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偉,夏浩東,王 聰,孔令湖
(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河北 三河065201)
隨著我國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家對能源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地質人來說也將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作好資源勘查工作,提高國內資源的保證程度勢在必行。然而早期在地質資源勘探、開采過程中,對地質資料成果保存力度不夠,致使許多有價值的資料遺失,非常不利于對地質工作的開展。
近年來,由于地質工作的不斷地深入,地質資料成果的重要程度已經(jīng)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國家于2002年成立了我國目前唯一的一個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2004年建成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并發(fā)布了相應的管理條例及其實施辦法,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館藏管理體系,標志著我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正逐步走向專業(yè)化,開了進行實物地質資料全面管理的先河。本文以鐵礦實物地質資料為例,簡述介紹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館藏體系的建設過程。
實物地質資料館藏體系是指經(jīng)過精心選擇和長期收集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統(tǒng)性的實物地質資料(包括不同地區(qū)由各種地質工作產生的巖礦心、標本、樣品、光薄片等)到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中,將其按照特定內在的聯(lián)系有機的組合在一起,從而建立了自身的館藏體系。其資料館中保管的實物地質資料一方面可作為地質工作取得的重要成果檔案,予以保管,作為地質工作歷史實物見證;另一方面作為寶貴的信息資源進行深入開發(fā)研究,為進一步工作發(fā)揮作用。從管理體系建立的過程上看,實物地質資料館館藏體系包括四方面[1]。
實物地質資料作為一個有機整體,是建立館藏體系的基礎,主要從實物形態(tài)、產出的工作類型、學科、地區(qū)、保管條件、保管期限和利用條件等方面對實物地質資料進行分類,尤以地質工作類型和地質學科兩類最為重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確定實物地質資料收藏范圍,主要包括:區(qū)域地質調查,固體礦產勘查,石油、天然氣、煤成氣勘查,海洋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huán)境地質調查,地質科學研究史物地質資料,進而根據(jù)建立館藏體系要求具體確定實物地質資料采集的對象。
依據(jù)館藏體系建設屬性要求,在實物地質資料篩選遵循典型性、代表性、特殊性和系統(tǒng)性原則的前提下,確定實物地質資料采集目標,制定不同類型實物地質資料篩選條件,作為收集的依據(jù)。在各類實物地質資料中,數(shù)量最多的當屬礦產勘查類實物地質資料,其礦床級別、成礦規(guī)模、成礦類型、成礦時代及成礦區(qū)(帶)是篩選必要條件;同時,對具有重要或特殊意義的礦床,如:有特殊成因意義、礦物學意義,新礦床類型、新礦種類型或發(fā)現(xiàn)新礦物的礦床,某些非傳統(tǒng)礦產資源等都是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的重要條件。
根據(jù)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建設的職責、發(fā)展目標和實際能力,安排實物地質資料采集工作——既有5年和10年的長遠規(guī)劃,又有年度工作計劃,把確定的采集目標落到實處。
按照實物地質資料采集目標,依據(jù)采集、工作計劃,落實工作職責和運營經(jīng)費,建立相應的制度和技術規(guī)范,分期分批實施地質資料采集工作。
中國礦產資源豐富,是世界上僅有的幾個種類齊全的國家之一。截至2010年底我國查明的鐵礦資源儲量為714億t,居中國金屬礦儲量第一,世界第五位。隨著中國的崛起,各個產業(yè)對鐵礦石的需求多年來持續(xù)增加(據(jù)稱是最大的),據(jù)中國鋼鐵協(xié)會的預測顯示,中國的鋼鐵需求可能在2015年相比2010年上漲25%至7.5億t,可見鐵礦石資源在整個國民經(jīng)濟的重要地位。因此,本文以鐵礦為例,概述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館藏體系的建立過程。
