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華辰
(宿州學院 文學與傳媒學院,安徽 宿州234000)
《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都收錄了一些璽印類的詞語。但是在閱讀文獻中如何準確地理解“璽”和“印”、“秦璽”和“秦印”的含義,僅僅依靠《現(xiàn)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的注解是不夠的?!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和《漢語大詞典》對“璽”、“印”、“秦璽”的注解有值得商榷之處,“秦印”這個詞語《漢語大詞典》失收。 這里就“璽”和“印”、“秦璽”和“秦印”的注解問題略陳管見。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對“璽”的注釋是“帝王的印”,對“印”的注釋是“政府機關的圖章,泛指圖章”。[1]《現(xiàn)代漢語詞典》是共時性辭書,完全可以把“印”作為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的一般詞匯這樣加以注解,但是“璽”是現(xiàn)代漢語詞匯中古語詞,對古語詞的注解必須揭示古語詞在歷史上的本來意義,把“璽”注解為“帝王的印”,并沒有完整地揭示“璽”在歷史上的含義。
只有準確地把握“璽”和“印”在指稱范圍上的關系及其歷時變化,才能夠準確地注釋“璽”和“印”的詞義。為了準確地把握“璽”和“印”在指稱范圍上的關系及其歷時變化,必須查閱相關字書中有關“璽”和“印”的注解。
《說文解字·土部》:“壐,王者印也,所以主土。從土,爾聲。璽,籀文從玉?!盵2]把《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的注解和許慎的注解進行比較,可以看出:《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中的注解就是許慎注解的今譯。許慎認為“壐”是王者的印章,所以字形從“土”,但是比小篆更加古老的籀文的“璽”字卻是從“玉”,這一點許慎沒有做出解釋?,F(xiàn)在通行的簡化字“璽”乃是籀文“璽”的簡化。其實,許慎的注解正反映了他那個時代“璽”的指稱范圍,而他的解釋并沒有兼顧到詞義的歷史變化。
段玉裁在 《說文解字注·土部》中是這樣注解的:“印者,執(zhí)政所持信也。王者所執(zhí)則曰璽。按:《周禮》:‘貨賄用璽節(jié)’。注云:‘璽節(jié)主以通貨賄’。璽節(jié)者,今之印章也。《左傳》:‘季武子璽書追而與公冶’,皆非謂王者,蓋古者尊卑通稱,至秦漢而后為至尊之稱,故《始皇本紀》:‘乃為璽書賜公子扶蘇’、‘中車府令趙高行符璽事’。蔡邕《獨斷》曰:‘皇帝六璽皆玉螭虎紐’。許此語舉漢制也?!盵3]688-689段玉裁的注解結(jié)合《周禮》、《左傳》、《史記·始皇本紀》等古籍中“璽”的用例闡釋了“璽”這個詞的指稱范圍的歷時變化:秦代之前,“璽”是印信、圖章的通稱,沒有尊卑的區(qū)別,秦漢以后,“璽”變成了皇帝印信的專稱。
《王力古漢語字典》:“漢蔡邕《獨斷》卷上:‘璽者,印也。古者尊卑共之。秦以來,天子獨以印稱璽?!盵4]王力沒有采用許慎《說文解字》中的注解,而是引用了蔡邕的說法。許慎、蔡邕都是東漢人,而蔡邕的生活時代更晚一些。
《漢語大詞典》把“璽”注釋為:“印信。秦以前以金玉銀銅制成,尊卑通用。秦以來專指皇帝的印,以玉制?!盵5]《漢語大詞典》的注解體現(xiàn)了“璽”的指稱范圍的歷時變化,體現(xiàn)了歷時詞典的特點。
《說文解字·印部》:“印,執(zhí)政所持信也。從爪,從卪?!盵2]段玉裁對“從爪,從卪”的構(gòu)意進行注解:“會意,手所持之節(jié)也?!盵3]從詞義發(fā)展的歷史過程來看,許慎的這個解釋也有問題。官印、私印通稱為印,“執(zhí)政所持信也”,這是官印,私印也有作為憑證的功用,但是不是執(zhí)政的憑證。從漢字演進的歷史過程來看,段玉裁對“印”字構(gòu)意的說解也是值得懷疑的。甲骨文中“印”從爪、從卪,“會以手按抑一人之意,乃抑之初文。后世借為璽印之印,又造抑字以當印之本義。抑,影紐質(zhì)部;印,影紐真部,質(zhì)真為入陽對轉(zhuǎn)。璽印之‘印’有按下之義,與?。ㄒ郑┲玖x相涵?!盵6]“印”是假借來表示印信、圖章的詞義,是假借字。
對“璽”和“印”的詞義進行歷時考察,發(fā)現(xiàn)在秦朝之前“璽”和“印”是同義詞,都是指印信、圖章,沒有尊卑的差別。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專稱“璽”,臣民的印信、圖章通稱“印”,“璽”和“印”同屬于“印信、圖章”這個語義場,它們的指稱范圍是對立互補的,由同義詞變成了類義詞。隨著詞義的變化,“印”的使用范圍也發(fā)生了變化??自瓢自凇蹲倘腴T》中專門分節(jié)介紹了秦印,“秦代天子稱璽,臣下稱印。印字之見于印章者,始于秦代也。”[7]10也就是說,“印”字直接進入了印面。隨著封建王朝歷史的結(jié)束,“璽”沒有回歸表示一般的“印信、圖章”,也沒有用來表示新的詞義,“璽”已經(jīng)變成了一個古語詞,而“印”依然是“印信、圖章”的通稱。
通過上述考察看出,對“璽”的注釋《漢語大詞典》比《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五版)更加科學,在注釋中說明了“璽”的指稱范圍的歷時變化。
