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波頭
從小最怕寫介紹自己的作文。
只是一個喜歡吃的人罷了。想來想去,乏善可陳,也許算是有一點(diǎn)天賦吧。
5歲時即懂得起個大早,趕到“德興館”搶頭湯面。翌年在“紅房子”點(diǎn)單,叫了整桌西菜大餐,又驚四座。
主要是外婆基礎(chǔ)打得好。老人家出身慈溪望族,上海菜和寧波菜做得出神入化,不遜餐館大師傅,大飽口福之外,更教會我比較食物的好與壞。
文字功底亦來自外婆的教導(dǎo),數(shù)十年的語文老教師,強(qiáng)將手下豈有出弱兵的道理?
食評寫得多,這類稿子最難寫,常常試了五六家餐廳才找到一家有水準(zhǔn)的,但是這種個人主觀的判斷,我覺得OK,你還不滿意呢。
介紹食材就輕松一些,什么《油條頌》、《青魚頌》、《大豆頌》、《西瓜頌》,一篇一篇,寫個沒完。姐姐笑著問:“你是想做廚房里的屈原嗎?”
說起下廚,我刀章不行,常被邵兄取笑。尤其喜歡用豬油,總有一罐常備,所以江湖上人送一號“豬油幫主”是也。
愛豬油,但我并不反對大家食用蔬菜,非但不反對,當(dāng)季的蔬菜香甜肥美,多么可口,一定奉勸你下手。友人們都知道,我雖是豬油癡和羊癡,也是筍癡、蠶豆癡和草頭癡。
說起草頭,不用豬油炒的話,名副其實(shí)地淡出鳥來。其實(shí)大部分蔬菜都和豬油搭配得極佳,《隨園食單》中說素菜宜用葷油,再對也沒有了。難怪大家說我的心已被豬油蒙住。
我在廈門吃過一家有點(diǎn)水準(zhǔn)的素菜館,名曰“心素”。他家的蒸餃,餡里的豆腐干切得極幼細(xì),試過即知金圣嘆說豆腐干吃出火腿味是有道理的。
吃素吃出火腿味,談何心素?恰巧要將我的一些文章集結(jié)成冊,書名遲遲未定,這下子激發(fā)靈感,干脆就叫《不素心》好了。編輯大人怕大家以為是什么“心靈雞湯”,加上“肉食者的吃喝經(jīng)”幾字,我很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