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濰坊學院,山東 濰坊 261061)
眾所周知,聽、說、讀、寫、譯是英語學習中涉及到的的五種基本技能。這五項技能不能孤立存在,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關系。據(jù)美國保爾·蘭金教授統(tǒng)計,“聽”占人們日常言語活動的45%,“說”占30%,可見,聽說兩項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在長期的大學英語實際教學活動中,聽說卻被放到了次要位置。學生無論是在課堂上還是在課外,都把大部分精力花在做題、背語法及背單詞上,從而忽視了聽說技能的培養(yǎng)。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也沒有啟發(fā)學生聽和說的積極性,只是講授課本上的內容。因而學生也難以掌握練習聽和說的方法和技巧。這就導致了學生學到的知識是“死知識”,不能把學過的英語知識應用到實際的交際中去。隨著國際交往的日益深化,英語的實際交際功能日益突出,盡快提高大學生的聽說能力也顯得更加重要和緊迫。同時,教育部對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也有了新的規(guī)定,對大學英語教學有了新的要求,其中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全面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的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
在日常生活中,聽和說總是結合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我們不能人為地將兩者孤立起來。在聽的過程中,人們不只是被動的接受信息,而是在積極的調動已知的背景知識來進行推斷和預測,為正確的信息輸出做準備。從輸入與輸出理論來看,聽屬于輸入,說屬于輸出。語言的輸出是以輸入為前提的,而輸出則是對語言輸入的有效檢測,豐富準確的語言輸入是確保高質量語言輸出的必要條件。輸入輸出是實現(xiàn)交際成功必不可少的兩個方面。因此,在教學中把聽說結合起來,實現(xiàn)聽說整合勢在必行。
傳統(tǒng)的聽說課,教師只是重復著放錄音、對答案的簡單工作。教師在聽說課上占絕對主導地位,學生很少有機會說。教師灌輸給學生大量的口語知識,但學生卻很少有機會進行口語訓練。知識和技能在很多情況下既互相關聯(lián)又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知識是以“懂”與“不懂”為檢驗標準,而技能是以“會”與“不會”為檢驗標準。大學英語課程是一門工具性質的技能課。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訓練學生熟練使用英語,并非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語法專家和“活詞典”。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進行整合、重組,增加學生的輸出練習,要求學生在聽懂材料的基礎上,對輸入信息進行深加工再輸出。
英語聽說教學過程不僅僅是一個學習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過程,并且認知效果很大程度上與心理的變化有關。喬姆斯基曾經說過:“學習過程中,焦慮感越大,成功率越小。”在傳統(tǒng)的聽說課上,學生往往處于一種高度緊張的狀態(tài):充滿焦慮,缺乏自信,害怕聽不出,說不對。結果是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積極性受到抑制。進而影響聽說課的教學效果。
因此,在聽說教學中首先要消除學生心理上的負擔,解除恐懼感,以放松的心態(tài),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聽和說的教學活動中去,這是改進聽說教學的第一步。教師在課堂上要積極營造出輕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增加教師與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從而幫助學生甩掉心理包袱,使他們輕松愉快地融入到教學中。只有這樣,進行聽說技巧的訓練才成為可能。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采用不同的方法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在情緒上傾向于接受教師的引導和授課內容。教學方法和學生的成就感對學生的內在動機影響很大,這就要求教師用恰當?shù)慕虒W方法讓學生獲取成就感,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有了學習的欲望。這樣,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主宰者、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學生聽說活動的指導者、陪練者。
聽和說是語言信息傳遞中的兩個互逆的過程,二者相互聯(lián)系、缺一不可。要想正確的“說”,必須先學會正確的“聽”。通過“聽”,學生熟悉英語中的語言現(xiàn)象,從而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語言習慣。聽懂的話越多,積累的語言材料就越多,口頭表達時可以借鑒的語言材料就越多。另一方面,“說”又反過來促進聽力水平的提高。當口頭表達很順暢時,聽的時候就會容易很多?!奥牎薄罢f”之間的這種關系要求教師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多聽、多說,日積月累,由淺入深,由簡到難,注意引導學生熟知英語中的連讀、簡縮讀法及同化等語音現(xiàn)象,熟悉各種短語、習語及句型。