《漢語大詞典》在注釋“秦璽”這個詞語時忽視了“璽”的指稱范圍的歷史變化,把“秦璽”注釋為“秦代的印”。
“秦璽”一詞有兩個義項:①指戰(zhàn)國時秦國的印章;②指秦代皇帝的玉璽?!扒赜 焙汀扒丨t”,就戰(zhàn)國時期來說所指稱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是同義詞。就秦朝以后來說,“秦印”和“秦璽”的詞義都縮小了,“秦璽”由通稱變成了特稱,專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稱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璽”變成了在詞義上互補的兩個概念,成為類義詞了。因此,“秦鉩”一詞不能代替“秦印”。鑒于“秦印”和“秦璽”的詞義差別,《漢語大詞典》“秦璽”的注釋應該進行修改。
“秦印”在古文字和篆刻領域是一個經(jīng)常使用的詞語。在日常生活中“秦印”也不是一個冷僻的詞語,打開百度網(wǎng),輸入“秦印”一詞進行檢索,可以看到許多“秦印”的用例。但是,作為一個經(jīng)常使用的詞語,其詞義還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為了更加準確地運用“秦印”這個詞語,有必要對“秦印”一詞的含義進行科學的闡釋。
“秦印”一詞產(chǎn)生于近代,據(jù)曹錦炎先生考證,“清季學者陳介祺在 《封泥考略》中首次明確標出‘秦印’”。[8]66
注解“秦印”一詞的詞義,必須從古文字和篆刻兩個方面考察這個詞語的指稱內(nèi)容。在古文字學和篆刻藝術上,“秦印”有共同的指稱內(nèi)容:①“秦印”指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璽印?!扒赜〔幌抻谇卮?應指戰(zhàn)國晚期秦到統(tǒng)一后的秦代用印。秦印分公印和私印,私印目前還不能完全辨認分清,故排除在外。所以人們一般取得共識所說的秦印指公印而言?!盵9]119王國維認為“戰(zhàn)國時秦用籀文,六國用古文”,[10]305當時秦印印面篆刻的是秦國通行的文字即籀文。秦印保存了大量的籀文,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材料。②“秦印”指秦代的印章。戰(zhàn)國時秦國的印章使用籀文。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號令天下“書同文”,由李斯、趙高和胡毋敬等對當時的文字進行整理和規(guī)范,創(chuàng)制了小篆字形作為通行的字形。秦代的印章使用小篆。秦印保存了許多小篆字形,也是研究古文字的重要材料。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一部》中指出:“小篆之于古、籀,或仍之,或省改之,仍者十之八九,省改者十之一二而已。仍則小篆皆古、籀也,故不更出古、籀,省改則古、籀非小篆也,故更出之?!盵3]1因此,秦代的印章和秦國的璽印所用的字形不完全一樣,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璽印和秦代的璽印不僅存在時代差別,也存在字形的差別,在注解時必須把這兩個指稱內(nèi)容處理為兩個義位,注解成兩個義項。
和“秦印”相對的是“漢印”,“漢印”指漢代的印章?!皾h印”一詞《漢語大詞典》已經(jīng)作為詞條收錄,注釋為“漢代的印章。篆體方正渾樸,布局謹嚴,風格多樣,與秦印并為后世取法。”[5]注釋中運用了“秦印”這個詞。在“印章”這個語義場中,“秦印”和“漢印”是平行的類義詞。《漢語大詞典》已經(jīng)收錄了“漢印”作為詞條,失收和“漢印”相對應的“秦印”作為詞目或詞條,“印章”這個語義場就顯得不完整?!稘h語大詞典》已經(jīng)運用“秦印”一詞作為注釋詞語了,因此完全有理由把“秦印”一詞收錄為《漢語大詞典》的詞目或詞條。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M].五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2](漢)許慎,撰.說文解字[M].(宋)徐鉉,校訂.北京:中華書局,1963.
[3](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4]王力.王力古漢語字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5]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7.
[6]黃德寬.古文字譜系疏證·真部[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7]孔云白.篆刻入門[M].上海書店根據(jù)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復印,1970.
[8]曹錦炎.古代璽印[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9]張冬煜.秦印與秦陶文[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2).
[10]王國維.觀堂集林[M].北京:中華書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