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立平
(宜興 214221)
宜興紫砂,歷經(jīng)五百多年的發(fā)展,在歷代藝人的辛勤耕耘、不斷努力創(chuàng)新下,形成了花色品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千奇萬狀的紫砂世界。在繁榮的今天,紫砂壺的款式更是層出不窮,如將它匯集歸納的話,可算是陶瓷世界之最。壺藝更堪稱一絕: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的幾何形,有棱有角、呈花卉圖案的筋紋形,有將松、竹、梅、柏、桃、樹、樁及動植物等變形夸張的自然形,有瓜、果、魚、蟲類的象真形,也有沿集古代青銅、玉器及宮廷中各類仿古的器型,各家發(fā)展出具有個性化的現(xiàn)代陶藝造型,百家爭鳴,競相爭艷。
圖1 荷塘詩韻壺
紫砂花貨,常以直觀的造型賦予紫砂壺一目了然的視覺效果,顯示出創(chuàng)作者嫻熟的功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荷塘詩韻壺”(見圖1)演繹出了紫砂花貨的獨特魅力,展現(xiàn)了夏日荷塘的清爽和詩意。壺身似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而壺的底座不僅平衡著壺的重心,又使人感覺到壺體猶如一段蓮藕,在似與不似之間婀娜多姿,給人以無限的想象;壺身微鼓,柔和的線條、段泥的運用凸顯了夏日池塘的韻味;卷曲的荷葉在壺身一側構成了壺嘴,葉面上脈絡清晰、雕琢細致;荷花葉柄則巧妙地設計成了壺把,帶著細細的倒刺更加栩栩如生,而手摸上去沒有絲毫的刺痛感,一朵綻放的荷花從壺把邊斜出,與壺嘴、壺身連為一體,相映成趣;荷花如浮雕一般精細,段泥、紅泥的巧妙搭配動靜自如,連花蕊都生動起來;渾圓的壺蓋,仿佛是蓮藕的小節(jié)和著藕的七孔洞被設計在了壺鈕之上,令人叫絕,一切仿佛信手拈來、渾然天成。為了能讓碩大的壺體穩(wěn)妥地站立,壺底特意用藕節(jié)做成壺足,既美觀又在視覺上形成跳躍感,打破了紫砂壺的靜態(tài),反而呈現(xiàn)出動靜皆宜的美妙感受。設計的最巧妙之處在于壺身和壺底銜接處,為了不至于碩大的壺身孤獨單一,銜接處采用了藕節(jié),用起伏的曲線圍繞壺身,讓紫砂花貨作品有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詩意感。荷花、蓮藕、荷葉,這把運用夏日荷塘中特有的景物組合而成的作品,如同中國山水畫一般意境幽怨,展示出一種超然世外、平淡閑適的東方古典意境。在夏日的夜晚如清風徐來,欣賞著荷塘月色的美景,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體味著生活帶給我們的美好。而段泥、紅泥、紫泥、墨綠泥的精心搭配,更得力于紫砂原料良好的可塑性,使得整個作品和諧自然,達到返璞歸真、凈化心靈、美化生活的藝術享受。
這件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留意到整體和局部的關系——整體是指主體的形象具有氣魄和神態(tài),局部是指嘴、把和蓋、的及其裝飾的協(xié)調統(tǒng)一、生動別致、融為一體。局部的裝飾,如壺身的荷花和壺鈕符合作品的整體效果,重點的裝飾放在了視線中央,如壺底和壺身銜接處的細節(jié)處理。在疏密的關系上多而不繁,可密不透風,可疏可走馬,或以簡馭繁等形式,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完美精致。
紫砂花貨的創(chuàng)作不是簡單易行的,它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也不像光貨那樣不容易看出創(chuàng)作破綻。一件成功的花貨作品,在創(chuàng)作中也要注意很多事項:首先,不同色彩的紫砂原料有著不同的收縮率,在燒成時,它的耐火度也有差異,若在制作過程中不能把握它的特性,作品就容易出毛病,或是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其次,在制作一些比較特殊的紫砂壺造型,如三彎嘴或是提梁壺時,燒成時很容易變形。要防止造成這種失誤,不僅要在制作過程中留意貼附部位力點的分布,還要在半成品的晾干過程中把握樞紐,坯體要放置平穩(wěn),以陰干為宜,不可曝曬,俗話說“三分做,七分晾”,這就說明了坯體干燥過程的重要性。最后,優(yōu)質的窯具匹配也是保證花貨作品完好的重要因素。如體積比較大的壺,在燒窯時必須配上墊圈或座子,一是保證壺底的平整,二是使燒成時壺的底部可透風、以防炸裂。另外,如燒制桃杯,因為它滿身都是薄巧的桃葉,杯口又是敞開的,桃梗的高度又超過杯口,因此桃杯入匣時不能正放,也不能覆燒,所以每次燒窯時都必須配制座架,這樣可確保杯子的口形在燒成中的平穩(wěn)。
完美的創(chuàng)作構思、合理的原料配制、精細的制作技藝以及土與火的藝術等過程,這是花貨作品成功的關鍵,也是必須把握的,缺一不可。只有在創(chuàng)作中牢牢把握上述原則,才能享受紫砂花貨所帶來的美感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