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楠
(河源市廣播電視大學,廣東 河源 517000)
在傳統(tǒng)的高職教學當中,學生在學習當中的地位是被動的,因為他們只能機械式的吸收老師所傳授的知識內容,但是對于如何在生活當中應用,還有面對問題的時候如何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的思維卻是處于完全不懂的狀態(tài)。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進一步被強調,教師在學生學習的過程當中只是起著引導的作用而已。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最終只會養(yǎng)成一群思維的“懶人”,被動接受知識所塑造出來的學生,根本不會具備有杰出的創(chuàng)新思維,這樣的人也不符合當今社會對于人才的定義。所以我們需要改變這種由來已久的教學模式和觀念,把學生重新放到學習的主體位置上面,課堂上營造一個讓學生積極開動思維還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躍氣氛,讓學生不僅能夠掌握相關的法學知識,還要能夠活用這種知識來應對生活上面的問題。
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讓傳統(tǒng)的教學變成導學,也讓學生掌握了主動,構建這樣一個能夠適應當前高職教育的課堂教學模式對于學生的塑造有著重要的意義。
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進行更有社會意義的改革,也就是要改變以往高職教學把教作為學習中心的講解式教學模式,特別是對于法學教學來說,因為法學具有很強的實際應用性質,如果學生只是單純的學習法學相關知識而不會如何靈活應用,那么學生畢業(yè)之后未必能夠為社會貢獻自己的知識力量。
在現(xiàn)代的高等教育當中,高職教育可以說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從分類上面來說高職教育屬于職業(yè)類型的教育,以培養(yǎng)技術型還有技能型人才作為教育的目的。高職教育是相對于初職教育還有中職教育而言的,它本身具有相當明顯的職業(yè)技術教育特征。對于人才的培養(yǎng)上面,高職教育出發(fā)點是全面的發(fā)展學生的德智體,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是高職教育最基礎的教育內涵。綜合上面的論述,我們知道對于高職教育來說突出職業(yè)能力的主要性更加重要,注重的是如何將書本上面的知識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當中,所以高職法學教學也需要遵循這樣的原則。
一直以來,我國的法律教學都是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也就是教師在講臺上面?zhèn)魇谥R而學生在下面記錄,課堂基本就在這樣的氣氛還有環(huán)境之下進行,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并沒有存在什么討論交流。這種學習氛圍對學生興趣的激發(fā)還有思維發(fā)散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教學當中教材一直是學生吸收知識的主要來源,但是學生的教材卻被指定,這就造成了學生的學習面相對較窄,而且對于法學知識的掌握具有很大的片面性。傳統(tǒng)的考核手段也促使學生以死記硬背的手段獲取法學知識,甚至對知識點掌握毫不在意,大部分學生都選擇在考試之前進行知識惡補,純粹為了應付考試而學習。無論是學習的氛圍、方式還是最后的考核,都在無形之中養(yǎng)成了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一種惰性。
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只會讓學生缺乏相應的實踐應用能力,在生活當中遇到了相應的法律問題也不會應對。所以我們的教育模式需要改變,探索學生參與式教學模式能夠最大程度的對這種教學情況進行轉變,教學主體逐漸轉移向學生,考核的方式也從靜態(tài)轉變?yōu)閯討B(tài)。
教學模式的轉變首先從學生學習的動機還有態(tài)度著手,在教學過程中地位從被動轉化為主動這需要時間,老師的備課不僅僅是需要熟練教學知識,還要準確的掌握學生的知識背景、學習的動力還有存在的困難,結合學生的實際決定本身的講課方式。除此之外備課的時候要明確知識點當中重要和次要的內容,了解學生想要學習的法學知識,經(jīng)過和學生的溝通之后對講課內容還有互動的形式進行確定。
教師的講課需要依靠全體的學生共同參與,一起營造一個活躍的講課氣氛。老師始終要明確自己在學習的過程當中只是一個指導者,而學生才是主體。教師要對學生保持足夠的尊重和真誠。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的優(yōu)點,鼓勵學生大膽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在肯定當中增加學生的信心還有學習的興趣。學生只有體驗過成功才會對知識的獲取更加有興趣和信心。要建立一個寬松活躍的課堂氣氛,需要老師對學生的不斷肯定,讓學生知道老師對于他們的能力還有思維方式有著很高的信心,這樣學生才不會感覺到有太大的心理壓力,甚至面對問題會躍躍欲試。師生之間建立起的信任是提高彼此之間教學積極性的最好方法。
課堂當中要讓學生養(yǎng)成不怕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的品質。課堂之上老師可以合理的運用提問的方式來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老師了解學生在知識點中大致存在的疑惑,啟發(fā)學生的思考,最后對問題進行討論。這樣的流程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刻的記住知識點。
學生參與式教學模式能夠適應當前高職教學改革的需要,讓學生變成技能型人才,對于高職法學教學來說,這種新的模式不僅是必要而且是可行的。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漸的提高了自己的法律意識還有法律素養(yǎng),慢慢的養(yǎng)成了運用法律知識解決生活當中實際問題的法律思維。
[1].鐘志賢.論學習環(huán)境設計[J].電化教育研究.2008(7)
[2].黃小敏.論互動式教學法在保險專業(yè)教學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06(6)
[3].趙寶勝.學生參與式教學模式在高職法學教學中的探索與應用[J].黑龍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