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焱 王洪軍
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威脅著人類生命的急癥,冠狀動脈內(nèi)不穩(wěn)定粥樣斑塊,即易損斑塊(vulnerableplaque,VP)的纖維帽破裂、局部血栓形成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發(fā)生、發(fā)展的主要機制。因此,早期識別易損斑塊,及時預防和干預血栓形成對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和死亡率意義重大。目前檢測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穩(wěn)定性的可靠影像學方法有冠狀動脈內(nèi)超聲(IVUS),但由于價格昂貴且有創(chuàng)傷限制了其應用。而256層螺旋CT能夠通過測定斑塊的CT值評價斑塊的成分提示斑塊的性質(zhì),從而可能提示其穩(wěn)定性,無創(chuàng)且可反復應用,已成為評價冠心病的重要手段,有研究表明,斑塊的易損性往往伴隨著血清中多種細胞因子的變化。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256層螺旋CT聯(lián)合hs-CRP和APN檢測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易損斑塊的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nèi)科收治的患者82例,冠心病組60例,男42例,女18例。年齡36~73歲,平均年齡(57±9.3)歲。分為ACS組30例,穩(wěn)定型心絞痛(SAP)組30例,均進行25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對冠狀動脈內(nèi)斑塊進行評價,同時檢測患者hs-CRP及APN濃度,并進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另選冠脈造影正常22例作為對照組。排除合并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各種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腫瘤,近期手術(shù)、外傷及嚴重呼吸系統(tǒng)疾病等。見表1。
1.2 25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 所有患者入院后采用PHILIPSBrilliance iCT 256層螺旋CT進行冠狀動脈成像。在行256層螺旋CT冠狀動脈成像前患者為竇性心律,>75次/min者,提前30 min倍他樂克12.5~25 mg舌下含服。將掃描獲得的原始數(shù)據(jù)在心動周期的R波后75%相位窗進行橫斷面CT圖像重建。由2名有經(jīng)驗的放射科醫(yī)師進行三維重建及圖像分析,事先未獲知患者的臨床資料和造影結(jié)果。首先對冠狀動脈內(nèi)所有斑塊CT值進行測量(CT值用HU表示),最后取犯罪斑塊為研究對象(犯罪斑塊確立標準:結(jié)合臨床表現(xiàn)、心電圖或動態(tài)心電圖或活動平板心電圖、冠脈造影,確定犯罪血管所在部位,取該病變處斑塊的CT值)。依據(jù)斑塊CT值對冠狀動脈斑塊分型:CT值<60 HU為軟斑塊,60~129 HU為纖維斑塊,≥130 HU為鈣化斑塊。
1.3 冠狀動脈造影 所有患者在完成冠狀動脈CT檢查后1周內(nèi)按標準Judkins法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由兩位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師以目測法評估病變部位性質(zhì)及狹窄程度,明確犯罪血管。診斷標準:主要冠狀動脈(左主干、左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及主要分支如對角支、鈍緣支)直徑有≥50%的狹窄即診斷冠心病。
1.4 血漿hs-CRP及APN濃度檢測 所有患者均于入院次日清晨空腹12 h后采肘靜脈血4 mL,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法檢測血清hs-CRP及APN水平(試劑盒購自武漢博士德生物有限公司,批間差異<10%),正常參考各項指標均統(tǒng)一標準,一批完成檢測。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的比較 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吸煙、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等方面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2.2 ACS組和SAP組各型斑塊的比較 將ACS組和SAP組犯罪血管處斑塊根據(jù)CT值分為軟斑塊、纖維斑塊、鈣化斑塊,對兩組進行χ2檢驗,ACS組軟斑塊發(fā)生率與SAP組比較明顯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
2.3 三組患者血漿hs-CRP、APN濃度的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ACS組、SAP組hs-CRP濃度明顯升高,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且ACS組較SAP組升高更明顯,有顯著性差異(P<0.05);APN水平明顯降低,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1),且ACS組較SAP組降低更明顯,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2.4 冠心病患者不同斑塊組hs-CRP、APN濃度的比較 冠心病患者軟斑塊組與纖維斑塊和鈣化斑塊組比較hs-CRP濃度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N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1 各組研究對象一般資料比較
表2 ACS組和SAP組各型斑塊的比較(例)
表3 三組患者血漿hs-CRP、APN濃度比較(mg/L)
表4 冠心病患者不同斑塊組hs-CRP、APN濃度比較(±s,mg/L)
表4 冠心病患者不同斑塊組hs-CRP、APN濃度比較(±s,mg/L)
注:與纖維斑塊、鈣化斑塊組比較△P<0.05
項目 軟斑塊 纖維斑塊 鈣化斑塊hs-CRP 10.96±3.09△7.21±2.56 6.17±2.32 APN 5.08±0.61△7.52±1.34 8.13±2.15
研究表明,易損斑塊是急性冠脈綜合征的(ACS)的最主要發(fā)病原因,70% ~80%的ACS是由輕、中度狹窄的冠狀動脈易損斑塊的破裂、繼發(fā)血栓形成所致[1,2]。新近研究發(fā)現(xiàn)256層螺旋CT在斑塊的識別方面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對非鈣化斑塊識別更有意義[3]。血管內(nèi)超聲(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已證實軟斑塊CT值為(6±28)HU,纖維斑塊為(83±17)HU,鈣化斑塊為(419±194)HU,一般都 >130 HU[4]。冠狀動脈粥樣斑塊的多層螺旋CT與病理解剖的對照研究也提示易損斑塊為軟斑塊[5],對應的CT值<50 HU。盡管IVUS是檢測斑塊的金標準,但其有創(chuàng)性、高額的費用限制了臨床應用。因此,256層螺旋CT有望成為除IVUS外評價斑塊成分的手段之一。