建國60多年來,我國地質科學工作者在鐵礦資源的勘查、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開創(chuàng)了鐵礦勘查新局面。據(jù)統(tǒng)計,目前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qū)660多個縣或多或少地擁有鐵礦儲量[2-3],其地質工作產生的鐵礦實物資料類型主要以巖(礦)芯、巖屑、標本、樣品、光片等形式存在,主要應用于區(qū)域地質、固體礦產、水文、工程、環(huán)境地質、地質科學研究等領域。然而,因年代久遠,加之受場地、經(jīng)費的限制,鐵礦實物地質資料并未得到妥善的保管,致使部分有價值的資料流失或損毀。
為了給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資源保障,國家先后組織開展了《危機礦山》找礦,《大調查重要巖芯、標本篩選與服務體系建設》、《整裝勘查》等項目,以滿足我國的后備資源不足問題。同時,國家及地方加強了對實物資料的整理、保存力度,對剩余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有效的管理,為我國制定礦產資源戰(zhàn)略提供了基礎支撐。
本次鐵礦實物地質資料篩選、采集是在《大調查重要巖心、標本篩選與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基礎上,以《危機礦山》和《整裝勘查》等項目為依托,主要是對分布在全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統(tǒng)性的鐵礦床的巖心、標本、樣品等實物資料以及所附帶的原始資料、成果資料進行篩選采集,將其收錄到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中。
鐵礦資源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需滿足以下幾點,方可收藏、保存到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中。
2.2.1 成礦規(guī)模
我國鐵礦資源呈現(xiàn)中小型礦床多,超大型、大型鐵礦床少的特點。已勘察的超大型、大型鐵礦床(如:海南昌江石碌鐵礦、白云鄂博鐵礦、鞍山砬子山鐵礦、遼寧齊大山鐵礦、攀枝花釩鈦磁鐵礦、尼雄鐵礦、云南惠民鐵礦、大冶鐵山鐵礦等等)都具有特定的地質成因及成礦條件,為多種成礦作用疊加的結果,且都形成于特定的大地構造環(huán)境,能夠全面反應整個區(qū)域內、甚至是其對應鐵礦床類型的成礦地質環(huán)境、成礦規(guī)律;而個別中型鐵礦床(如:吉林大栗子鐵礦)有獨特的地質成礦條件和成礦類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這些對從事科研考察、教學研究、收藏意義重大,對鐵礦資源進行遠景評價和潛力預測有著重要的經(jīng)濟價值和科學意義[4-5]。因此,超大型、大型鐵礦床實物地質資料的收集是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的重點,附帶典型的中型礦床。
2.2.2 成礦類型及時代
我國鐵礦床類型齊全,成礦時代從太古宙到中、新生代均有發(fā)育,主要包括沉積-變質型、巖漿型、接觸交代-熱液型、火山巖型、沉積型、風化淋濾型和其它礦床類型7種(圖1)。
圖1 我國鐵礦床成礦類型所占的資源儲量比例
沉積-變質型鐵礦床是我國十分重要的鐵礦類型,成礦時代主要為太古宙和古元古代,查明資源儲量335.19億t,以分布于遼寧鞍山-本溪一帶的“鞍山式”鐵礦最為典型,吉林的“大栗子式”鐵礦也是典型代表。巖漿晚期鐵礦床成礦時代主要為古生代及元古宙,查明資源儲量96.03億t,主要包括攀(枝花)西(昌)地區(qū)的“攀枝花式”鐵礦床和河北省承德地區(qū)的“大廟式”鐵礦床兩種。接觸交代-熱液型鐵礦床又稱為矽卡巖型礦床,成礦時代主要為中生代,查明資源儲量81.51億t,在我國分布十分廣泛?;鹕綆r型鐵礦床成礦時代為元古宙、古生代及中生代,查明資源儲量23.77億t,主要分布于寧蕪-廬樅,云南大紅山、新疆阿勒泰和東天山等地區(qū)。沉積型鐵礦床成礦時代多,查明礦產資源量56.23億t,以河北宣化龐家堡的“宣龍式”鐵礦和湖南省寧鄉(xiāng)的“寧鄉(xiāng)式”鐵礦為代表。風化淋濾型鐵礦床礦床埋藏淺,主要分布于我國兩廣、福建、貴州、江西等省區(qū),查明資源儲量3.67億t。其他重要鐵礦床主要包括內蒙古白云鄂博和海南石碌兩類,其成因都很復雜,資源量很大,是我國鐵礦資源發(fā)展重要的兩個地區(qū)[6-10]。