要想真正提高聽說能力,課堂上的時間還遠遠不夠。因此,教師還必須引導學生養(yǎng)成課后自學、口頭會話及泛聽的良好習慣。課后大量的練習是聽說能力提高的保障,而科學的聽說方法卻能使學生事半功倍。聽力材料的選擇很重要,語言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太難或太簡單的材料都不會提高聽力能力。因此,要選擇那些內容稍高于聽者知識范圍和聽力水平的材料。生詞不要太多,以70%-80%可以聽懂為益。只有這樣,才能調動學生聽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聽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逐步提高聽力水平。以“聽”促“說”,培養(yǎng)學生“說”的習慣。
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文化起著重要作用。另一反面,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梢哉f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也蘊藏著該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只學語言,不學習蘊藏在語言背后的文化就不能說學好了這種語言。
近年來,我國外語教學界對所學語言的文化因素在教學中的作用日益重視。外語教學中的文化教學是指結合語言教學而進行的移入相關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教學。在英語聽說教學中還會遇到非語言障礙。所謂非語言障礙,指的是聽說內容與英語國家的語言文化、歷史事件、社會風俗等知識有關。這種知識的缺乏會使聽說變得難以理解,影響交流。非語言障礙主要來自兩方面:表層語言障礙和深層語言障礙。不同語言當中對某些詞匯的特指和泛指是不一樣的,這屬于表層語言障礙。而深層語言障礙則是指不同的文化標準帶來了不同的價值觀和社會理念。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把文化知識的傳授作為教學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就會對所聽的材料和所要表達的話題有熟悉感。英語教學與文化教學應該是一個有機的統(tǒng)一體,在聽說教學中,隨著學生學習英語知識、掌握英語技能和運用能力的提高,教師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逐步了解和熟悉該語言的文化,逐步消除跨國文化沖擊,開拓視野,提高跨國文化素養(yǎng)。
隨著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多媒體輔助教學逐步滲透到英語教學的各個方面。2004年,國家教育部頒布了《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各高等學校要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運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的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能為學生提供真實的外語學習環(huán)境和情景,使學生全方位、多感官、多角度地理解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認知心理學認為,“多重感官同時感知比單用聽覺的學習效果更全面、更深刻,也更加有利于保持。”
多媒體和網絡技術使得教師可以根據(jù)需要在聽說材料上實現(xiàn)多樣化,內容可以不僅僅局限于聽說教材上的內容,還可以是歌曲、電影、新聞等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聽覺和視覺的雙重刺激,讓他們聽到最純正的英語,并進行模仿。尤其是原版的英文電影,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接觸自然語言的機會,而且影片中的非語言因素及文化背景擴大了學生的眼界。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指導作用不可忽視,應選擇那些語言地道、語速適中、內容健康的電影。除了教師選擇聽說材料,還可以由學生根據(jù)自己的需要自主地選擇聽說學習的內容,教師只是在旁邊起監(jiān)督和協(xié)助的作用。這樣有助于實現(xiàn)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水平做針對性練習,也便于教師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不斷做出調整和改進。
古人云,“人靜而后安,安而能后定,定而能后慧,慧而能后悟,悟而能后得?!贝嗽拰φZ言學習也很有啟迪。要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教師學生都要投入自己的時間和心智,克服急功近利的情緒,自我約束,持之以恒。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的聽說興趣,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參與到聽說活動中去,使課堂成為交際的場所,而不是教師的個人表演秀。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聽說教學,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綜合運用英語能力的適應21世紀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人才。
[1]趙愛國.應用語言文化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王銀泉,萬玉書.外語學習焦慮及其對外語學習的影響[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2).
[3]張韌.大學英語聽說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合肥學院學報,2006,(8).
[4]魏艷.大學英語聽說教學的困難及解決對策[J].銅仁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