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昊
(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 安徽 淮南232001)
馬克思主義關于精神生產力概念的有關論述具有非常明確的內涵表達,這對于人們認識作為精神生產力重要組成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積極意義和深遠影響;同時,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生產力的論斷,對于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亦具有重要的理論借鑒和實踐指導意義。
馬克思在其經典著作《經濟學手稿》中曾經對“貨幣作為發(fā)達的生產要素”進行了深入透徹的分析,并得出了貨幣對于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的巨大作用,明確地指出,貨幣的巨大作用存在且只能存在于這樣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貨幣是社會形式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更為重要的是,貨幣也是發(fā)展一切生產力即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的主動輪和主要推動器,推動者社會向前進步和發(fā)展。在論述自然經濟解體需要具備哪些條件的問題上,馬克思是這樣認為的,他指出,自然經濟過程中生產關系的解體,只有在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水平,物質生產達到一定程度時才有解體的可能性,也就是說,自然經濟解體的條件才具備。任何社會的生產力都是物質生產力與精神生產力的互相促進、協調、統一,才能保證社會全面健康的向前發(fā)展,這是馬克思主義始終如一的寶貴思想。
毛澤東同志在《論聯合政府》中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huán)節(jié)。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線”。1963年12月,他在聽取中央科學小組科技工作十年規(guī)劃匯報中明確指出:“科學技術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須打好,不搞科學,生產力無法提高。改革,現代科學技術,加上我們講政治,威力就大多了?!笨偨Y十年工作時鄧小平同志告誡全黨,我們最近十年的發(fā)展是很好的,我們最大的失誤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是鄧小平同志從歷史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出發(fā),從當代世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狀況出發(fā)得出的科學結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精神生產力在具體的各個領域的生產過程之中都起著很大的作用。在物質生產領域,精神生產力可以大大提高生產者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提升創(chuàng)新水平,促使物質生產取得更大的進步;在精神產品領域亦是如此,先進的、完善的精神生產力不但能夠有助于精神產品的生產和豐富,更重要的是,能夠確保精神產品的生產沿著正確的道路前進,生產出昂揚向上,催人奮進的精神產品來。我們的一切任務和目標都要圍繞著解決這個矛盾進行努力,通過全國上下的不斷努力,使廣大的人民群眾能夠享受到更加豐富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成果,而精神文化成果的取得需要全國從事精神產品生產的人通過不懈的奮斗和努力,不斷的提高精神生產力來實現。精神生產力的進步,能夠促使人們思想境界、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增強民眾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生產生活的建設之中。
社會是在不斷發(fā)展和進步的,各種條件和形勢也在不斷的變化,這就要求我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就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而言,必須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精神生產力,為社會主義進步提供支持和動力。在此過程中,應予以強調的是,作為社會主義精神生產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在物質文明建設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社會發(fā)展的方向引領上更是至為關鍵,必須加強和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否則,一旦我們放松或忽視思想政治教育,社會主義建設的宏偉目標和崇高理想就有可能被沖淡,甚至淡忘,社會主義建設的精神支柱和依靠就會有發(fā)生傾倒的危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奮斗目標就可能會落空。基于上述原因,在大力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必須對社會主義精神生產力給予足夠的重視,強化思想政治教育,這是我們方向問題,也是旗幟問題。
科學發(fā)展到今天,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日趨交融匯合,二者如車之雙輪,不可偏廢。物質生產力和精神生產力任何一方的削弱都會對社會經濟發(fā)展造成巨大損失。
在促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諸因素中,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起著重要的決定性作用。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曾有過精辟的論述,在一般意義上而言,生產力以及由此所組成的經濟基礎,在整個生產過程中發(fā)揮著主要的決定作用,這一點是唯物論者所堅持的觀點。然而,又不能因此滑向另一個極端,也必須注意到的是,生產關系以及由此組成的上層建筑,在一定條件下對于事物發(fā)展的過程可能表現為主要的決定作用。
如果不認真分析,仔細領會這句話的內涵,就會認為精神要素不能夠起著“決定”作用。而事實卻不是如此的,認真分析揣摩上面的論述就會發(fā)現,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內的政治、法律、哲學等總是以各自所獨特的方式,在不同程度上對生產過程中勞動者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在當下的中國,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主義的精神支柱,主要著力于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政治素質,對社會主義勞動者在生產力諸要素中所處的地位,在生產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態(tài)度,都產生巨大而又積極的影響。
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范疇內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其具有重要積極性價值的精神生產力只是理論上的作用,欲使其發(fā)揮應有作用和價值,還需要向社會生產力轉化。只有轉化為社會生產力,在社會發(fā)展中發(fā)揮作用,才能夠達到應有目的,同時促進自身不斷完善和發(fā)展。本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生產力向社會生產力轉化的具體路徑有以下幾端。
第一,樹立科學理想信念,提高積極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生教育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其根本宗旨就是幫助人們確立理想信念。任何一個社會,生產力水平的高低,其主要的衡量指標是物質性的,可以量化的。但人的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是衡量生產力水平的決定性因素。人的思想政治品質直接制約著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人是生產力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因素,人是經濟活動的主體。人們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勞動態(tài)度以及事業(yè)心、責任感等,將通過勞動者直接影響在生產力中起重要作用的勞動力。因為,勞動力,即勞動能力的擁有者和提供者是從事生產勞動的個人,勞動者的積極性高低,熟練性程度,技能水平的高低將影響著對勞動對象的改造程度,從而影響著生產力的發(fā)展和進步。
第二,樹立正確的“三觀”,提高思想境界。作為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價值科學,其意義不僅是為了解釋世界、改造世界;更重要在于擔負起指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抵御伴隨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而來的一些思想領域里的消極、落后的觀念的侵蝕,建立社會主義新型價值觀念的重要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不僅要幫助人們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系,實現自我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幫助人們正確認識和把握:得與失、己與人、公與私、利與弊、真與假、美與丑、進與退、大與小、愛與恨、義與利、曲與直、勤與懶、榮與辱、生與死等問題,構建和諧人生,提高生命價值,使每個人以積極的姿態(tài)、負責的精神投入生產過程,并主動掌握、改造和更新生產工具,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使每個人確立崇高的人生價值取向,為整個人類社會的美好未來而奮斗的終極目標,進而達到人的解放和人的發(fā)展。
第三,必須予以明確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意識形態(tài)的教育,與經濟基礎相比較而言,屬于上層建筑范疇。思想政治教育對生產力的作用是通過生產者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直接對生產力發(fā)揮作用。然而,盡管思想政治教育在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所起的作用是間接的,由于生產者是生產力要素中最為關鍵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在生產力發(fā)展中的作用亦是至為關鍵。因此,必須重視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不斷提高作為生產者的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提升思想境界。
總而言之,在人進入生產過程并發(fā)揮作用時,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具有協調不同群體利益矛盾的調節(jié)器,溝通人際關系的潤滑劑,維護社會安定的安全閥功能;而且能讓人在有目標、有動力、有活力、有激情、有創(chuàng)造性的狀態(tài)下工作。如此,思想政治教育也就直接轉化成生產力。
[1]本書編委會.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本書編委會.毛澤東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趙朝立.精神生產力:生產力概念中的應有之義[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2,(4):50-51.
[4]卜紅兵,魏茜茜.提高思政教育效果的可持續(xù)性路徑[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2,(2):5-8.
[5]艾敏.思政教育網絡多維互動模式探析[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