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古代小說史學視界批評萌生發(fā)展與自我終結(jié)

        2013-08-15 00:44:28尚繼武
        文藝評論 2013年2期
        關鍵詞:史傳史家視界

        尚繼武

        我國古代以史學觀念、史傳敘事為觀念基礎和參照體系,以史學原則和規(guī)范為借鑒尺度,針對小說領域內(nèi)與史學、史傳具有相關性的現(xiàn)象包括題材內(nèi)容、體裁形式、創(chuàng)作方法、藝術(shù)構(gòu)思等分析與評價小說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批評方法——史學視界批評。史學視界批評的生存歷程與古代小說批評發(fā)展過程相始終,其發(fā)展演變折射了我國古代小說批評的發(fā)展脈絡及演變規(guī)律,因而,有必要探明該批評方式走過了怎樣的演變過程。目前學界僅關注了史學視界批評形成于何時這一問題,并出現(xiàn)了一些不同的聲音。如楊義認為金圣嘆開創(chuàng)了這一批評方式②。韓進廉認為“劉知幾小說論的缺陷還表現(xiàn)在批評標準上。他是帶著史學家的偏見批評小說的,是典型的擬史批評”③韓進廉的話傳達出了別樣的信息:史學視界批評至遲形成于唐初。劉書成說:“‘史’被當作小說的不祧之祖,……尤其是《史記》中包蘊的小說因素則成為‘擬史批評’的確鑿證據(jù)?!雹軗?jù)此推論,則史學視界批評創(chuàng)生至遲在武帝時期。但史學視界批評形成以后的發(fā)展與演變歷程,則還沒有被相對完整而有序的勾勒出來。在筆者看來,史學視界批評醞釀于先秦時期,至晚清終結(jié),其發(fā)展歷程大致劃分為這樣幾個階段:漢代班固以前為觀念的醞釀期;班固至宋元之際為萌生期,這一時期無論針對“史家小說”還是針對“文家小說”⑤的史學視界批評均已形成;宋元后至明代中后葉為發(fā)展期;晚明至清代前期之際達到了繁榮;清代后期史學視界批評走向衰變,至晚清漸漸與社會—歷史批評匯流。

        一、史學視界批評的觀念溯源

        史學視界批評的觀念源頭可以上溯至先秦時期的一些歷史觀念和諸子思想。其時,隨著關注人事、關心現(xiàn)實的意識抬頭,講求書寫原則、重視書寫方法與強調(diào)史書價值的觀念逐漸強盛?!蹲髠鳌吩u《春秋》書法為“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⑥。所謂“顯”、“志”、“盡而不污”,意味著秉筆直書;所謂“微”、“晦”、“婉而成章”,則意味著修飾隱諱。這一書寫方式蘊含了對后世史書撰寫影響甚巨的兩個基本向度:一是要合乎禮義、不違道義,二是要堅持事紀其實、崇尚實錄。孟子質(zhì)疑史書書寫的真實性,也圍繞這兩個向度。他說:“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在孟子看來,武王率領仁義之師伐紂,不以殺伐為尚,《武成》的記載不僅歪曲了歷史真相,而且違背了倫理道義,因而他感慨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⑦。

        這一時期諸子思想活躍而論辯自由,就其益處說,是百家爭鳴的文化繁榮;就其敝處說,是各崇其是的混亂紛爭。《呂氏春秋》這樣描述諸子之間的論駁辯詰:“故反以相非,反以相是。其所非,方其所是也;其所是,方其所非也?!雹酁榱舜_立己說,辯駁他見,排斥異己,各家紛紛視自己的主張為大道正論,視他人的見解為小道邪說。子夏說:“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⑨其中的“小道”固然有“小技藝、小方法”的意思,也排除不了與儒家大道相對的“無關宏旨的小家見解”的意思。所以邢昺解釋說:“此章勉人學為大道正典也。小道謂異端之說、百家語也?!雹狻肚f子·外物》將淺薄瑣屑之言稱為“小說”,認為“飾小說以干縣令,其于大達亦遠矣”;荀子在《正名》里將離散名實而導致認識混亂的各家學說稱為“小家珍說”,均有黨同伐異的意味。