沉積-變質型、巖漿型和接觸交代-熱液型鐵礦在我國分布最廣,是我國鐵礦石的主要來源,應是國家館藏機構重點收藏的對象;火山巖型和沉積型鐵礦在我國鐵礦資源量中占有一定的比例,且在全國部分地區(qū)也就有分布,也應對具有代表性的礦床進行收集;風化淋濾型和內蒙古白云鄂博、海南石碌兩類礦床,都具有典型性的意義,應作為國家實物資料庫實物收藏的補充,以滿足館藏建設的要求。
2.2.3 重要成礦區(qū)(帶)
我國鐵礦床呈集中分布的特點,從而構成一些重要的鐵礦成礦區(qū)(帶),主要包括鞍山、本溪、攀西、滇中、冀東、密云、長江中下游、鄂西、湘西、邯鄲、邢臺、五臺-呂梁、包頭-白云鄂博、安徽霍邱、魯中等東中部勘查程度較高的地區(qū)。近些年來,隨著地質普查與勘探工作的全面開展,新疆的東西天山、阿爾泰、阿爾金南緣、東西昆侖地區(qū),西藏岡底斯成礦帶、海南西部鐵礦區(qū)等都具有很大的成礦潛力[7,10]。
從圖2可以看出,鞍山-本溪、攀西-滇中、冀東-密云、長江中下游、鄂西-湘西北、魯西鐵礦等鐵礦區(qū)是我國目前重要的6個鐵礦集中區(qū),因此是進行鐵礦實物資料收集的重點;邯鄲-邢臺、五臺-呂梁鐵礦成礦區(qū)具有一定的探明儲量,可進行部分的實物采集;白云鄂博鐵礦、海南石綠鐵礦、西藏岡底斯鐵礦成因等因素存在爭議,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可作為我國實物資料庫的補充;新疆地區(qū)鐵礦是近些年乃至今后開發(fā)的重點,潛力巨大,將隨著國家勘探、開發(fā)的進程逐一進行實物篩選采集。
2.2.4 其他篩選因素
圖2 我國鐵礦重要成礦區(qū)(帶)資源儲量圖
除上述刷選條件外,對具有重要或特殊意義的礦床,都應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如:白云鄂博鐵鈮稀土礦床是迄今為止獨一無二的超大型稀土礦床,以其規(guī)模巨大,儲量豐富,鈰族稀土品位高而著稱于世,礦床中發(fā)現(xiàn)了許多新礦物,具有巨大的經(jīng)濟、科研價值;海南石碌鐵礦石國內重要的富鐵礦石產地,具有重要的成因意義,為中國特有的罕見礦床;河北司家營鐵礦床,礦石儲量2億t,是華北地區(qū)最大的鐵礦,由于水文地質復雜等原因尚未開發(fā),需要今后運用科技攻關加以解決;另外,對一些新發(fā)現(xiàn)的大型(隱伏)鐵礦(如:遼寧大臺溝、河北杜蒿坨、西藏尼雄、新疆阿吾拉勒等一批鐵礦),也應給予高度的重視??傊?,這些地區(qū)的鐵礦資源是建設國家館藏機構必不可少的部分,都需要給予收集珍藏。
本著以“典型礦山巖心為主體,科學鉆探巖心為精品,實物地質資料數(shù)字化”的目標,緊緊圍繞為政府管理工作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支撐服務的方向,制定鐵礦資源實物地質資料館藏體系建設規(guī)劃。
2.3.1 制訂鐵礦實物資料館藏體系建設方案
一是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對鐵礦資源實物地質資料狀況考察調研工作,了解鐵礦實物資料的管理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二是全面掌握鐵礦的類型、數(shù)量、分布及保管利用等情況,對長期積存的鐵礦實物資料進行初步篩選評估;三是借鑒國內外相關成熟館藏體系建設思路、方法,結合本單位館藏體系建設職責、發(fā)展目標和實際能力,確定鐵礦實物資料館藏工作內容、流程,制定館藏服務體系方案。
2.3.2 實施鐵礦實物資料篩選、采集,確定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目錄
一是制定統(tǒng)一的實物地質資料篩選、匯交、保管標準,完善匯交管理制度,強化匯交人與館藏機構之間的匯交管理責任;二是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篩選、采集時,遵循典型性、代表性和系統(tǒng)性的原則,將反映全國或區(qū)域重要地質鐵礦床特征和地質現(xiàn)象,顯示重要鐵礦地質工作成果的實物地質資料;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經(jīng)濟價值,有可預見的利用率和較高重置成本的鐵礦實物地質資料及其相對應的原始資料、成果資料匯交到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中進行收集、整理、保存、研究、開發(fā)、服務工作,并為全國實物地質資料管理提供示范;三是為了保證篩選的科學性,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成立專家委員會負責對鐵礦實物地質資料進行最后評估,確定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目錄。
