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睿
(黑龍江省蠶業(yè)研究所,哈爾濱 150086)
優(yōu)質柞蠶蛹蟲草關鍵栽培技術的研究
馬 睿
(黑龍江省蠶業(yè)研究所,哈爾濱 150086)
該試驗對人工栽培柞蠶蛹蟲草高產優(yōu)化條件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柞蠶蛹質量的優(yōu)劣直接影響蛹蟲草的質量,種繭蛹出草率明顯高于商品蛹,總產高,但單株重量差異不大;蛹體接種劑量大,僵化快;接種液菌絲狀態(tài)與蟲草長勢與產量關聯(lián)性不大;裝瓶過早濕度大,蛹體表面易長雜菌,易腐爛,成品率低。適時裝瓶,草體粗壯、色澤鮮艷,成品率高。
柞蠶蛹 蟲草 關鍵技術
柞蠶蛹蟲草是蟲草菌接種在柞蠶蛹體上,經培養(yǎng)長出的子實體。為了培養(yǎng)出優(yōu)質高產的柞蠶蛹蟲草,我們從不同蛹質、不同接種劑量、不同菌絲狀態(tài)、不同裝瓶時間等因子進行了篩選試驗。篩選出了較為優(yōu)化的培養(yǎng)方法,為大規(guī)模生產優(yōu)質高產的柞蠶蛹蟲草提供依據(jù)。
1.1.1 菌種BⅡ-9來自本所。該菌是由大連生物技術研究所提供的菌種經多年多代分離而成。
1.1.2 柞蠶蛹分別由本所賓縣科研基地提供及市場購買。
按要求準確稱量馬鈴薯、葡萄糖、KH2PO4、MgS04、NaHPO4等藥品。然后將馬鈴薯切塊煮汁加水1000 ml,煮20 min,用四層紗布過慮補水至1000 ml;加入上述藥品攪拌溶化,分裝滅菌,靜置備用。
2.2.1 接液 選取優(yōu)良菌株在超凈工作臺下,接入黃米粒大小菌塊2~3塊,靜置24 h后,搖菌。
2.2.2 搖菌 搖菌溫度為21℃,轉速150 rpm,搖菌時間分別為36 h、48 h、72 h。菌絲狀態(tài)分別為針尖狀、小米粒狀、大米粒或片狀。四層無菌紗布過慮,濾液接種備用。
采用注射法。注射劑量分別為0.05 ml、0.1 ml、0.2 ml、0.4 ml。
采用接種24 h后裝瓶,子座芽基形成后裝瓶,一直室外培養(yǎng)不裝瓶3種不同的培養(yǎng)方法。
采用前期不補濕,給光,全程通風的栽培方法;溫度為20℃±1℃。
蠶蛹分別采用種繭蛹及市場商品蛹,接種部位是胸背部,接種菌種來自同一液培三角瓶,接種量是0.2 ml。每處理重復3次,每次重復100只蛹。培養(yǎng)條件采用前期不裝瓶,不補濕,暗光培養(yǎng),子座形成后裝瓶,熒光燈全天均勻給光,地面全程補濕,全程通微風。試驗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種繭蛹接種后成品率為93%,比商品蛹增加了28個百分點。接種效果明顯好于商品蛹,產量高,單重差異不明顯。
接種菌種來自同一液培三角瓶,接種劑量分別設定0.05 ml、0.1 ml、0.2 ml、0.4 ml,接種部位是胸部。每處理重復3次。培養(yǎng)條件室溫控制在20℃,采用前期不裝瓶,不補濕,自然光,全程通微風。調查僵蛹時間、僵蛹數(shù)。試驗結果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蠶蛹僵化時間隨著接種劑量的增加,僵化時間變短,僵蛹率升高。
接種劑量為0.2 ml,接種部位是胸部。每處理重復3次。培養(yǎng)條件室溫控制在20℃,采用前期不補濕,自然光,全程通微風。菌液搖床培養(yǎng)36 h、48 h、72 h后。菌絲狀態(tài)分別為針尖狀、小米粒狀、大米粒狀。四層無菌紗布過慮,濾液注射接入蛹體。調查僵化時間、僵蛹數(shù)、長勢、產量。試驗結果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3種狀態(tài)菌絲接入蠶蛹后,蠶蛹僵化所需時間基本相同,為6~7 d。僵蛹率分別為95%、96%、95%,差異不大。成品率分別為91%、92%、92%,差異不明顯。
接種劑量為0.2 ml,接種部位是胸部。每處理重復3次。培養(yǎng)條件室溫控制在20℃,采用前期不補濕,自然光,全程通微風。裝瓶時間分別設定在接種后24 h、子座形成后以及室內塑料托盤栽培3種處理。裝瓶后,用透氣膜封口。調查生長狀態(tài)等指標。試驗結果見表4。
表1 不同蛹質對產量的影響
表2 不同接菌劑量對產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接菌24 h后裝瓶,蛹體表面易染雜菌,轉色慢,子實體色澤黃白,外被短黃白絨毛,草體粗,成品率為75%較低;子座形成后裝瓶,蛹體表面染菌比例小,子實體轉色快,色澤艷麗,粗壯較長,成品率為90%較高;接種后一直在室內塑料托盤內栽植,蛹體表面偶染雜菌,子實體轉色快,子實體細弱較小,成品率僅為6%極低。
通過對人工栽培柞蠶蛹蟲草高產優(yōu)化條件的研究。結果表明:蛹質的質量與出草率成正比;接種劑量與蛹體僵化時間成反比;菌絲狀態(tài)與蟲草長勢與產量關聯(lián)性不大;裝瓶過早蛹體易腐爛,成品率低。適時裝瓶草體粗壯、色澤鮮艷,成品率高。因此,在生產蛹蟲草時應選用脂肪飽滿,健康的滯育蛹并保證適時裝瓶。
表3 不同菌絲狀態(tài)對產量的影響
表4 裝瓶時間對產量的影響
[1] 蘇濤,李玉花,韓梅.北蟲草高產菌株在改良人工培養(yǎng)基生長的研究[J].中國食用菌,2008,27(2):23-24.
[2] 潘學仁,鄒莉,戶巖巖,等.蛹蟲草有性生殖及有性子實體人工培養(yǎng)研究[J].中國食用菌,2008,27(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