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科
戲劇舞臺上的角色,無一例外都是根據戲劇情節(jié)內容的需要而設置的,角色分工自有不同,卻無大小輕重之別,我們常講的“小角色”,看起來只是一種陪襯或擺設,但若取消了“小角色”,則一臺戲應有的場面、氣氛也就沒有了,甚至有些重要的情節(jié)內容也無人表現(xiàn),更何談戲曲藝術的感染力?紅花綠葉,相得益彰,所謂“小角色,大效果”,表述的正是這樣一種戲曲表演藝術的整體性觀念。
我從事淮海戲表演藝術工作以來,也參演了一些大戲,但是都是一些小角色,一開始心里面還有些不愉快,為什么只分這些小角色給我,我又不是不能唱主角的,認為這些小角色沒什么意思,三兩句臺詞、三兩句唱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還有對這些角色的深入了解,使我深深地認識到演員的生命力不在于飾演角色的大小,而在于對舞臺角色的創(chuàng)造與理解,只有準確地、生動地創(chuàng)造出一個形態(tài)各異、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才能賦予角色以生命力,才能為廣大觀眾所接受、所青睞,才能在舞臺上占有一席之地。
記得有一年,我們團排演一出大型現(xiàn)代淮海戲《粉禍》,我在其中飾演一個吸毒者,其實這個角色的戲并不多,也沒有幾句話,但是后來我發(fā)現(xiàn)很難,首先,這個吸毒者沒犯毒癮的時候,從外表來看和常人沒什么兩樣,該如何去表現(xiàn)?在毒癮發(fā)作的時候,在舞臺上他的肢體應該是什么樣子的?他的內心世界又應該是什么樣子的?吸完毒后,他是快樂?還是悲傷?還是沮喪?想到這些,我都不知道應該怎么演了,無從下手,也沒經歷過,也沒看過,如果就憑空想象的去表演,將無法打動觀眾,觸動到他們的內心深處,面臨的只有失敗的結局。于是我翻閱了許多關于吸毒者的圖片和視頻資料,去了解他們最真實的一面,又去到一些警察朋友那里去了解更細膩的細節(jié),用內心感受他們是一個什么樣的群體,又是如何生活的,最后我把我所了解的東西在賦予我的角色中去,合理的運用技巧,反復去推敲每一句話,每一句唱腔的情緒,用語氣的輕重去反映這個角色內心對親情和毒品之間該如何選擇的矛盾,既要讓觀眾感受到毒品的危害,又要讓觀眾感受到吸毒者的可悲和無助,從而引起人們的思考。因此我覺得,演小人物只要精益求精,就能夠出來大效果。
當落幕的鐘聲響起時,當我們站在臺上謝幕時,臺下的觀眾給予了我們肯定的掌聲,并且看到有一些觀眾在向我招手和鼓掌,當時我的心總算是放下來了,感覺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沒有白費。由此可見,在一出戲中,無論是主角還是配角,在統(tǒng)一的戲劇情景與動作中,都是不可缺的,舞臺上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藝術的創(chuàng)造不在與你所扮演的角色大小,而在于你所扮演角色的成色,一個好演員,只有無論角色的主次、大小都能認真負責的按劇情內容要求去創(chuàng)造性完成自己的演出任務,才能把個人融入到整體演出效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