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永一
摘 要:《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對鑒定結論的相關規(guī)定,包括鑒定人不出庭作證的后果,以及引入相關的專家輔助人制度都是很大的進步,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鑒定結論質證程序,但是這仍然有一定的缺陷,如未規(guī)定鑒定結論的庭前開示制度、未規(guī)定規(guī)范的交叉詢問制度以及質證的內容不明確等,分析《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關于鑒定結論的質證存在的問題和缺陷,考察和分析國外的相關規(guī)定中借鑒有益的因素,能對完善我國鑒定結論的質證程序有所裨益。
關鍵詞:鑒定結論;質證程序;完善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7-0151-02
一、鑒定結論質證的必要性
1.鑒定結論經過法庭質證才能作為法官采信的前提和保障
《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在第1條就規(guī)定:“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活動中鑒定人運用科學技術或者專門的知識對訴訟所涉及的專門性問題進行鑒別和判斷并提供鑒定意見的活動?!雹贀?,專業(yè)性和科學技術性是司法鑒定的本質屬性和特征。審理案件的法官通常缺少必要的專門知識,也正是因為如此鑒定結論在司法實踐中受到特別的“禮遇”,即鑒定結論通常會對案件的事實認定產生關鍵性的作用。但是我們必須明確鑒定結論在本質上仍然屬于意見證據的一種,鑒定人作為現(xiàn)實中的人在判斷過程中一定會受到主客觀條件的影響,也有可能會出錯,因此其必須經過質證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
在整個訴訟制度和證明過程中,法官需要面臨很多有關鑒定的問題,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困難的就是有關鑒定結論的評價,對鑒定結論的審查判斷是鑒定結論適用的核心和關鍵。鑒定結論能否作為訴訟證據被采用而成為定案的根據,取決于法官的判斷,對某一缺乏科學根據或事實根據的鑒定結論,如果法官做了可信性的評斷,則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錯案。相反,輕易地否決了可信的鑒定結論,則可能會導致可以很快定罪處刑的案件因主要事實不清、證據不足而不得不擱淺,成為處斷難決的“疑案”、“懸案”,其結果或傷及無辜或輕縱犯罪,同樣有悖于證據制度的目的和宗旨,不利于刑事訴訟目的的最終實現(xiàn)。
2.質證程序可以監(jiān)督鑒定人的工作
增加質證程序,鑒定人在鑒定時就會時刻提醒自己,謹慎總理的作出鑒定意見,讓鑒定人在法庭上接受質詢,就將鑒定結論的科學性同鑒定人的專業(yè)資格和水準一起,這對于敬業(yè)負責的鑒定人來說,是一次展示自身水平的機會,而對于水平和職業(yè)操守欠佳的鑒定人來說,則是一場不可能及格的考試。而且,對于極少數居心不良,徇私舞弊的不良鑒定人來說,出庭作證能對他們構成一種具有足夠威懾力的預防機制[1]。
3.質證可以防止法官認證的隨意性
在法庭上對鑒定結論進行質證,讓鑒定人接受當事人和其他具有專業(yè)知識人士的質詢,在質詢的過程中,鑒定結論的證明力和鑒定過程、鑒定方法都公之于眾,那么審判人員的認證采信也必然會受到限制。這將有力地改變鑒定結論流于形式甚至鑒而不定的局面。另外,經法庭質正也可以明確鑒定結論出現(xiàn)失真的環(huán)節(jié)和具體原因,排除人情、金錢、權力等其他因素的介入,有利于鑒定人公正鑒定。增加質證環(huán)節(jié),對防止反復鑒定造成的訴訟拖延、提高訴訟效率有很大的幫助。
二、鑒定結論質證程序的缺陷及完善
1.建立庭前鑒定結論開示程序
