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君
隨著醫(yī)療科技水平的不斷發(fā)展,疾病種類的增加,以細菌為代表的多種病原體所導致的感染性疾病成為醫(yī)院臨床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因此,越來越多的抗菌類藥物逐漸在臨床不同程度的感染病例中使用,成為不可缺少的良藥。隨著抗菌藥物的使用范圍越來越廣,必然伴隨著抗菌藥物使用量的增加,占用相當一部分藥物經費[1]。此外,還造成了臨床抗菌藥物的濫用,不僅導致細菌對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很大程度降低了藥效,浪費醫(yī)療資源,加重患者負擔,而且會給患者帶來不必要的藥品不良反應及其他藥源性疾病的發(fā)生[2,3]。為正確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及減緩細菌耐藥性發(fā)生,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于2011年6月頒布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實施方案》。我院積極響應衛(wèi)生部號召,自方案頒布以來,嚴格遵守并積極實施,取得了較明顯的進展。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檢驗該方案實施前后,我院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為今后我院抗菌藥物合理使用提供參考數據。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抽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10月門診處方共計16543張。以2011年5月為分界點,將此日期前、后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對照組為2010年3月至2011年5月處方,共計8479張,研究組為2011年6月至2012年10月處方共計8064張。經統計核查,兩組處方中患者病例數量、抽取患者的性別、年齡、科室及病程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將兩組所有抽取的處方中抗菌藥物處方進行整理、統計并比較兩組處方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包括抗菌藥物使用率、聯用情況及不合理使用等情況。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對所得到的所有處方數據進行χ2檢驗,以P<0.05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抗菌藥物使用率 經統計,本研究中隨機抽取的處方總數16543張中,對照組處方共計8479張,其中抗菌藥物處方共計4232張,占對照組處方量的49.91%;研究組處方共計8064張,其中抗菌藥物處方共計2078張,占研究組處方量的25.77%。經χ2檢驗,研究組抗菌藥物的使用率顯著低于對照組,χ2=1021.054,P<0.01,綜合檢驗結果可知,自嚴格按照衛(wèi)生部2011年6月頒布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實施方案》后,我院抗菌藥物使用量明顯減少,使用率下降顯著。
2.2 抗菌藥物聯用 將對照組和研究組抗菌藥物使用處方中聯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分別對藥物的單獨使用、兩種藥物聯用、三種藥物聯用等進行χ2檢驗,結果見表2。從表2可知,對照組單獨使用抗菌藥物占主要部分,共計2343張?zhí)幏?,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比例?5.36%;兩種抗菌藥物聯用處方共計1145張,占處方比例為27.07%;三種藥物聯用共計744張,占處方比例為17.57%。相比之下,研究組有所不同,單獨使用抗菌藥物處方較多,共計1679張,占使用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為80.80%;兩種藥物聯用處方共計317張,占處方比例為15.25%;三種聯用較少,共計82張,占處方比例為3.95%。經χ檢驗結果顯示,對照組與研究組抗菌藥物聯用情況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值為423.130,P<0.01。
2.3 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 將對照組和研究組中涉及不合理用藥的主要表現進行歸類整理,統計各不合理處方數量,進行兩組比較。不合理現象主要表現為無指征濫用、聯合用藥不適宜、給藥劑量不當、給藥途徑不當、溶媒選擇不當、療程過長、配伍禁忌等方面。結果見表3。
經統計,對照組涉及抗菌藥物處方中不合理處方共計1547張,占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為36.55%,占對照組總處方比例為18.25%;研究組涉及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處方共計312張,占抗菌藥物處方比例為15.01%,占對照組總處方比例為3.87%。從表3中亦可看出,兩組各不合理表現發(fā)生率明顯不同,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我院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取得了一定成效。
表1 抗菌藥物使用率統計(例,%)
表2 抗菌藥物聯用統計結果(例,%)
表3 抗菌藥物不合理用藥情況結果(例,%)