        雖然周代史學觀念與諸子黨同伐異的觀點并無直接聯(lián)系,子夏、荀莊等人談論的文本與后世所稱“小說”的文體形態(tài)也相去甚遠,但至漢代,班固、桓譚等人用“小說”指稱有一定的敘事性、議論性的文體,不僅溝通了兩種名同實異的文體,而且致使人們將史家對小說(班固等人所謂的“小說”)的輕視與諸子對“小說”(先秦諸子所謂的“小說”)的歧視混同起來,自覺不自覺地移植史學觀念用于批評小說。于是,先秦的一些史家觀念和諸子思想就成為史學視界批評的觀念源頭:歷史書寫開啟的敘事要合乎禮義規(guī)范、不違道義的向度,使人們從弘揚大道、有益人倫、裨益教化的角度去批評小說;歷史書寫開啟的敘事要事紀其實、崇尚實錄的向度,使人們從推崇實錄紀實、反對虛構(gòu)虛妄的角度去審視小說。

        二、史學視界批評的萌生

        東漢時期,班固《漢書·藝文志》以史書價值和敘事方式為標準來衡量當時所謂的“小說”,為小說家下了按語。從“其語淺薄,似依托也”、“其言淺薄”、“迂誕依托”等斷語可以看出,班固對小說記述內(nèi)容、話語風格的要求,是以對史書的推崇實錄、敘事典重為前提的。楊義認為,《藝文志》對小說的認識是兩漢之際一批有成就的文獻學者討論辨析的成果,是鄭重的語義學選擇的結(jié)果。那么,班固以史學眼光對小說的論斷,就可以視為對先秦至漢代有關小說的功能價值、文體屬性看法的總結(jié),反映了當時小說批評觀念的主流。所以,依據(jù)現(xiàn)存文獻,既然班固最早將歷史與小說關聯(lián)起來審視小說這一文體,我們當然可以認為史學視界批評在他的手中萌生。

        班固開創(chuàng)的針對“史家小說”的史學視界批評,在東漢以后進入承續(xù)期,呈現(xiàn)如下一些特點:史學視界批評大多不是針對具體作品展開的個別性批評,而是將小說視為文體類型的整體性批評。如《隋書·經(jīng)籍志》將小說的文體淵源追溯到史傳,認為劉向《列仙》、魏文帝《列異》等書都是“率爾而作,不在正史”,“又雜以虛誕怪妄之說”,“推其本原,蓋亦史官之末事也”[11]劉知幾將文言小說分為十類,其中“逸事、瑣言、雜記”等類主要指小說,但劉知幾卻將它們視為史氏別流。批評立場明顯攀附史書、史學,而不是向文學傾斜,如漢郭憲、晉葛洪、唐高彥休等人均宣稱小說創(chuàng)作取材于正史未收錄的史料,具有拾遺補缺的史學功用。有些作家主張小說在思想價值、敘事內(nèi)容等方面也要發(fā)揮補史功能,如唐代劉肅、李肇等作家。批評原則標準中的史學觀念成分大于小說觀念成分,尚實抑虛的史家觀念占優(yōu)勢地位,如梁蕭綺刪改“搜撰異同、殊怪并舉”的《拾遺記》,力求做到“言匪浮詭,事弗空誣,推詳往跡,則影徹經(jīng)史,考驗真怪,則葉附圖籍”[12],完全是一派著史的標準與作派。宋代官修史書《新唐書》和著名的兩部書目《郡齋讀書志》(及《附志》、《后志》)、《直齋書錄題解》也將是否符合史家實錄、紀實原則作為評價小說的重要標準與尺度。

