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魯祥,劉 斌
(1.沈陽體育學院,遼寧 沈陽 110102;2.湖南師范大學,湖南 長沙 410081)
“全國通用教材”是指在全國各地都可以使用的教材。從清末開設體操課開始,政府一直試圖編寫一套可以在全國通用的體育教科書,1907年學部編譯局出版的《初等小學體操教授書》,它是當時清政府試圖在全國使用的體育教科書,但是由于這套書從第一冊出版后就開始遭到社會的詬病,所以這套書也沒有在全國得到推廣使用,整套書也沒有編寫完整[1]。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隨著政局的穩(wěn)定,教育事業(yè)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教科書的編寫水平逐步提高,編寫體育教科書的力量也越來越強大。1935-1936年間,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和勤奮書局負責出版了教育部主編的《體育教授細目》,它是有體育課以來第一套全國通用的自編體育教科書。它的編寫出版在我國體育教科書史上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將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這套教科書的特點和意義進行分析。
1923年6月教育部頒行的《中小學課程標準綱要》正式把“體操科”改為“體育科”,學校兵操被徹底廢除,體育課程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體育教科書的內容也隨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尤其是1928年后黨化教育,強化思想控制,通過教育立法及制度建設來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并加大了對教育的投入,到1937年抗戰(zhàn)前,中國教育體制日趨完善,中小學體育也取得了較為顯著的發(fā)展。
新學制后,國民政府也先后出臺了一些有關學校體育制度的文件。如1928年5月第一次全國教育會議通過的《整頓中華民國學校系統(tǒng)案》,1929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暫行標準總說明》、《初級中學暫行課程標準說明》、《高級中學普通科暫行課程標準說明》。1932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總綱》、《初級、高級中學課程標準總綱》。1936年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總綱》、《修正初級中學課程標準》、《初中課程標準變更之概況》、《修正高級中學課程標準》、《高中課程標準變更之概況》等等,圍繞課程標準編寫的教科書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了,《體育教授細目》是其中編寫比較好的教材之一。
“1936年,國民黨政府教育部聘請國內專家,編印出版中、小學《體育教授細目》,為中國近代第一套較完備的中、小學體育教科書?!雹龠@套書是上海體育學院第一任院長吳蘊瑞先生主編的,每分冊的作者各有不同,它包括從小學到高中的所有年級的體育教科書,有男生和女生教材,一共24冊,包括《初小學體育教授細目》(3冊)、《高小學體育教授細目》(3冊)、《初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3冊)、《初中女生體育教授細目》(3冊)、《高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6冊),《高中女生體育教授細目》(6冊)。各個階段的教材內容相互銜接,形成了小學—初中—高中的系統(tǒng)教材。
在教科書的序言中,編者說明了編寫這套教科書的目的,“吾國體育,比較落后,各級學校之體育教授細目,至近年始有由教育部主持編輯之建議。在各省教育廳體育股未設之前,此議末始不可見諸實行。然以吾國幅員之廣,人口之眾,各省體育程度之不齊,南北氣候之差別,以及地勢高低之迥異,欲求—適于全國之教授細目。則又戛戛乎其難矣,故本書編輯之宗旨:其一在供給新穎之教材;其二在樹立體育教授之標準,使小學至高中有由淺入深,循序前進之教材,以免從前漫無標準之弊;其三在于全國以試驗之材料,俾主編者他日依據各方試驗之結果,逐漸修改,以得一全國適用之本。初非敢謂此即全國適用之書,各級學校須一一照教也。”[2]可以看出,編者力圖將此書作為全國通用的教科書,事實上這套教材在全國各地都有學校在使用。