3.1 我院抗菌藥物使用情況分析 抗菌藥物的合理應用目前已成為現代藥物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基本要素是安全、有效、經濟。正確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提高療效、降低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及減少或減緩細菌耐藥性發(fā)生的關鍵所在[4]。因此,做好抗菌藥物合理用藥評價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通過對2011年6月《抗菌藥物臨床應用專項整治活動實施方案》頒布前后我院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了對比。從對比結果可看出,在實施《方案》后,抗菌藥物的使用較之前有了明顯的改觀,抗菌藥物使用量大大降低,不合理用藥現象也逐漸減少,說明我院在抗菌藥物合理用藥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3.2 抗菌藥物不合理使用 本研究結果證實我院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不難看出,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合理使用問題。主要表現在無指征濫用、聯合用藥不適宜、給藥劑量不當、給藥途徑不當、配伍禁忌等方面。
抗菌藥物治療的適應證主要為細菌感染,其次為支原體、螺旋體及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感染,非上述感染,如結核病、寄生蟲病和各種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等,原則上不使用抗菌藥物[5]。在本研究抽查的不合理抗菌藥物處方中,絕大部分是由于無指征使用造成的。盲目使用廣譜抗菌藥物,不僅會掩蓋患者真正癥狀,長期使用還會導致機體產生耐藥性,增加不必要的不良反應和毒副作用。
盲目的聯合用藥也是造成不合理用藥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殺菌劑與抑菌劑聯用,造成藥效降低;聯合用藥毒性增加[6],選用品種過多,造成重復選藥,易產生理化的配伍禁忌與藥理拮抗等作用,不僅達不到預想效果,很有可能增加患者不良反應和毒性的風險。聯合使用抗菌藥物應堅持單一用藥為主,聯用為輔的原則[7],并且要有明確指征,如: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嚴重感染。②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和厭氧菌混合感染,兩種或以上病原菌感染。③單一抗菌藥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內膜炎或敗血癥等重癥感染。④需長程治療,但病原菌易對某些抗菌藥物產生耐藥性的感染等。因此,臨床使用過程中應嚴格掌握聯合用藥指征和原則,避免不良后果的發(fā)生[8]。
此外,抗菌藥物給藥劑量不當,也造成很多不合理用藥情況??咕幬镌谌梭w內達到血藥濃度之后,再增大藥物濃度不增強殺菌作用,反而可能增加毒性,引起藥物不良反應;若劑量過小則達不到有效血藥濃度,不僅達不到治療目的,還易產生耐藥菌株[9,10]。因此,給藥劑量需要臨床醫(yī)生給予關注。
3.3 改善措施 為了更合理的使用抗菌藥物,提高我院合理用藥的醫(yī)療服務水平,在今后的工作中應不斷完善和提高我院醫(yī)生藥師的素質,如進一步提高醫(yī)生的用藥水平,熟悉抗菌藥物的抗菌譜、適應證和副作用等,選擇對病原體高度敏感的抗菌藥物,提高醫(yī)生對藥物劑量、劑型、給藥途徑、藥物理化特性、藥物間相互作用等熟悉程度;藥師定期對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對不合理的用藥處方及時發(fā)現并探討制定合理的給藥方案。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定會改善我院抗菌藥物的不合理使用狀況。
[1]周筱清,劉皈陽,朱士俊.醫(yī)院抗生素應用政策的制定、實施和成效.中國抗生素雜志,2003,28:256-259.
[2]林桂榮.醫(yī)院抗菌藥物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及處理對策.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8):1647-1648.
[3]鐘瑜華.醫(yī)院感染現患率及抗生素使用的調查分析.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0,9(14):1112-1114.
[4]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衛(wèi)醫(yī)發(fā),2004,285號.
[5]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衛(wèi)生部令第84號,2012.
[6]王扶英.淺析抗菌藥物的不合理應用及預防.中國誤診學雜志,2001,2(4):613-614.
[7]刁幼華,孫傳良.住院患者抗菌藥物應用分析.重慶醫(yī)學,2009,37(9):1106-1108.
[8]胡立榮,江慧星,文曉柯.630例兒科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分析.兒科藥學雜志,2009,15(2):39-41.
[9]廖廣仁.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問題探討.中國藥房,2011,22(26):2406-2408.
[10]朱乃庚,劉文彬,王賢吉,等.合理用藥干預措施與干預效果的關系分析.中國藥學雜志,2007,42(21):1670-1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