年,重新修訂的ISO9000系列標準體現了“大質量”的概念,并推出了過程方法。但如何認識和理解“大質量”所蘊含的系統思想,理解和貫徹過程方法,很多組織存在誤區(qū)。
圖1 以過程為基礎的ISO9001和ISO9004標準要素的質量管理體系擴展模型
組織為滿足外部要求和自身發(fā)展需要,在諸多經營結果方面加以強化,如質量、環(huán)境保護、安全防范、經營績效、風險規(guī)避、品牌影響、誠信建設等,往往采取建立多個文件化管理體系的方式。實際上,這些結果是過程活動的輸出。一個過程活動可能造成多個結果,過度強調職能結果,勢必造成職能化管理割裂過程,容易形成多頭管理、職能交叉、實施路徑復雜、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問題。比如:在安全要求方面,為了強調安全重要性而單獨建立“安全管理體系”,要求相關崗位編制“安全操作規(guī)程”,這是典型的職能割裂過程的表現。事實上安全是業(yè)務活動的表現結果之一,它存在于業(yè)務活動過程中,如果拋開業(yè)務活動保安全,那停止生產才是最大的安全。
惠普聯合創(chuàng)始人之一比爾?休伊特就說:控制好過程,方能控制好結果。將諸多結果要求納入到各業(yè)務過程之中,系統地加以控制解決,即構建出一體化的管理體系,方能綜合解決上述問題。
ISO9001標準僅站在顧客視角,要求面相對較窄,ISO9004標準的系統模式已經涵蓋了組織管理要求的所有方面,兩者管理內涵一致,互為補充,不可偏廢。因此構建質量管理體系應將ISO9001標準和ISO9004標準結合起來加以貫徹。
隨著管理科學的不斷發(fā)展,產生了各種管理理論及工具。早期我們引進推行全面質量管理(TQM),隨后ISO 9000系列標準出臺,后續(xù)又推出卓越績效評價準則,由于對各種管理工具與方法的鑒別能力不強,每次新理論的推出及新標準的出臺,都引起盲目的跟進。
TQM起源于美國,引入日本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至今仍在日本被堅定地貫徹和實施,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曾轟轟烈烈地推行,如今在堅定和深化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新版ISO9004《追求組織持續(xù)成功的管理 質量管理方法》與GB/T19580《卓越績效評價準則》作為較全面的系統管理方法,兩者只在框架形式上及文字表達上存在差別,內容十分相近,管理內涵一致,均可幫助組織走上持續(xù)成功之路。TQM、ISO9000系列標準和卓越績效評價準則均是系統的管理模式,三者管理思想一脈相承,并無高低之分。組織擇其一加以深化貫徹即可,盲目跟進、淺嘗輒止而不能深化實施,勢必造成形式化問題。
另外,一些優(yōu)秀管理工具,如六西格瑪、精益生產、5S管理等,它們都是基于質量管理的基本思想和理念,在一定的范圍下解決特定問題的管理工具,宜在系統管理模式框架下加以選擇使用。
上述對管理標準變革發(fā)展的回顧及分析現實存在的問題,便于我們更準確地把握管理體系改進提升的原則和方向。
被譽為“現代管理學之父”的彼得?德魯克說:“管理有自己的基本問題要解決,有自己獨特的方法和特殊的關注點。一個掌握了管理內涵的人,就算基本上沒有掌握管理的技能和工具,也依然有可能產生成效,成為一流的管理者。相反,如果一個人掌握了管理技能和工具,但是不掌握管理的內涵,這個人充其量只是一個技術專業(yè)人員而已,無法成為真正的管理者?!彼^管理內涵就是認識管理的科學規(guī)律,處理好管理的科學性與藝術性的關系。通過研究分析管理標準的發(fā)展脈絡,我們需要摒棄那些曾經困惑我們很長時期的觀點與做法,需要具備抓本質、抓關鍵的能力,聚焦大質量觀、過程方法的應用以及系統管理模式的構建,增強對這些內容的理解與關注度,使組織的每個人思想統一,在困難中前行,在實踐中提升,毫不動搖地將產生主要問題的原因逐漸消除掉。這樣,才能保證不偏離大的方向,將轉型升級納入科學發(fā)展的軌道。