        然而,一些批評現(xiàn)象也表明,至遲在南宋時期,針對文家小說的史學視界批評悄然興起。宋代趙彥衛(wèi)《云麓漫鈔》卷八評價《幽怪錄》、《傳奇》等作品“文備眾體,可以見史才、詩筆、議論”,已經(jīng)不再以史家的實錄原則規(guī)范小說。羅燁在《醉翁談錄》中則充滿激情地贊揚小說家將虛構(gòu)故事與尊重史實融匯一爐的才華與智慧:“幼習《太平廣記》,長工歷代史書?!粦{三寸舌,褒貶是非;略啯萬余言,講論古今。說收拾尋常有百萬套,談話頭動輒是數(shù)千回?!边€有一個小說領域之外的例證是南宋學者鄭樵的話:“又如稗官之流,其理只在唇舌間,而其事亦有記載。虞舜之父、杞梁之妻,于經(jīng)傳所言者,數(shù)十言耳,彼則演成萬千言。東方朔三山之求、諸葛亮九曲之勢,于史籍無其事,彼則肆為出之?!櫛艘嘭M欲為此誣罔之事?正為彼之意向如此,不得不如此。不說無以暢其胸中也。”[13]漢魏以來學者特別是治經(jīng)史的學者大多以崇尚紀實反對虛妄的態(tài)度對待小說的,而鄭樵則客觀地分析了稗官(小說)敘事的虛實特性:有的小說是在經(jīng)傳記載的基礎上加以渲染鋪敘、増飾繁化創(chuàng)作而成;有的小說則純屬作者虛構(gòu)。對小說虛構(gòu)敷演的手段,鄭樵不僅沒有像一般史學家那樣加以歧視貶斥,反而做出了合乎藝術(shù)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因果闡釋: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動力源自于作者表情達意的需要,作品的最終形態(tài)往往取決于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一些原本被認為屬于紀實文體的小說如《世說新語》等,宋人也逐漸將它們視為虛構(gòu)的、與史書性質(zhì)相對的作品。劉辰翁評“庾太尉南奔見陶公”一則說:“小說取笑,陶未易愚?!痹u“袁紹年少時”一則說:“自非露臥,劍至即上,又不如遷以避之,小說多巧?!彼翡J地把握了小說家為了寫出人物識度神韻、備極世情進行虛構(gòu)的藝術(shù)規(guī)律,所謂“取笑”、“為戲”則直指小說虛構(gòu)以娛情的特質(zhì)??梢姡瑒⑹弦呀?jīng)將《世說新語》列于虛構(gòu)的小說作品之列,最起碼他認為其中有小說虛構(gòu)的筆法。對《世說新語》“魏武將見匈奴使”一則,劉辰翁則評點為“謂追殺此使,乃小說常情”,所謂“小說常情”,即是虛構(gòu)想象。劉辰翁還將其具體技法與史書技法相對照,認為其敘事傳神勝過了史傳。他評點《世說》中對桓溫的描寫說:“此等較有俯仰,大勝史筆?!泵鞔_將小說技法與史傳技法分別開來。學界對劉辰翁批點《世說》的價值與意義評價不一。陳洪、林崗、孫琴安等學者認為劉辰翁為小說評點第一人,是小說評點開山之祖師,劉強認為劉辰翁的校刊評點是在其同鄉(xiāng)劉應登的基礎上進行的,否認劉辰翁定為批點《世說》的第一人。潘建國則以庋藏于日本及臺灣之《世說新語》元刻本為文獻基礎,通過細致的文本比勘,得出“‘劉辰翁’評點,實系元代坊肆偽托”的結(jié)論。無論如何,斷定針對“文家小說”的史學視界批評在宋元之際形成應不為過,理由有三:這是針對具體小說作品的敘事技法的批評,不再是針對“小說”文體的泛泛批評;這是將《世說》視為文學屬性的小說的批評,而不是視為紀實、實錄的史家觀念的小說的批評;這是著眼于小說藝術(shù)的批評而不是著眼于史學規(guī)范的批評。

        三、史學視界批評的發(fā)展與繁榮

        宋元以后,史學視界批評這一方法的運用逐漸增多,尤其在歷史演義、英雄傳奇批評領域內(nèi)大放光彩。作為在批評實踐中不斷完善起來的方法,史學視界批評的內(nèi)容側(cè)重與思維方式在其發(fā)展歷程中均有所變化,其形態(tài)不斷豐富,內(nèi)涵也不斷擴展,至晚明與清代前期臻至繁榮,眾多批評家都運用史學視界批評,取得了新的批評成果。綜觀這一時期,史學視界批評形成了如下的個性特征:

