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濤
子宮內膜異位癥多發(fā)于育齡婦女中,發(fā)病率較高[1],其發(fā)病機制目前還沒有確切的定論,該病癥容易出現(xiàn)浸潤及復發(fā)。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盆腔疼痛,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及健康[2]。本研究選取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80 例,分析盆腔疼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病變的關系,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 2009 年 10 月~2012 年 10 月開封市婦幼保健院收治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 80 例,選取的所有患者均經病理檢查及腹腔鏡檢查確診,患者年齡最小 25 歲,最大 42 歲,平均年齡(34.5±3.6)歲;其中,29 例患者為雙側子宮內膜異位囊腫,另外有 39 例患者合并不孕癥。排除術前 3 個月內接受過激素類藥物治療的患者。
1.2 方法 首先,了解患者的盆腔疼痛程度及類型,包括排便痛/肛門墜脹、痛經、慢性盆腔痛及性交痛等。疼痛程度評價標準[3]:(1)輕度疼痛:疼痛在能耐受范圍內,對患者的睡眠及日常生活不會產生較大影響;(2)中度疼痛:患者無法忍受疼痛,需要口服止痛劑止痛,疼痛對患者的睡眠及日常生活會產生較大影響;(3)重度疼痛:疼痛劇烈難忍,需要口服止痛劑才能止痛,對睡眠及日常生活會產生嚴重影響,被動體位。
術中記錄病變位置、類型、浸潤深度及粘連程度。采用自制評分量表分析患者的盆腔粘連程度[4],評價標準:(1)輕度粘連:總分在 2~5 分;(2)中度粘連:總分在 6~9 分;(3)重度粘連:總分在 10~14 分。按照患者的病灶浸潤深度分析盆腔疼痛的發(fā)生率,淺表型的浸潤深度低于 5 mm;深部浸潤型的浸潤深度超過 5 mm[5]。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 軟件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盆腔疼痛與子宮內膜異位癥病變類型的關系 80 例患者中,有 17 例患者為單純內異癥囊腫,單純內異癥囊腫患者中,無一例患者發(fā)生盆腔粘連,有 63 例患者合并腹膜病灶及粘連。
2.2 盆腔疼痛與盆腔粘連的關系 除了性交痛與盆腔粘連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外,其他均為粘連程度越重,疼痛的發(fā)生率越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子宮內膜異位患者盆腔疼痛與盆腔粘連的關系(例)
2.3 盆腔疼痛與病灶浸潤深度的關系 患者的病灶浸潤深度越大,盆腔疼痛的發(fā)生率就會越高,做相關性分析所得r值為 18.5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子宮內膜異位癥經常會導致患者發(fā)生粘連、盆腔疼痛及不孕,并且該病的復發(fā)率很高,難以治愈。臨床上,有 70%左右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會發(fā)生嚴重程度不一、病變位置不一的盆腔疼痛,導致患者出現(xiàn)盆腔疼痛的原因很多,如患者的血管壁神經受壓、盆腔血管充血、子宮周圍病灶刺激子宮導致子宮收縮等,另外,盆腔經血逆流對患者腹膜產生刺激作用也會導致出現(xiàn)盆腔疼痛[6]。
從本研究結果來看,子宮內膜異位癥引發(fā)的盆腔疼痛主要與患者的病變位置、類型等有關,如果患者為單純子宮內膜異位腫瘤,幾乎不會出現(xiàn)盆腔疼痛的癥狀,但是,如果患者合并其他類型病灶,盆腔疼痛的發(fā)生率就會大大增加。另外,本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盆腔疼痛程度與患者的病灶浸潤深度有著顯著關系,主要是因為深部病灶中具有較多神經末梢,含有的腎上腺素能神經、膽堿能神經及感覺神經的數(shù)量較多,并且含有的炎性疼痛介質也非常高,包括激肽、前列腺素F及緩激肽等。所以,患者的病灶浸潤越深,盆腔疼痛發(fā)生率就會越高。本次實驗還發(fā)現(xiàn),隨著粘連程度的增加,患者痛經程度隨之而增加,而腹膜病灶內特別是子宮深處的病灶的粘連程度仍與疼痛有較高相關性,這說明與粘連組織所分泌的細胞因子和粘連組織中的感覺神經纖維有關系。
總而言之,異位癥引發(fā)的盆腔疼痛與患者病灶的類型、位置、粘連情況及病灶浸潤深度有著密切的關系,所以,給予患者手術治療時,術中要將患者的盆腔粘連充分松解,尤其是子宮直腸凹及子宮骶韌帶的病灶,一定要充分切除;術后,還要給予患者鞏固治療,抑制殘余病灶生長,降低盆腔粘連復發(fā)率。
[1]宛利梅.宮頸子宮內膜異位癥 58 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2,18(21):104-105.
[2]冷金花,郎景和,趙學英,等.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病灶分布特點及其腹腔鏡診斷準確性的評價[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6,41(2):111-113.
[3]B rosen s I,Donnez J,B enagiano G.Im proving the classif icat ion ofendom etriosis[J].H um Reprod,1993,8(11):1792-1795.
[4]孫愛軍,黃堅,周遠征.不育患者不同程度盆腔粘連的相關因素探討[J].生殖醫(yī)學雜志,2007,16(3):145-149.
[5]繆秋嫻.子宮內膜異位癥腹部疼痛與病變特點的臨床關系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1,9(20):252-253.
[6]謝花香,張亮玲,江亮飛.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疼痛癥狀的相關因素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0,27(5):90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