組織轉型升級的基礎條件離不開普遍意義上的技術和管理兩大條件。在管理方面,很多組織一定非常關心管理在組織轉型升級中能夠解決什么問題。眾所周知,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面貌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我們面臨著進一步發(fā)展的瓶頸,如質量和效益不高、資源浪費、環(huán)境破壞、安全問題頻繁發(fā)生等,轉型升級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上述這些問題都是組織過程活動產生的結果,它們的發(fā)生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來自多方面因素,可能是戰(zhàn)略定位模糊、職能缺失或交叉、過程控制不強、人員能力與素質制約等。將發(fā)現問題逐個采取措施予以解決,事倍功半自不必說,更有可能出現按下葫蘆起了瓢、于事無補的情況??茖W的做法是運用系統的思想與方法,實施頂層設計,通過全面梳理業(yè)務過程系統構建管理體系,才能使存在的問題呈幾何級數減少。
組織轉型升級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全員的參與、團隊的合作。組織只有上下同心,決策層發(fā)揮領導作用,管理層發(fā)揮骨干作用,廣大員工在各自崗位上積極踐行,才能保障其轉型升級。
全員參與、團隊合作應聚焦在團隊成員意識與能力兩個層面上,即認識需統一,能力要加強。管理改進創(chuàng)新難度不言而喻,需要組織凝心聚力,不能出現問題就上下埋怨、相互推諉。
對于涉及線多面廣的管理問題,領導的作用主要就是決策和推動,遇到困難堅定信心百折不饒前行;而管理層需要勇于擔當,向領導進言獻策。杰克?韋爾奇揭示了人才成功的秘訣:要始終超越領導的期望,哪怕一點點。領導和管理層相互信任,密切配合,共同分擔,才能保障組織獲得成功。
組織競爭的實質就是人才的競爭。管理不是一勞永逸的,強調的是持續(xù)改進。通過全員參與,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對管理體系不斷實施優(yōu)化,既能持續(xù)提升全員的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又能始終促進組織整體管理績效水平的提高。
組織在轉型升級過程中,應根據各自的發(fā)展階段和成熟度水平循序推進,夯實管理基礎,發(fā)揮管理的作用。管理成熟度較低的組織,要徹底摒棄那種為了獲取認證證書而導入標準的思想,在組織內營造良好的氛圍,變“要我做”為“我要做”,將標準要求與實際更有效地結合,同時可以引進認證審核機制,通過每年管理體系的內外部審核,將發(fā)現的問題輸出到組織的決策層面加以研究改進。管理成熟度較高的組織,應加強對系統思想的理解和對過程方法的運用,將組織的管理納入到全面一體化的軌道上。通過必不可少的專業(yè)性培訓,可以充實和完善一體化改進方案。作為行業(yè)領先的標桿組織,則需要有更多的擔當,勇于創(chuàng)新管理理念,總結提煉出優(yōu)秀的管理方法,尋求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引領行業(yè)發(fā)展。以上三種均可根據各自的發(fā)展需要,制定專項的PDCA改進方案。
在管理創(chuàng)新過程中,適時引入外部的專業(yè)服務機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一,組織內部人員“身在此山中”,往往會對問題熟視無睹;其二,管理的創(chuàng)新必然會對現有管理模式帶來沖擊,以第三方的視角提出,更容易打破舊有的組織文化壁壘;其三,組織的人員研究管理標準時間有限,引入專業(yè)人士更能指引組織內化于心的應用標準。
“企業(yè)再造之父”邁克爾?哈默博士指出:隨著時間推移,組織績效的提升總體是漸進式的,但發(fā)展到一定階段需要尋求突破性提升。當下,在中國經濟的轉型期間,組織需要這種突破性的提升,這正吻合了管理發(fā)展的軌跡?!翱照務`國,實干興邦”,廣大組織應立即行動起來,在制約組織升級的關鍵因素上實現突破,提升管理水平,為實現“中國夢”作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