        (一)重視發(fā)掘小說的思想價值和教化功能

        史學視界批評將小說放在史學與文學二維背景上加以考量,形成了兩種有差異的批評趨向:一種用史學規(guī)范衡量小說的文體價值和創(chuàng)作方法,如蔣大器、張尚德、熊大木等人主張小說要具備與史傳類似的承載世風大義的教育意義,發(fā)揮與史書相同的傳載歷史知識的功能。張尚德甚至將“萬古綱常期復振”的重任交付給小說。一種認為小說在內(nèi)容、功能與價值方面與史傳形成互補,可以“補史之闕”。如袁于令認為只有正史而沒有逸史(小說),歷史英雄的功名事業(yè)固然能夠流傳,但是正史摹寫不出的“奇情俠氣,逸韻英風”,“卒多湮沒無聞”,因此他主張小說“本意原以補史之遺,原不必與史背馳也?!盵14]為了說明小說的這一“補闕”功能,清代褚人穫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稱小說為相對于史鑒這一“大帳簿”的“小賬簿”:“昔人以《通鑒》為古今大帳簿,斯固然矣。第既有總記之大帳簿,又當有雜記之小帳簿,此歷朝傳志演義諸書所以不廢于世也?!盵15]

        (二)拓展了劉辰翁對小說藝術(shù)批評的路數(shù)

        劉辰翁評點《世說新語》運用的史學視界批評,僅僅針對作品中的虛構(gòu)成分和與史傳相異的筆法。宋元以降,史學視界批評的路數(shù)大大增加。有的著重批評小說的敘事藝術(shù)與技巧,如汪道昆將《水滸傳》與《史記》相提并論,盛贊前者“如良史善繪,濃淡遠近,點染盡工,又如百尺之錦,玄黃經(jīng)緯,一絲不紕”,為“行中第一”,敘事藝術(shù)與《史記》相似。李開先則認為《水滸傳》敘事“委曲詳盡,血脈貫通”,深得史家的“序事之法,史學之妙”,是《史記》之后最偉大的作品。清代張竹坡評《金瓶梅》敘事穿插之法時不無夸張地說:“《金瓶》文字,其穿插處,篇篇如實。后生家學之,便自會作太史公也?!盵16]有的則著重批評小說結(jié)構(gòu)形式,如《水滸傳》第十七回在介紹宋江出場時,金圣嘆批道:“一百八人中,獨于宋江用此大書者,蓋一百七人皆依列傳例,于宋江特依世家例,亦所以成一書之綱紀也?!睂⑿≌f的敘事體例與史書的列傳世家體相類比,揭示出小說的結(jié)構(gòu)特點。還有人從藝術(shù)表現(xiàn)、審美意趣上批評小說,如戚蓼生將《紅樓夢》“一聲兩歌”、“一手二牘”的手法譽為史家筆法,贊揚道:“第觀其蘊于心而書于手也,注彼而寫此,目送而手揮,似譎而正,似則而淫,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盵17]

        (三)虛實之辨成為史學視界批評關注的核心

        “實錄、紀實”原用于對《史記》的評價,所謂“善序事理,辨而不華,質(zhì)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18]。被移入小說領域后,則變?yōu)閷π≌f創(chuàng)作有來源依據(jù)、不能肆意虛構(gòu)的規(guī)范。明代小說批評對虛實問題看得很是鄭重,爭論尤為激烈。瞿祐為作品中虛幻不實的內(nèi)容作辯護,征引了《尚書》、《春秋》等史書作為證據(jù),郎瑛《七修類稿》有關小說為虛妄之作的結(jié)論,也是史家紀實觀念在作怪。清代前期,小說紀實觀念的勢頭尤為強勁,毛宗崗、紀曉嵐、蔡元放等理論家批評小說,都以史家觀念為根基和武器,強調(diào)小說與歷史、史實的一致性,反對虛構(gòu)。與此相反,一些批評家則從小說與歷史的對照中看到了虛構(gòu)的魅力和價值。謝肇淛說:“凡為小說及雜劇戲文,須是虛實相半,方為游戲三昧之筆。亦要情景造極而止,不必問其有無也?!彼J為如果要求小說、戲曲事事與正史相合,作者就不敢下筆,讀者就不如直接史傳,不需要欣賞小說、戲曲了。所以,他認為虛構(gòu)中有合乎情理的一面:“小說野俚諸書,稗官所不載者,隨雖極幻妄無當,然亦有至理存焉?!盵19]