2.3.3 加強鐵礦實物地質資料館藏體系管理制度,建立長期有效運行機制。
在確定實物地質資料篩選目錄基礎上,建立健全實物地質資料整理入庫制度、實物地質資料安全保管制度、實物地質資料利用制度、實物地質資料保密制度和實物地質資料保護制度等,推進地質資料信息服務集群化、產業(yè)化,確定實物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產品方案,滿足地質找礦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需求。
實物地質資料匯交采集是按照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及國土資源部發(fā)布實施《實物地質資料管理辦法》規(guī)定,由國家級實物地質資料館藏機構——國土資源實物地質資料中心匯交采集室負責具體實施。依據(jù)實物地質資料采集、工作計劃,在全國范圍內,由國家級館藏機構派相關地質工作人員或專家與各省級、地區(qū)館藏機構之間進行溝通協(xié)調,分期分批的進行實物地質資料篩選采集工作。
依照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藏體系建設的指導細想、方針,基本實現(xiàn)國家館藏體系建設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確保了實物資料各項工作內容的順利開展,為進一步的社會公益性服務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結合我國鐵礦資源的特點,綜合考慮鐵礦實物資料篩選條件,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從2002年開始開始對分布在全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鐵礦實物地質資料進行采集,截止至今,除吉林大栗子鐵礦、重慶綦江鐵礦、湖北官店鐵礦等少數(shù)幾個未開始采集外,其它全國主要鐵礦實物地質資料(巖芯、標本、樣品等)及所附帶的原始資料、成果資料已基本入庫。目前全國范圍內確定了35鐵礦床篩選名錄,即:共取鐵礦鉆孔62個、孔深36477.05m、標本419塊、大型標本12塊(圖3)。
但隨著我國地質工作不斷地深入發(fā)展,對未來新發(fā)現(xiàn)的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鐵礦床,其鐵礦物地質資料還將繼續(xù)被收錄到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中,豐富館藏實物地質資料體系,為地質勘查和科學研究提供基礎依據(jù)。
圖3 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篩選鐵礦床分布圖(據(jù),張承帥修改)
1)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藏體系建設包括采集目標確定、制定篩選條件、統(tǒng)籌安排采集工作計劃和實物地質資料采集實施四個部分,其中實物資料篩選條件的制定是體系建設的關鍵。
2)綜合考慮我國鐵礦床的成因規(guī)模、成礦類型及時代、成礦區(qū)(帶)等因素,并結合我國鐵礦資源的特點,目前國家實物地質資料庫共遴選出35個鐵礦床作為實物地質資料的收集對象。
[1]李寅,夏浩東.國家實物地質資料館庫藏體系與庫藏結構研究[J].實物地質資料管理動態(tài)與研究,2010,17(8):2-9.
[2]魏志江.鐵礦資源開發(fā)利用分析與預測[J].中國礦業(yè),2010,19(3):10-12.
[3]劉軍,靳淑韻.中國鐵礦資源的現(xiàn)狀與對策[J].中國礦業(yè),2009,18(2):1-2.
[4]夏浩東,鄧會娟,楊富全,等.國家級礦產實物地質資料的篩選和管理意義[J].地質通報,2005,24(10-11):1069-1073.
[5]侯宗林.中國鐵礦資源現(xiàn)狀與潛力[J].地質找礦論叢,2005,20(4):242-247.
[6]謝承祥,李厚民,王瑞江,等.中國已查明的鐵礦資源的結構特征[J].地質通報,2009,28(1):80-84.
[7]趙震宇.中國鐵礦床成礦遠景區(qū)綜合信息潛力預測[D].長春:吉林大學,2005.
[8]焦玉書,姜圣才.試論中國鐵礦業(yè)崛起與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J].現(xiàn)代礦業(yè),2009,1(1):1-19.
[9]駱華寶,王永基,胡達驤,等.我國鐵礦資源狀況[J].地質論評,2009,55(9):885-891.
[10]肖克炎,婁德波,陰江寧,等.中國鐵礦資源潛力定量分析[J].地質通報,2011,30(5):65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