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欒軼玫
移動性是未來媒介的增長點,移動性也是未來傳媒的變革方案,伴隨著智能手機、電紙書、ipad等新型移動終端設備的不斷涌現,互聯網的概念已經遠遠超出了網頁的范圍。
移動互聯時代,閱讀新聞已從先前的門戶轉到移動客戶端了。門戶時代,報紙為了獲得短期利益,將自己的內容“賤賣”給商業(yè)網站,而不是利用新媒體來推廣自己并建立品牌。經過10多年的發(fā)展,當報業(yè)整體回過神來,想“封殺”商業(yè)網站已如天方夜談般地不可能。更可怕的是,人們閱讀習慣從報業(yè)轉到門戶的過程中,報紙不但貢獻了內容,還消解了自己的品牌,受眾可以輕松地說出這條新聞來自搜狐或新浪,但不知到它的原始出處其實是中青報或者是中央電臺。
新媒體發(fā)展迅速,隨著微博、微信、新聞客戶端的大行其道,甚至原有的商業(yè)門戶都已不再是受眾閱讀新聞的第一入口,人們認得的只是自己智能手機上的一個個apps,它是“網易客戶端”還是“大家”客戶端。閱讀新聞不再問這則新聞來自哪個媒體機構,無疑,這對一手內容生產者“報紙機構”而言(特別是那些抱定紙媒不放松的報社們)是毀滅性打擊,人們消費了你的內容,不但沒有向你付費(或者只是獲得了將內容打包賣給商業(yè)網站的一小部分費用),更糟糕的是,甚至記不起你的名字。
新受傳時代,閱讀新聞隨時隨地發(fā)生。移動化與社交網絡賦予智能手機更鮮活的生命力,你可以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選取”你的新聞,他們可以來自內容一傳手--“媒體機構”、內容生產者--“意見領袖”或是內容集成者--“新聞摘選”。傳統(tǒng)的門戶新聞已經開始衰落,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在使用各種互聯網應用程序和客戶終端,而最流行的網絡產品和服務如Facebook、Twitter、Rss、微博、微信都不用通過Web。移動性是一個全新的景觀,但面對互聯網的新變化,準備好涉足這些新技術的報紙似乎并不多,報業(yè)在新媒體轉型中不能只停留在利用網絡展示報紙內容這個層面,而應更深刻地理解“移動中的受眾是如何閱讀新聞的”,從而據此制定出有效的策略,以便能搭上移動互聯這趟高速列車。
新受眾,不再僅僅是受者,同時也是傳者,他們有強烈的傳播愿望、傳播能力。新技術不斷拓展的傳播工具、傳播平臺,激發(fā)并實現著新受眾的“傳者”夢。受眾的這種“傳播景觀”一方面表現是“新聞內容”生產上,一方面表現在“輿論走向”的制造中。2012年“新聞生產的全民制造”這一趨勢更加明顯,“手機記者”改革了現有的專業(yè)化生產?!笆謾C記者”是一款基于時下主流智能手機平臺的新聞采集、發(fā)布和分享系統(tǒng)。其面向的主要用戶是報業(yè)記者,和善于發(fā)覺周邊新聞的普通市民。它有很簡單的操作頁面,用戶可以用手中的手機拍攝照片、視頻、文字,選擇視頻投稿、照片投稿、文字投稿等多種形式實現“拇指寫作、一鍵發(fā)布”的全新新聞生產。由于這種采寫方式以手機作為載體,大大降低了使用門檻,只要能夠操作手機,都可以用“手機記者”這一應用進行新聞采集、發(fā)布和分享。 這些手機記者不同于以往新聞機構的“媒體線人”,他們比“新聞線人”做得更多,有可能完成的就是成型的新聞報道。
新受眾們,除了生產新聞,還影響輿論。他們在看了大量有共通社會話題的新聞后,還希望能做些什么,比如“評論”、“留言”、“轉發(fā)”、“行動”等。受眾的“看了新聞還想參與其中”的需求催生了一款名叫“ShoutAbout”的應用,用戶只要在每一條新聞正文下面添加一個“ShoutAbout”的控件之后,就可以關聯到相關的活動或組織。比如:如果新聞內容是關于美國槍支管理的問題,那么這個控件就會關聯到一個向美國總統(tǒng)發(fā)起討論槍支管理問題的請愿書,讀者可以在請愿書里留言、留名。這種全新應用,可以讓用戶能更大程度地參與到新聞報道中,無數個同質評論匯集一處會形成一種加強輿論;無數個異質評論匯集一處又會形成對抗輿論;而在關鍵節(jié)點上的“評說”還有可能影響輿論走向完全不同的方向.....諸如此類,都會影響到輿論的整體走向,今后輿論引導也必須認識到這種“全民評論”的新特質。
未來“內容為王嗎”?新技術使得“用戶貢獻內容”(UGC)更為便捷與高效,人人都是記者,人人都可以擁有自己的報紙、電臺、電視臺,新媒體一下子聚集了大量原創(chuàng)內容,這使得總體而言內容不再像以往那樣稀缺。此外,隨著網民數量不斷增加,人們消費媒體的方式發(fā)生了新變化,新媒體對傳統(tǒng)媒體的依賴度與10多年前相比已大大降低,這一趨勢隨著新技術的不斷加入還將不斷降低,可以說紙媒已失去了先前在內容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與要價權。