        (四)尊文體意識逐漸覺醒,史學觀念在小說批評領域中的終極標準地位受到?jīng)_擊

        明代中后期,一批文藝觀念比較激進的小說理論家如袁宏道、謝肇淛、馮夢龍、金圣嘆等人,均強調(diào)小說不同于史書的藝術(shù)特點和本體價值,將小說抬到與史書同高的地位,甚至認為小說及作家在某種意義上超越了史書和史家,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尊文體意識。在李贄看來,《水滸傳》與《說難》、《孤憤》一樣,都是發(fā)憤之作,《水滸》的思想價值可與《史記》媲美,對史家歧視小說的傳統(tǒng)觀念形成了強有力的沖擊。最善于運用史學視界批評推尊小說文體的是明清之際的金圣嘆。金圣嘆承認小說有效仿史傳、步武史家之處,但他認為前者超越了后者。他在《讀第五才子書法》中說:“《水滸傳》方法,都從《史記》出來,卻有許多勝似《史記》處。若《史記》妙處,《水滸》己是件件有?!苯鹗@還中從創(chuàng)作機制上分析了《史記》不如《水滸》的原因,他說:“某常道《水滸》勝似《史記》……《史記》是以文運事,《水滸》是因文生事。以文運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卻要算計出一篇文字來,雖是史公高才,也畢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順著筆性去,削高補低都繇我?!睂鹗@這一批評的用意,夏志清評價說:“十七世紀的批評家金圣嘆為了使《水滸傳》能廁身于中國文學杰作之林,竟把《水滸》和《史記》并列”[20]。可以說,金圣嘆等人的小說批評觸及到了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些深層規(guī)律,對傳統(tǒng)史學觀念的雄厚勢力構(gòu)成了嚴峻的考驗與消解。

        于是,明代至清代前期,史學視界批評形成了很有意味的兩端對立而又交錯的格局:一端是以史家規(guī)范為圭臬,如明代蔣大器、張尚德、吳翼登等人及清代毛宗崗、蔡元放、周春等人的小說批評;一端是高揚小說超越史傳的主張,如上文所述的金圣嘆、張竹坡等人的小說批評。夾雜在中間的,是不同程度的偏向某一方的批評現(xiàn)象。

        四、史學視界批評的嬗變與終結(jié)

        清代后期的史學視界批評在批評方式、思維視角和觀點主張等方面基本沿承上一階段的發(fā)展馀緒,評點家或者從提高小說地位和分析微言大義角度入手運用史學視界批評,或者關注構(gòu)思、結(jié)構(gòu)、技法、修辭等問題,見解平淡,鮮有創(chuàng)新。如二知道人、馮鎮(zhèn)巒等人從結(jié)構(gòu)整體著眼,將小說與史傳相比較。二知道人說:“太史公紀三十世家,曹雪芹只紀一世家?!┣奂o一世家,能包括百千世家……”[21]馮鎮(zhèn)巒評《聊齋志異》說:“此書即史家列傳體也。以班馬之筆,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說?!逼鋵崳廊?、馮鎮(zhèn)巒的觀點并非獨創(chuàng),都受到了金圣嘆“《水滸傳》一個人出來,分明并是一篇列傳”[22]的啟發(fā)。相比之下,倒是文康頗能道出小說與史傳在藝術(shù)上的細致差異。文康說:“野史稗官雖不可與正史同日而語,其中伏應虛實的結(jié)構(gòu)也不可少;不然,都照宋子京修史一般,大書一句了事,雖正史也成了笑柄了。非這番找足前文,不成文章片段,并不是我消磨工夫,浪費筆墨,也因這第十二回,是個小團圓,正是《兒女英雄傳》的第一番結(jié)束?!盵23]這番話蘊含了幾層意思:一是小說與史傳一樣,也要講究伏筆呼應、虛實相調(diào)的結(jié)構(gòu)技巧,不能一味直來直去;二是小說敘事有其繁復細致的一面,不能像著史那樣一味追求簡潔明了;三是史書敘事力避反復,而小說反復敘事可以在結(jié)構(gòu)上發(fā)揮獨特的作用。作為小說的創(chuàng)作者,文康這一番話來自于切身體會,不僅為前人所未道,而且說得最為切實在理,是史學視界批評運用較為得體的范例。有的批評家側(cè)重分析小說與史傳在行文風格、具體技巧上的共性,也有為了新人耳目不避勉強的結(jié)論,如馮鎮(zhèn)巒說:“讀《聊齋》,不作文章看,但作故事看,便是呆漢。唯讀過左、國、史、漢,深明體裁作法者,方知其妙?!盵24]他認為《聊齋》蘊含著與史傳一樣的章法技巧和結(jié)構(gòu)藝術(shù),但二者在哪些方面是共通的,馮鎮(zhèn)巒沒有進行具體分析,結(jié)論難以令人信服。不過,運用史學視界批評點評《聊齋》單篇作品,其結(jié)論還是公允適當?shù)?。如他評《念秧》寫法是“模仿史記,先論后敘”,評《胡四娘》說“如讀《史記》蘇季子還鄉(xiāng)一段文字,然尚未如此描畫盡致”,都很貼近作品實情。

