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紅
(和田師范專科學校漢教部,新疆 和田 848000)
在21世紀知識經濟社會里,高校作為學者的社團,知識社會的思想庫,科技創(chuàng)新的輻射源,承載著生產知識、發(fā)展知識、培育人才、服務社會的神圣使命,對于增強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軟實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高校文化建設又直接影響著高校軟實力的強弱,這不僅直接關系到高校的生存與發(fā)展,而且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與強盛。
一所健康發(fā)展具有競爭力的大學,必須具有兩方面的實力:一方面是硬實力。即宏觀資源實力,如建校歷史、占地面積、圖書總量、學術資源、師資力量等表現為有關物質形態(tài)構成因素的整體,是能夠量化和物化的,是顯性的,比較容易評估;另一方面是軟實力。即高校文化,是指一所高校特有的核心價值觀和內在品質,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特殊的高校文化,是辦學精神、治學理念、傳統(tǒng)特色、規(guī)章制度、校風學風等多種因素的綜合體現。軟實力屬于隱性,不太容易評估,是有別于量的單純擴張的內涵式發(fā)展,與硬實力相比具有更持久的競爭力,是當代高校發(fā)展的內在基礎。高校軟實力的強弱,顯性上直接影響著高校內部的教育教學及經營管理,隱性上影響著生源質量和畢業(yè)生的就業(yè),影響社會對高校的認可,不僅關系到高校的生存與發(fā)展,而且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fā)展與強盛。高校要做大,做強,做長遠,必須兩手都要硬。
古今中外,凡是有悠久歷史的高校,都有傳承積淀著屬于自己的“高校文化”,清華有清華的,北大有北大的,哈佛爾有哈佛爾的,劍橋有劍橋的,各個高校的高校文化美妙而富有文采、樸實又獨具深意,有的體現了辦學者對學生道德水平提高的要求和期許;有的旨在完善求學者的人格,并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髓中挖掘出了作為一個棟梁之才所應該具備的人格魅力和理想追求;有的厚重而極具文化底蘊,既提升了學校的辦學品位同時也賦予了高校獨特的教育功能。長期以來,許多高校都在培育著自己的文化——校訓、畫冊、標語、口號、條例、規(guī)章、制度層出不窮,有的過于宏觀空洞,有的只是寫在紙上貼在墻上的“書面文化”,有的只是教條的儀式化。這樣的“校園文化”經常是指向準確,但落無實處,不能真正入心入腦,更沒有體現在師生員工的行動中,這些都是重“文”輕“化”的做法,是對高校文化的嚴重誤讀。高校文化里的“文”其實既重要又不重要,重要的是因為“化”之前必須有“文”,人們也常常把自己對事、對物形成的認識“固”化,變?yōu)檎?、法令、條例、規(guī)章、制度、方針、路線乃至憲法。這就是我們語義學所理解的“文”。但是光有“文”卻沒有“化”就等于弱化、甚至沒有了高校的文化。高校文化要“化”,必須靠“潛移默化”,如春雨般“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化”,是讓高校文化在不知不覺中形成全體師生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念、共同的行為準則和共同的心理默契”,如此這般,我們才能說,這個高校“有文化”了。
古今中外高校文化從來都不是無源之水,它是在學校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中通過不斷的經歷,變革積累,逐漸積淀而成的生存、發(fā)展、壯大的“道”和文化內聚力。目前,國內有些高校目光短淺,想高等教育的產業(yè)化,一味的求大求全,盲目擴招,對名校的理念、課程、經驗等進行復制或者移植,這種做法會嚴重損害“教育事業(yè)的健康發(fā)展”。一方面大學畢業(yè)生數量上去了,但質量嚴重下滑,專業(yè)程度不高,接受的教育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另一方面高校盲目擴招,導致大學畢業(yè)生數量供大于求的供需結構性矛盾,大學生就業(yè)自信的減退,從根本上動搖整個社會對知識、對公平的信念,損害社會健康發(fā)展的根基,甚至會威脅社會的穩(wěn)定。因此,在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不能短視速成,也不能簡單的進行復制移植,我們應該直面學校的特點,從地域的文化底蘊,學校歷史軌跡中,探尋其成長歷程,尋找學校文化的發(fā)展傳承,挖掘本校文化傳統(tǒng)、核心價值觀。通過長期的碰撞、磨合、積淀,逐步形成屬于自己的高校文化。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tǒng)、思維方式,需要幾代教育者把握其精髓,自覺不自覺地締造,而且代代相傳,去偽存真,相沿成習。所以說高校文化建設需要平心靜氣兒,需要長期積淀,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要與時俱進,順應時代進步的需求和高校發(fā)展的規(guī)律,才能深入人心,發(fā)揚光大。