從清末正式設置體操課以來,一方面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各地的氣候、教學環(huán)境、師資等因素不同,很難采用統(tǒng)一的教科書;另一方面《奏定學堂章程》頒布之時也正是清朝政府風雨飄搖之時,隨著清政府的滅亡,辛亥革命后民國的建立,國家一直處于政權更迭頻繁的年代,政權不統(tǒng)一,所以統(tǒng)治階級也無暇顧及統(tǒng)一教材。在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名義上統(tǒng)一了中國后,到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政權比較穩(wěn)定,教育也有很大的改觀,因而他們也有時間和精力編寫統(tǒng)一的中小學體育教科書。
教材內容以西方現(xiàn)代體育為主,從教科書的內容安排看,現(xiàn)代西方體育占了比較大的分量,如初中男生的教材安排,第一學年游戲約占30%,以后逐減,球戲約占16%,以后漸加,田徑運動約占20%,以后略加,器械運動(包括機巧運動,活潑器械運動及木馬,雙杠等)占27%,以后漸加,護身活動第三學年始編入,國術約占六分之一。女生教材第一學年游戲占15%,球戲占30%,韻律活動占25%,墊上運動及機巧運動各占3%,體操占14%。隨著年級的增長,現(xiàn)代西方體育所占的比例逐漸提高。小學教材主要包括體操和游戲。女生教材主要包括游戲(15%)、球戲(30%)、韻律運動(25%)、田徑運動(10%)、墊上運動(3%)、機巧運動(3%)、體操(14%)及附錄內容之和緩運動與游戲9類。高中教材包括田徑、游泳、健身操、游戲、壘球、器械操、籃球、手球、舉重、攻守法等。所有的教材國術未列入,而是另外單獨編寫了國術教材。
這套教材涵蓋的內容多而全。我們對出現(xiàn)的教材內容進行了統(tǒng)計,全套書涉及到的球類中有籃球、排球、足球、壘球、網球、手球、棒球;體操有單杠、雙杠、木馬、跳箱、墊上運動、柔軟體操、健身操、機巧運動等;田徑中有跳高、跳遠、鉛球、短距離跑、長距離跑、撐桿跳高、接力跑、標槍等;還有舞蹈、游泳、舉重等,幾乎涵蓋了大部分現(xiàn)代體育項目。并且為身體有殘疾的學生安排了專門的教材,“一部分學生因身體有特殊缺點,而不宜做某項運動時,則以附錄內的和緩運動代替。”[2]項目內容非常豐富,面面俱到。
為了準備戰(zhàn)時需要,這套教材增加了部分軍事訓練的內容,當然這些內容和民初的兵式體操不一樣,主要是戰(zhàn)時的一些自我防護、自我救助的技能,以及適應戰(zhàn)爭時期需要的身體鍛煉的方法等。在教科書的例言中說:“護身活動第三學年始編入。”[3]主要介紹一些戰(zhàn)時遇到對手入侵時如何保護自己的方法。高中階段安排的“攻守法”也和這個類似,“攻守法是和敵人爭斗的時候,不拿武器能救全自己生命的一種方法,利用自己的機巧力量和手法,去誘用敵人的力量,并且使自己的力量發(fā)生最大的功效,藉以戰(zhàn)勝敵人而求得自身的安全?!保?]“本教材所列墊上運動及攻守法等,均為增加勇敢及國防之工具?!保?]在1929年公布的《教育宗旨實施方針八條》中就規(guī)定:“各級學校及社會教育,應一體注重發(fā)展國民之體育。中等學校及大學專門,須受相當之軍事訓練。發(fā)展體育之目的,固在增進民族之體力,尤須以鍛煉強健之精神,養(yǎng)成規(guī)律之習慣為主要任務。”[5]這套教科書也基本貫徹了這一規(guī)定的精神。
教材包括封面、序言、例言、按星期排列的教學內容、附錄、考試標準、封底。初中階段的序言和例言都相同。除了小學是按照項目來編排外,初中及高中都是按照學年、學期、星期來分配教材。教材的編寫非常規(guī)范,編排體例和現(xiàn)在的教材幾乎一致,例如:《初中女生體育教授細目》,它也是參照《初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的格式編寫,除游戲、球戲、韻律活動及和緩運動外,其余均采用男生教材及教法,只是數(shù)量有所不同。各項教材根據需要的輕重,每學年分量有所不同,如球戲及田徑運動,第一學年較少,以后逐漸增加,其他則相反。一部分學生因身體有特殊缺點,而不宜做某項運動時,則以附錄內的和緩運動代替。游泳一項,可按各地氣候及設備之情形,在可能時,用附錄內的游泳內容。該教材各項內容,每學年按季節(jié)排列,除游戲外,均由淺入深。大部分的練習都配了插圖,圖文并茂,一目了然。
體育教材有兩種基本的排列方法,直線式排列和螺旋式排列,直線式排列是某項教材教過之后,基本不再重復的排列方式。螺旋式排列是指教材在各年級反復出現(xiàn),但逐年提高要求的排列方式。這一套體育教材有些內容是采用直線式,如球類中足球、籃球、壘球、排球等項目,盡管在不同的年級都穿插了這些項目,但是所學習的內容并不相同,其排列方式屬于直線式排列。以籃球為例,從小學高年級一直到高中都開設了籃球項目,小學階段和初中一年級,都是以游戲的形式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籃球的基本技術,在《初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這套教材中,初中一年級第二學期有“擲籃球比遠”、“人籃球游戲”、“籃球擲籃比賽”三個教材內容,初中二年級第一學期介紹投籃(擲籃)技術,主要有:單手擲球、胸前擲球、腹前擲球、擲籃比賽以及傳球練習等。初三年級介紹了籃球向前(后)轉身的練習、籃球的正式比賽以及中圈跳球、球出界時之陣法以及五人聯(lián)防等簡單的戰(zhàn)術?!陡咧心猩w育教授細目》中高一年級開始介紹區(qū)域防守、近擲進攻法和個人防守步法、個人防守姿勢以及團體進攻法等,高二、三年級只是設計了一些比賽練習??梢钥闯?,其排列方式采用的是直線排列法。其他一些內容是采用螺旋式排列法,如舞蹈、游戲、健身操、墊上運動等項目。但是大部分內容是采用混合型排列。兩種方式都混合使用,這比較符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