近年研究表明,炎癥反應在動脈粥樣硬化尤其是冠狀動脈不穩(wěn)定斑塊發(fā)生、演變、破裂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斑塊內(nèi)炎癥是引起斑塊不穩(wěn)定的關(guān)鍵因素,斑塊破裂及斑塊爛幾乎總是與炎癥共存,在臨床斑塊不穩(wěn)定狀態(tài)時斑塊內(nèi)炎癥總是處于相對嚴重狀態(tài)。hs-CRP是重要的炎癥標記物之一,hs-CRP的升高與炎癥的活動相關(guān),并與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穩(wěn)定性相關(guān),可反映斑塊的穩(wěn)定狀態(tài)并可預測斑塊的預后[6],但 hs-CRP 的特異性不高。
脂聯(lián)素(APN)是一種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90年代的蛋白質(zhì),其基因位于人類染色體3q27位點,主要由脂肪細胞分泌,如今備受研究者關(guān)注。有研究者認為斑塊的易損性往往伴隨著血清中多種細胞因子的變化。脂聯(lián)素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密切相關(guān),并且參與到了易損斑塊形成至破裂的全過程,脂聯(lián)素可以預測薄纖維帽的存在,脂聯(lián)素缺乏的程度可推測斑塊易損性的程度。甚至有學者指出脂聯(lián)素可以作為生物標記物用于對能檢出易損斑塊的患者進行危險分層[7]。
本研究發(fā)現(xiàn),ACS組軟斑塊發(fā)生率明顯高于SAP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256層螺旋CT結(jié)合血管內(nèi)超聲、病理解剖已證實易損斑塊為軟斑塊,因此認為256層螺旋CT檢測患者冠狀動脈內(nèi)易損斑塊依據(jù)可靠,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與對照組比較ACS組、SAP組hs-CRP濃度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ACS組較SAP組升高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N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ACS組較SAP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冠心病患者軟斑塊組與纖維斑塊、鈣化斑塊組比較hs-CRP濃度明顯升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N水平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ACS患者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處于進展期或急性期。綜上所述,ACS患者發(fā)病是炎癥反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等一系列病理生理過程,同時伴有炎癥標志物、細胞因子如hs-CRP升高和APN的降低。hs-CRP高水平和APN地表達多提示病變處于活動期或急性期,結(jié)合斑塊低CT值進一步提示斑塊可能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因此,本研究通過256層螺旋CT聯(lián)合患者hs-CRP及APN檢測患者冠狀動脈內(nèi)斑塊,可提高256層螺旋CT對易損斑塊檢測的準確性,提高ACS的診斷率。作為無創(chuàng)檢查,能及早檢測出易損斑塊,可作為冠狀動脈斑塊不穩(wěn)定性的預測指標,有助于ACS的早期診斷、治療和判斷預后,值得推廣。
[1]Van derWalAC,BackerAE.Atherosclerotic plaque rupture pathologic basis of plaque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Cardiovase Res,1999,41:334-344.
[2]王志軍,柯元南.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阿司匹林抵抗及危險因素研究.中國全科醫(yī)學,2008,11(5):733.
[3]ChoiBJ,KangDK,Tahk SJ,et al.Comparison of64-slice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with spectral analysis of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 backscatter signals for characterizations of noncalcified coronary arterial plaques.Am JCardio,l 2008,102(8):988-993.
[4]KoppAF,SchroederS,Baumbach A,et al.Noninva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coronary lesion morphology and composition by multi-slice CT:first results in comparison with intracoronary ultrasound.Eur-Radio,l 2001,11(9):1607-1511.
[5]SchroederS,KuettnerA,WojakT,et al.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atherosclerosis with contrast enhanced 16 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results of ex vivo investigation.Heart,2004,90(12):1471-1475.
[6]Li JJ,F(xiàn)ang CH.C-reactive protein is not only an inflammatory marker but also a direct cause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s.Med Hypotheses,2004,62:499-506.
[7]Sawada T,Shite J,Shinke T,et al.Low plasma adiponectin levelsare associated with presence of thin-cap fibroatheroma in men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Int J Cardiol,2010,142(3):25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