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精神層面的文化建設要立足追求高遠目標、傳承先進文化、反映群體意識、更新法治理念,要把握與時俱進的原則,文化既具有穩(wěn)定性,又具有流變性、創(chuàng)新性,一定要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融注地域文化特色,吸納當地文化的精髓,將尚德、敬孝、感恩、忠義的文化成分融入校園文化,豐富和拓展校園文化的內涵,夯實校園文化底蘊,形成具有鮮明地緣特點的校園文化。注意承接鄉(xiāng)土“地氣”,尊重城鄉(xiāng)良善風俗,善于“鄉(xiāng)下鑼鼓鄉(xiāng)下敲”,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合理運用風土人情、風俗習慣,變生硬的說教為溫情的禮俗,春風化雨潤無聲,使教育接近生活,適應社會需要,形成植根于當地,又引領時代的高校文化。
學校的文化氛圍,大到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教學大樓的設計、校園的規(guī)劃布局,小到班級文化,細到一面墻、一個長廊、一個角的設計都應盡力解讀體現出所弘揚和倡導的文化。高校文化是內涵于學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中的,因此對課程構建、學校管理、名言警句、教師言談以及校訓、校歌、?;?、校旗等也要精心設計、巧妙安排,從而全方位利用好學校文化途徑,彰顯文化內容、文化力量,讓人時時處處都受到熏陶,都能細細感悟。讓環(huán)境變得有意蘊,每一個有形的環(huán)境物質都有教育理念和學校精神的支撐,變得富有生命意韻。高校文化氛圍除有形的物質環(huán)境外,其本質是一種人文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文化氛圍。由大學生自己為主體營造的人文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中,有大學特有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學生組織參與社團以及舉辦的報刊、講座、科學文化體育活動和各類文化設施會作為高校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著大學高校的各個院系及各方面建設,從而使得高校更富有生機和活力。高校文化活動內容和形式應該是常新的,要能夠保持其精髓、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共鳴,激發(fā)青年學生激情,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
置身于濃厚的環(huán)境文化氛圍,高校文化更應該重視其精神文化建設。即高校所有成員在學校發(fā)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思維方式、校風、教風、學風、學術傳統(tǒng)、傳統(tǒng)習慣、行為規(guī)范和規(guī)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文化建設的活力在于呈現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文化建設的最終成效是體現在學校所有成員的言行中和行動模式上。學校文化應該深深印在每個成員的心中,體現在學校的每個成員對每一個行動的自覺意識和獨特的認識中,并外化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言行中,因此注意對每一項工作,每一個要求,每一項制度都進行認真的的落實考查,從而感受體現學校文化視野中的行動質量,真正領悟文化內涵。
真正的高校文化,應該是大家的心理默契和共同愿景,這些東西應該是自然“形成”的,而不是硬性“規(guī)定”的。合力沖抵,漸成氣候,然后是新人進來,受其影響,為其同化,久而久之,整個高校在價值觀上具又了相似的傾向--這便是真正的高校文化。高校文化中大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是高校文化的核心,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無論什么樣的外來文化,最終都可能被高校文化所融合。高校文化建設過程中,學校制度化的過程就是規(guī)范和塑造行為的過程,這個過程并不僅僅是建立健全學校規(guī)章制度的過程,而是在學校師生員工中培植學校價值觀、思維方式的過程。因此,要想賦予制度以靈魂,就必須著力于學校制度文化的形成,在制定制度時要切合實際,做到切實可行。制度制定出來以后,要認真落實,做到擲地有聲,以制度規(guī)范行為。高校要尤其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事方法,在校園中即使是一個突發(fā)事件,學生也應該知道怎么應對和處理,這要基于平時大學生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行為操守的訓練和培養(yǎng),真正做到知榮,知恥、揚榮、抑恥,才能符合高校文化的本質要求,真正做到內修于心,外塑于型。
[1]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孫慶珠.高校校園文化概論[M].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