        在章炳麟、惜紅生、吳趼人、徐佩珂等人手中,史學視界批評出現(xiàn)了史學觀念至上的回流。章炳麟提倡歷史演義以傳播歷史知識為上,希望小說能在舊史中摻入街談巷議,“推己意以明古人之心”,“使田家孺子知有秦漢至今帝王師相之業(yè)……”[25]吳躋人將小說與歷史的關系反轉(zhuǎn)過來:不是歷史決定小說,而是歷史借助小說才得以流傳。在他看來,小說興味濃厚,比正史更易于引人入勝,能“使今日讀小說者,明日讀正史,如見故人,昨日讀正史而不得入者,今日讀小說而如身親其境?!盵26]看似新奇,實則是小說“有益教化、裨史之闕”的改版。徐佩珂從社會政治環(huán)境入手談論小說文本價值,認為在圣朝(清代)天子的治理下,“水旱則倡施賑濟,豐稔則建置義倉”,又能宣明教化,他反對像《后水滸》之類的“蠱惑人心、誨盜誨反”的作品,贊揚像《蕩寇志》:“以尊王滅寇為主,而使天下后世,曉然于盜賊之終無不歡,忠義之不容假借混蒙。”[27]他的主張與明代以來要求小說承擔道統(tǒng)大義、宣揚忠君為民的觀念一樣,是史家價值觀所致。徐佩珂對《后水滸》的評價是否科學,對咸豐時期社會描繪是否屬實,這不是我們探討的話題,值得注意的是,徐佩珂聯(lián)系社會現(xiàn)實批評小說,無意中顯示出史學視界批評的轉(zhuǎn)向,那就是向社會—歷史批評的靠攏。

        這一轉(zhuǎn)向在道光間即露端倪。其時有人為《施公案》作序,即以人們對現(xiàn)實中施不全的評價替代對小說中主人公“施公”的評價,其方法與嘉慶年間佚名評《梁公九諫》中狄仁杰的做法類似,但從社會現(xiàn)實看小說的傾向更加鮮明。晚清時期,隨著小說革命思潮涌起,史學視界批評強調(diào)小說要發(fā)揮現(xiàn)實作用的主旨也逐漸顯露。如李伯元的小說理論顯現(xiàn)出以富有批判性的筆法指摘時弊、揭露黑暗的現(xiàn)實主義精神。他的《文明小史·楔子》中有這么一首詩:“謗書自昔輕司馬,直筆于今笑董狐,腐朽神奇隨變化,聊將此語視前途?!弊哉J為其批判現(xiàn)實的力度、奮筆直書的精神超越了司馬遷和董狐,并以此作為創(chuàng)作的宗旨,以發(fā)揮小說補救現(xiàn)實、有益國民的作用。而嚴復、夏曾佑等人的小說批評更以史學視界批評為起,以社會—歷史批評作結(jié)。他們認為小說在轉(zhuǎn)化社會風氣中起重要的作用,特別對人心風俗的轉(zhuǎn)化起著主導作用。他們指出:“夫說部之興,其入人之深,行世之遠,幾幾出于經(jīng)史上,而天下之人心風俗,遂不免為說部之所持?!苯又忠灾型獾纳鐣问吕鞅容^,進一步闡明這一問題,他們特別指出:“歐、美、東瀛,其開化之時,往往得小說之助?!眹缽蜕踔琳J為小說為社會和歷史的根本與源泉,他說:“有人身所作之史,有人心所構(gòu)之史,而今日人心之營構(gòu),即為他日人身之所作。則小說者,又為正史之根矣?!盵28]徹底將傳統(tǒng)的社會、歷史對小說的權(quán)威關系顛覆過來。這些批評從性質(zhì)上來看,已經(jīng)融入社會—歷史批評之中。