整套教材中沒有對每個練習的技術細節(jié)進行過多的說明,大多是通過設計的練習來傳授知識,如在教授足球的內外側踢法,教材通過一個游戲使學生掌握踢法的要點,教材分4點說明這個游戲的方法,試圖通過游戲使學生體會足球的內外側踢法,然后對足內邊踢法和足外邊踢法的技術動作稍作描述,并且說明足內邊和外邊踢法的作用(在盤球、短處、接側而遞之來球,及射門等場合多用之)。這里看教材的文字雖然很平常,但是在內容的設計方面還是比較科學的,先通過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感覺、體會,使他們有一定的感受之后再學習理論,體現(xiàn)了“做中學”的教育思想。
這套教科書的內容都是按照1932年教育部頒布的《體育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教材內容來編寫的,能忠實地反映課程標準。以《小學體育教授細目》為例,教材目錄:“第二編作業(yè)要項說明,第一章游戲……第二章韻律活動……第三章體操……第四章運動……第五章其他……”[3]1932年教育部頒布的《小學課程標準·體育》,各學年作業(yè)要項,類別包括游戲、舞蹈、運動、其他。課程標準對教材類別的規(guī)定和《小學體育教授細目》的作業(yè)要項說明大同小異。正如該書編輯導言中說的“本書系統(tǒng),完全依照民國二十一年十一月本部所頒之小學體育課程標準”[3]。按照課程標準的規(guī)定來編寫教科書,也就是按照課程標準制定的教材選編范圍、教材選編標準以及教材組織要求來編寫教材,這也是南京國民黨政府對教科書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從這套教科書編寫的目的也可以看出,當時的國民黨政府力圖通過各個學科的教材編寫來達到其對人們思想控制的目的。
《體育教授細目》作為最早的、最完備的通用體育教科書,在我國體育教材史上具有重要的意義,有關這套教科書的成就得到很多同行專家的好評。
從清末開設體操課以來,中國政府一直想編寫一套適合全國的體育教材,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能如愿,《體育教授細目》開啟了編寫我國通用體育教科書的先河。它成為全國各個學校上體育課的教材,使全國的體育課的教學和考核都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
為了達到全國通用的目的,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體育督學的郝更生也在各種場合推廣這套教材,“1933年,國民政府教育部聘請國內體育專家著手編寫中、小學體育教材,至1936年編印出版了24冊《體育教授細目》。這套中、小學體育教科書有《高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初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初中女生體育教授細目》和《小學體育教學細目》等,是以美國和德國學校體育教材為藍本編寫的,按學生的年齡、性別,每學期、每周分單元排列教材,有一定的系統(tǒng)性、科學性,是中國第一部較完整的中、小學體育教科書。這套中、小學體育教科書的出版,使中國學校體育在教材方面初步有了可遵循的標準。”[6]從郝更生的話里也看出,這是教育部把它作為中國學校全國通用的體育教材來編寫的。
1919-1921年杜威在訪華期間,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在我國盛行,“體操”改為“體育”也是在其思想影響下發(fā)生的,最初我國使用了麥克樂翻譯自美國的《新學制體育教材》,這本教材體現(xiàn)了典型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但是國人自編的體現(xiàn)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體育教材并不多見。直到《體育教授細目》的出版,內容從小學到高中,從男生到女生的教學內容才體現(xiàn)了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倡導學生在做中學。大部分的知識點都是通過完成設計的練習或者游戲來掌握的,設計的練習內容更貼近學生生活,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體育教科書對體育課有著重要的影響,從有體操課以來,我國的體育教材大部分是譯自國外的,即使是自編的體育教材也不盡如人意。胡紹之在其編寫的教材《初級小學體育教材》第一冊的自序中就說:
今日小學體育之不發(fā)達,固由于教育經費之不獨立,與辦學者之無誠意,而適當教材之缺乏要知厥為一大原因。查坊間所處,理論者專于理論,實施者專于實施,分門別類,各將體育之一部,如“體育原理”也,“教學法”也,“游戲”也等等,從不曾融溶貫通,編為一彼此聯(lián)絡,先后銜接之體育佳本;且其編也,亦不過本其營業(yè)之性質,拉雜篡成,冀圖獲取余利而已;其于兒童身心發(fā)達之程序也,好尚之興趣也,氣候也,環(huán)境也,正教風化也,雖部敢謂為以無所顧及,然卻不能稱曰群盡無遺;是以各小學之于體育也,因感教材搜集之困難,敷敷衍了事者,所在皆是。“稍息”“立正”“開步走”為惟一之體育資料,“貓捕鼠”“捉迷藏”乃不二之游戲法寶,今年如斯,明年亦復如斯。一體之發(fā)達,欲其有助于兒童身心之健康也難矣[7]。
作者認為教材是影響當時體育不發(fā)達的主要原因之一,體育教材存在的問題是不能將不同的體育項目融合在一起,有些人編寫體育教材只是為了贏利,教材不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不考慮學生的興趣,不考慮氣候,不考慮環(huán)境,教材重復率高,編寫者敷衍了事,這些都嚴重影響兒童的健康,作者在文中表達了對當時編寫的體育教材的不滿。郝更生也表達了對中國體育教科書不滿意:“至于中學的體育方面,也大概有幾點,是亟應改進的,第一點,這是體育教材,應當積極改進的。一般中學體育教材是很陳舊的,而且是散漫的,特別是早操以及課間操的教材,更是覺得陳舊。這是應當積極改進的……”[8]
《體育教授細目》系列教科書包括了從小學到高中,從男生到女生的教學內容,教材以現(xiàn)代體育項目為主,內容豐富,小學到初中,初中到高中的知識點緊密結合起來,使教材內容的編寫更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發(fā)展的規(guī)律;編制體例比較完備,它有機地將小學、初中和高中的教學內容銜接起來,使教師在教學中有章可循,為其后通用教材的編寫提供了可貴的經驗。
《體育教授細目》是教育部編寫的力圖在全國推行的通用教材,但是由于其沒有考慮整個國家不同地區(qū)的情況而強行推行,其效果也難如人意。我們從當時的一些史料可以看出使用的效果。
教育部在1933年前后召集一些體育專家,參考了國外學校的教學情況,擬訂出中、小學體育教授細目各一部。從此,體育教師總算有了依據,不像先前那樣茫然無主了。但是,有了這樣的教授細目,體育教學是否就真的沒有問題了呢?不然。只能說情況稍微改觀了一些。其原因很多,擇要言之:其一,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的教育部,對于教授細目的實施,并未采取適當?shù)陌才糯胧?。例如,教授細目盡管規(guī)定了許多新的項目,但卻未給學校配備規(guī)定設備,沒有規(guī)定的器材,體育教師無法實施教學,只能是紙上談兵而已。其二,當時一般學校中的體育教師只有一人,而教授細目中則洋洋大觀,從我國的武術一直到西洋體育全部皆需教授,一個體育教師一般很少能具有這種全面發(fā)展的“通才”。其三,當時一般中學的體育課每周為兩小時,個別有一小時的,但細目的教程卻是按每周三小時來安排的,因而教學時間的安排、項目的銜接都大成問題,兼以各校操場遇到雨天,則更難完成規(guī)定[9]。
從這里可以看出國民黨統(tǒng)治時期各個地方學校都開設了體育課程,即使是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一些學校仍然能堅持體育課的教學。但是,多數(shù)學校的體育課,教學效果并不理想,一些老師教學不認真,他們教學中既沒有教學計劃,也不備課;雖然有了體育教材,但是由于缺乏應有的運動場地設備,或者教師的水平達不到要求,使得大多教材不能按規(guī)定執(zhí)行,很多學校無法按教材上課。器械體操教材,由于學校缺乏設備,學生多不感興趣,更不受重視??梢娒駠鴷r編寫的教材,僅僅只是文本,在大部分學校還是得不到全面的實施。
注 釋:
① 北京體育學院教務處編輯.省市自治區(qū)體委領導干部培訓班·體育科學專題講座,第一輯.
[1]劉 斌.清末中小學體育教科書的啟蒙研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2,(6):53-57.
[2]教育部.初級中學男生體育教授細目(第一學年上學期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3]教育部.小學體育教授細目[M].上海:勤奮書局,1936.
[4]教育部.高中男生體育教授細目(第一學年上學期用)[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
[5]成都體育學院體育史研究所.中國近代體育史資料[M].北京:中華書局,1990.
[6]羅時銘,趙諓華.中國體育通史(第 4卷)(1927~1949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8.
[7]胡紹之.初級小學體育教材(第 1冊)[M].太原:并州新報社,1930.
[8]郝更生.今后學校體育亟應改進之點[J].勤奮體育月報,1935,(5):20-22.
[9]王振亞.舊中國體育見聞[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