開示鑒定結論是指在法庭審判前,訴訟雙方將用作證據的鑒定結論向對方披露的一種訴訟程序[2]。庭前證據開示制度是指當事人在庭前就自己掌握的證據,在審判人員的主持下公開,確定庭審的質證要點的一種制度。鑒定結論是一種特殊的證據形式,因而對其開示的時間、方式、開示后的修正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和規(guī)定。國外一般在預審階段對鑒定結論進行開示,開示的主體是案件的當事人,法官負責告知當事人鑒定證據開示的相關程序,如美國、英國、我國香港地區(qū)?!缎滦淌略V訟法》第146條規(guī)定:“偵查機關應當將用作證據的鑒定意見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提出申請,可以補充鑒定或者重新鑒定。這一條款可以被理解為我國刑事訴訟中關于證據開示的規(guī)定,但該條款與國外的相關條款的規(guī)定仍存在不少的差異。依照第146條的規(guī)定,我國的證據開示,根據啟動主題的不同,分別是在偵查或者起訴階段,而相應的展示主體也是負責偵查或者起訴的辦案人員,自然展示的對象就是被害人和犯罪嫌疑人。在與國外一些制度相對比的過程中再結合鑒定結論本身的特性,筆者認為我國目前的鑒定結論開始程序可以在以下幾方面予以改進。
第一,鑒定結論開示強制性沒有相應保障措施的明確規(guī)定。由于鑒定所要解決的問題一般都是案件中所涉及的專門性的問題,鑒定結論地做出也需要相關領域的專家來承擔,但專家對鑒定結論進行審查評價有時需要重新試驗、檢驗等,所以與其他證據的審查評價相比,對鑒定結論的審查評價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因此應當將鑒定結論的開示作為一項強制性的程序要求這也是各個國家在刑事訴訟程序上的通常做法。不僅如此,修改后的刑事訴訟法也沒有規(guī)定法院不開示鑒定結論會承擔怎么樣的法律責任,所以,筆者建議最高院的司法解釋應明確增加規(guī)定:未經開示的鑒定結論不得作為證據使用。
第二,對犯罪嫌疑人知悉鑒定結論的權利未給予實際的保護[3]。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偵查機關在偵查階段有義務將鑒定結論告知嫌疑人,使嫌疑人了解鑒定結論,若犯罪嫌疑人認為有可能有不足或錯誤,則可以及時提出補充或重新鑒定的申請。但實際情況卻是嫌疑人一般都不具有相應的專門性知識,對鑒定結論也不能做出有效地審查,其辯護權利自然也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證。
第三,對鑒定結論的開示程序規(guī)定的過于簡略,不利于實際操作和審查?!缎淌略V訟法》只是框架式地規(guī)定了有關機關有義務將鑒定結論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但并沒有對告知的內容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這就容易造成漏洞。事實上,由于鑒定結論的專業(yè)性和科學性,要想對一份鑒定結論進行有效地審查,必須參閱鑒定過程中所使用的標本、數據,甚至是有關檢材和樣本的提取、保管情況以及鑒定結論做出所采用的實驗方法、相關背景資料等,缺一不可。
2.明確鑒定結論質證的內容
只是規(guī)定了有條件的交叉詢問,而且審判人員可以依主觀判斷取消這項權力。不僅如此,第189條也沒有規(guī)定雙方當事人需要在法庭上詢問哪些內容。要想明確一份鑒定結論的科學性和準確性,質證是核心步驟,如果法律不明確質證的內容,讓質證程序流于形式,仍然無法保障鑒定結論作為證據的可靠性。在法庭上控辯雙方對鑒定人的質詢,筆者認為應當圍繞以下內容進行。
第一,對鑒定人的資格進行質證。一方面質證鑒定人是否具有法定資格,如是否在司法機關的鑒定名單之內或者是否通過有關鑒定資格的考試等,對這方面的審查是比較容易,只需要鑒定人出示有關的證件就可以了;另外,我國同樣對鑒定人實施回避制度,所以也要審查鑒定人與當事人的利害關系,這方面可以借鑒證人的有關回避制度。