        縱觀史學視界批評的整個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史學視界批評在確立小說文體地位、引領小說創(chuàng)作、發(fā)掘小說藝術(shù)魅力等方面功不可沒,在醞釀期、發(fā)展期與高峰期三個階段,它的脈搏起伏與古代小說批評是一致的。然而,在晚清時期,當古代小說批評在社會思潮變革、西方文學理論涌入、文學觀念新變等多重因素的推動影響下出現(xiàn)了第二次發(fā)展高峰的時候,史學視界批評卻走向了衰微與終結(jié)。究其根底,有來自外部的原因,也有來自文學內(nèi)部的原因。在文學外部,晚清整個社會動蕩紛亂,先覺人士希望能喚醒民智以期救亡圖存,對小說等多種文學體裁寄予了厚望,“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等文學運動及思潮紛紛涌起。而在傳統(tǒng)的史學文化背景下滋生的、樂于從小說與史傳的靜態(tài)關系審視小說藝術(shù)屬性的史學視界批評,自然難以適應社會現(xiàn)實變革、文化思想更迭對文學批評發(fā)出的新召喚。在文學內(nèi)部,明代中葉以前復古思潮盛行,前后七子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史記》、《左傳》等史書成為文人學習效仿的典范。而明代中葉以后隨著王學左派心學的發(fā)展而興起的思想解放、張揚個性的種種思想觀點,均是以反對復古思潮為宗旨的,如李贄的“童心說”,袁宏道的“性靈說”。既然主張復古的推崇經(jīng)史,反對復古的自然也會借助批評經(jīng)史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崇尚經(jīng)史的看重占據(jù)傳統(tǒng)優(yōu)勢的詩文而歧視小說,反對復古的也就反其道而行之,對小說這一為封建正統(tǒng)文學思想輕視的文體給予前所未有的重視。從另一方面看,明代小說不僅作品數(shù)量多,藝術(shù)水平也頗高,內(nèi)容上與歷史有或遠或近的關系。這兩方面因素交織,促成了史學視界批評盛極一時。而清代學術(shù)以乾嘉學風為尚,士人多不敢輕議歷史古今,小說類型上占據(jù)優(yōu)勢的又是世情小說,且多有才子佳人小說、狹邪小說,這些小說既不像歷史演義那樣有史著記載作為基本框架和依據(jù),也不像英雄傳奇那樣可以宣揚忠烈義氣、驚人壯舉,以耳熟能詳、平凡瑣屑的市民日常生活為表現(xiàn)對象,側(cè)重描繪現(xiàn)實哀樂、男女戀情甚至猥褻情欲,很難與史傳相提并論。這些決定了史學視界批評不可能有太多的發(fā)展空間,此時史學視界批評不得不作出選擇:要么批評重心指向小說的具體技法,最終走向萎縮;要么自覺不自覺地吸收新的文學理論觀念如西方小說批評觀念,實現(xiàn)新的轉(zhuǎn)身,比如向社會—歷史批評靠攏與融混。這兩方面的因素,決定了史學視界批評走向衰微的必然。

        ①尚繼武《史學視界批評的內(nèi)涵特征與原旨探求》,《文藝評論》,2012年第6期。

        ②楊義《中國古典小說史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6頁。

        ③韓進廉《中國小說美學史》,河北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頁。

        ④劉書成《文化視角下的中國古代小說》,甘肅文化出版社2005版年,第29頁。

        ⑤石昌渝說:“中國歷史上存在著兩種小說:一是附庸于史傳的尺寸短書,它的本質(zhì)在于實錄。二是供人閱讀消遣的故事,它與前者有血親關系,但它與前者的差別在于它離不開想象和虛構(gòu)?!保ㄊ濉吨袊≌f源流論》,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5年版,第11頁)王汝梅、張羽認為,“中國古代有兩種小說觀念:史家小說觀念,重道崇實,祟實疾虛;文家小說觀念,愛奇用虛,虛實互立?!保ㄍ跞昝?、張羽《中國小說理論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1頁)在此借用王、張的概念,將石昌渝所說的前一種小說稱為“史家小說”,如劉知幾所說的偏記小說、《搜神記》等作品;后一種稱為“文家小說”,即與文學意義上的小說性質(zhì)相同或相近的作品。