“機構為王嗎”?媒體機構變得不再像先前那樣是人們了解新聞事件的唯一信源,機構也不再像過去那樣成為個人品牌的背書,相反的情況正在慢慢展開,一些優(yōu)秀的新聞專業(yè)人士通過新媒體建立起自己的個人品牌,擁有大量忠實粉絲,用戶不再依賴哪個專業(yè)媒體獲得新聞,而更依賴一個個專業(yè)人士,也就是說對專業(yè)機構的身份認同感被新時代的用戶消解掉了,人們開始認“人”而不是認機構,或者說通過“人”來建立起對機構的一點兒聯系。
“獨家報道為王嗎”? 隨著云計算的全面展開,理論上來講每個機構乃至個體獲得得信息的時差趨向于零,因此獨家報道將不再是媒介競爭的優(yōu)勢,取而代之的是對發(fā)生的事件獨到的分析、評論,獨家闡釋是未來媒介競爭的主要領域。當內容不再為王、機構不再為王、獨家報道不再為王時,什么才是重新激發(fā)媒介新一輪生命的重要力量?可以說未來將是“用戶為王”、“服務為王”、“人才為王”。
傳統(tǒng)媒體未來轉型首要的是“觀念轉身、理念先行”,觀念不是正方型,要敏銳地感知新技術脈搏,把握新技術未來走向,不斷更新媒介理念。以報紙為例,這種更新可以是紙媒的全面數字化轉型,比如說生產自己的終端,加入新媒體的競爭中。例如《南方都市報》生產的“南都PAI”就是以電子終端取代紙張,通過紙媒內容的介質革新,讓自己的有價內容獲得更廣泛的生長。同理的還有《北京青年報》為其數字化轉型研發(fā)的“北青Pad”以及旗幟鮮明的口號“從北青報到北青Pad”,這些都是紙媒最為徹底的轉型者。另一種更新則緩和的多,采取的是“一半是紙媒一半是數字媒體”的策略,但關注其中的“關聯”、“補益”效果,借助連動從而帶來雙贏。比如說報紙發(fā)行可以是“數字版+紙版”發(fā)行相結合的模式,一周七天,周日發(fā)行紙版,其它六天都發(fā)行數字版,紙質日報作為數字報的副產品,它像一個“導讀”,讓讀者通過它了解重要新聞條目,詳細內容則要上網閱讀。這一策略中紙媒與數字媒體互有分工,互相帶動,讓讀者一方面保持著與“紙媒”舊有的那點兒溫度,一方面又開始了其數字旅行。
無論哪種“更新”,也無論未來紙媒以何種形態(tài)生存,樹立用戶意識、服務意識無疑至關重要。你要了解你的用戶,他們對有深度、有遠見的評論永遠有興趣;他們對本地的東西會天然的關注;他們常常為精彩的圖片吸引,視覺化與情感聯系是傳播的重要元素。他們還十分看重你是否與他們互動,因此“深度調查、本地新聞、讀者評論、編讀交流” 等無論在何種轉型中都應該被重視。
傳統(tǒng)媒體在進行新媒體轉型時,要考慮如何實現傳統(tǒng)平臺、手機平臺、網絡平臺各類產品的資源共享、內容互補和團隊協作。其中再造生產流程至關重要,新聞生產流程不是“單向度”,而是“多維聯動”。比如甘尼特集團對其生產流程進行了如下改革:“發(fā)行團隊”同時做好報紙和在線產品的推銷;“廣告團隊”通過點擊率、組織活動、電子商務等形式為報紙和報紙網站贏得更多廣告投放;“采編團隊”24小時運轉,規(guī)劃并制作記者、讀者或用戶提供的新聞素材,并分別生產出適合報紙或報紙網站的產品。
傳統(tǒng)媒體報道流程也面臨轉變,轉變之一是首發(fā)權由過去的“傳統(tǒng)媒體第一”變?yōu)椤笆謾C、網絡第一、傳統(tǒng)媒體第二”。此外,在突發(fā)事件報道中,促成優(yōu)質UGC內容上浮也是傳統(tǒng)媒體內容生產的一個新旨趣。
以美國颶風Sandy的報道為例,《紐約時報》網站首頁嵌入一個能自動更新新聞的區(qū)域,使得當有和Sandy相關的新聞發(fā)生時,《紐約時報》的首頁能猶如Twitter一樣將新聞自動顯示出來。同時,它還允許人們直接將照片發(fā)到其網站上。這樣做使得其數字版的內容來源更為多元,有自己旗下記者采寫的新聞,有來自其他機構的最新報道,也有大量的來源于普通用戶提供的鮮活信息。
除了首發(fā)權發(fā)生轉變外,“報(臺)網聯動”也有了新看點,比如在報道“2012年美國大選”中,比利時著名體育報紙《最后一次報》的報網聯動很有趣也很高效。它在當天發(fā)行的報紙中,頭版用整版篇幅刊登了一張巨幅照片--頭部覆蓋了一個大大二維碼的美國總統(tǒng)站在臺前講話,并配以頭條通欄大標題:“總統(tǒng)是……”。這個版面本身就很具眼球吸引力,如果你想知道總統(tǒng)是誰?掃描二維碼則接入網站了解相關的圖片、視頻、文章,并展開深度閱讀。此處“二維碼”至少有三個作用,首先是激起了讀者“挖掘迷底”及購買報紙的興趣,其次通過二維碼將報紙的“紙版”與“數字版”很好地連接起來,能夠帶動PV;第三,截稿時間到了,先用二維碼在紙質報紙上“緩沖”一下,等報紙上市,選舉結果已經出爐,網站上便可以跟進報道,提高了新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面對新受眾,舊傳播顯然面臨著新調整。在調整中,觀念轉變是重中之中,制度安排是核心之核心,而人,是變革舊傳播的根本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