第二,對鑒定結論的來源進行質證。上文已經提到,在一定程度上,鑒定資料比鑒定結論更重要。鑒定資料是鑒定結論的基礎和出發(fā)點,包括檢材、樣本的來源、可靠性和真實性,以及提取、固定和保全的方法等,這對鑒定結論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另外為了確保證據的真實性,在必要的時候,應該規(guī)定讓奠定資料收集或提供者出庭接受詢問質證的制度。
第三,對鑒定結論所依據的科學原理、鑒定方法、步驟和過程進行的質證。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鑒定的科學原理和方法都在不斷地更新,鑒定人進行鑒定所依據的科學原理、所使用的技術、方法是否科學合理對鑒定結論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都有很大的影響。
第四,對鑒定人科學實驗、檢驗過程中得出的數據,以及得出結論的理由和根據進行質證。鑒定實質上是鑒定人運用自己的知識對鑒定事項做出的判斷,在本質上其屬于意見證據,因此需要對其結論以及得出結論的理由進行質證,通過同行監(jiān)督提高其鑒定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3.規(guī)范鑒定結論質證的交叉詢問制度
《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第189條第1款規(guī)定:“……公訴人、當事人和辯護人、訴訟代理人經審判長許可,可以對證人、鑒定人發(fā)問。審判長認為發(fā)問的內容與案件無關的時候,應當制止?!睆脑摋l可以看出法院擁有對鑒定人交叉詢問的控制權,對鑒定人的詢問要經過法官的允許,但是法官何時允許、允許問什么樣的問題、何時中斷或中止詢問等等,法律均沒有給出相應的規(guī)定,由于法官的控制權過大,又無相應的規(guī)則限制,使得當事人對鑒定人詢問的機會和范圍都是隨意的。一方面,這種規(guī)定有其積極的意義,因為當事人受利益的驅動,在提問中可能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在這些發(fā)問中,有些問題與訴訟中爭議的事實沒有關聯(lián)性,有些甚至是反復發(fā)問的,在我國目前未建立系統(tǒng)的交叉詢問規(guī)則的情況下,如果對當事人的發(fā)問不加以控制,則會導致訴訟中爭點的模糊不清,進而導致訴訟的拖延。法庭對這些問題加以必要的控制,則有利于法庭控制庭審的秩序和節(jié)奏,有利于訴訟效率的提高,但是,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由于法官對當事人向鑒定人發(fā)問的限制,難免會限制對鑒定人質證的范圍,從而使得不可能對鑒定人進行充分的交叉詢問,有礙真實的發(fā)現(xiàn)。
我國對鑒定人的交叉詢問缺乏應有的對抗性,應當將對鑒定人的交叉詢問作為訴訟當事人當然的一項權利,即通常情況下,只要但是人一方提出質證鑒定結論,法庭應當允許。但鑒于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性質和特點,交叉詢問的對抗也應注意其限度,不能在交叉詢問中出現(xiàn)過度當事人的情況,不能將勝訴作為唯一目的。因此在交叉詢問中法官要注意適時的引導,同時在必要時為發(fā)現(xiàn)鑒定證據客觀性直接詢問,但法官在在詢問質證中的作用應是輔助性的、補充性的。
《刑事訴訟法》2012年修正案完善了我國鑒定結論的質證程序,例如規(guī)定了鑒定人不出庭作證的法律后果、專家輔助人制度的引入等,這對于我國鑒定結論質證程序的建構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缺乏相應的配套制度會使得這些制度很難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因此,應當盡快完善相關的配套制度,建立起符合我國訴訟模式的鑒定結論質證程序。
參考文獻:
[1]陳瑞華.論司法鑒定人的出庭作證[J].中國司法鑒定,2005,(4).
[2]王屏.論我國司法鑒定程序的現(xiàn)狀及重構[D].上海:華東政法學院,2007.
[3]蓋曙光.偵查訊問制度重構研究[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