        ⑥孔穎達《春秋左傳正義》,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頁。

        ⑦孫奭《孟子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版,第449頁。

        ⑧許維遹《呂氏春秋集釋》卷十,中國書店1985年版。

        ⑨⑩邢昺《論語注疏》,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版,第291頁。

        [11]《隋書》卷三十三,中華書局1978年版,第962頁。

        [12]蕭綺《拾遺記序》,王嘉《拾遺記》,中華書局1981年。

        [13]鄭樵《通志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1990年版,第357頁。

        [14]吉衣主人《隋史遺文序》,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956-957頁。

        [15]褚人獲《隋唐演義序》,褚人穫《隋唐演義》,商務印書館1932年版。

        [16]蘭陵笑笑生《金瓶梅》,齊魯書社1991年版,第268頁。

        [17]曹雪芹《戚蓼生序本石頭記》,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第1頁。

        [18]《漢書》卷六十二,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738頁。

        [19]謝肇淛《五雜俎》,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P446-447頁。

        [20]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安徽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頁。

        [21]陳文新、王煒輯評《百家匯評本紅樓夢》,長江文藝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22]金圣嘆《讀第五才子書法》,金圣嘆批改《水滸傳》,三秦出版社1998年。

        [23]文康《俠女奇緣》,廣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79頁。

        [24]馮鎮(zhèn)巒《讀聊齋雜說》,張友鶴輯《聊齋志異·三會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25]章炳麟《洪秀全演義序》,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058頁。

        [26]吳沃堯《歷史小說總序》,郭紹虞《中國歷代文論選》第四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第225頁。

        [27]徐佩珂《蕩寇志序》,丁錫根《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9-1520頁。

        [28]嚴復、夏曾佑《〈國聞報〉附印說部緣起》,牛仰山、孫鴻霓《嚴復研究資料》,海峽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113頁。

        猜你喜歡
        史傳史家視界
        身邊雷鋒
        雷鋒(2022年3期)2022-04-12 13:02:50
        “《明英宗實錄》誹謗景帝說”考釋——兼論明代史家史權(quán)意識的復蘇
        論楊衒之的生平仕履與史家意識
        玉石俱焚前夜被打撈:有個小白律師溫暖了涼薄
        機視界
        視界
        海外文摘(2016年8期)2016-08-16 16:58:23
        從讀者角度看史傳文學中虛構(gòu)存在的合理性
        青春歲月(2016年4期)2016-08-04 05:33:50
        視界
        新民周刊(2016年23期)2016-06-20 10:22:06
        《文心雕龍?史傳》矛盾的紀實觀及原因
        “全能”爸爸
        特黄特色的大片观看免费视频| 日本久久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av天堂亚洲av刚刚碰| 中文字幕无线码免费人妻| 日日碰狠狠躁久久躁96avv|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婷婷| 中文字幕人妻激情在线视频|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免费观看性欧美大片无片| 国产91吞精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 亚洲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伦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高清国产日韩欧美| 国产亚洲激情av一区二区| 免费一级淫片日本高清| 中文字幕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免费 |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a级黑人大硬长爽猛出猛进| 亚洲精品99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韩国av| 国产动作大片中文字幕| 推油少妇久久99久久99久久| 久久久婷婷综合五月天| 日韩人妻系列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久久久人妻无码| 国产在线网址|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99| 亚洲2022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 国产在线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 | 青青草手机在线观看视频在线观看| 九九久久99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高清你懂的| 老熟妇乱子伦av| 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在线| 国产丝袜美腿嫩模视频诱惑|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 国产精品无码日韩欧| 亚洲成人av一区二区麻豆蜜桃| 国产日韩厂亚洲字幕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