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 波 劉甜甜
(1.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公路監(jiān)控信息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2.新疆農業(yè)銀行分行營業(yè)部營業(yè)室,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網絡信息安全是指網絡系統(tǒng)的硬件、軟件及其系統(tǒng)中的數據受到保護,不受偶然的或者惡意的原因遭到破壞、更改、泄露,數據能夠連續(xù)、可靠、正常地運行,網絡服務不中斷。
據統(tǒng)計,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已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已經達到39.9%,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到3.88億人,超過電腦上網用戶的3.86億人,CN域名注冊量達到398萬個,四項指標繼續(xù)穩(wěn)居世界排名第一,顯示出中國互聯網的規(guī)模價值正在日益放大。如此高的網民數量增長勢必帶來更加迅猛的互聯網安全問題,根據金山網絡發(fā)布的《2011-2012中國互聯網安全研究報告》公布了2011年度影響最大的十大病毒,如qq群蠕蟲病毒、輸入法盜號木馬、淘寶客劫持木馬等。據統(tǒng)計顯示,金山毒霸累計捕獲新增病毒1230萬個,每天保護用戶免于病毒攻擊的次數約為500萬次,每天有4%-8%的電腦上會發(fā)現病毒。
“黑客”(Hack)利用自己的技術專長專門攻擊網站和計算機[1],就目前網絡技術的發(fā)展趨勢來看,攻擊的方式主要采用病毒進行破壞,對沒有防火墻的網站和系統(tǒng)進行攻擊和破壞,這給網絡的安全防護帶來了嚴峻的挑戰(zhàn)。
因特網賴以生存的TCP/IP協(xié)議缺乏相應的安全機制,在安全防范、服務質量、帶寬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滯后和不適應性[2]。
我們常用的無論是Windows還是UNIX幾乎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安全漏洞[2]。如大名鼎鼎的“熊貓燒香”病毒,就是黑客針對微軟Windows操作系統(tǒng)安全漏洞設計的病毒,它對社會造成的各種損失更是難以估計。
網站惡意編制一些盜取他人信息的軟件,如現在非常流行的“木馬”病毒。
網絡內部用戶的誤操作,資源濫用也有可能對網絡的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各單位管理制度不嚴都容易引起一系列安全問題。
(1)信息加密技術
網絡信息發(fā)展的關鍵問題安全性,必須建立一套有效的信息加密技術、安全認證技術等內容的安全機制作為保證,來實現電子信息數據的機密性、完整性,防止信息被不良用心的人竊取,甚至出現虛假信息[3]。
(2)安裝防病毒軟件和防火墻
在主機上安裝防病毒軟件,能對病毒進行定時或實時的病毒掃描及漏洞檢測,變被動清毒為主動截殺,發(fā)現異常情況及時處理。
(3)使用路由器和虛擬專用網技術
路由器采用了密碼算法和解密專用芯片,通過在主板上增加加密模件來實現路由信息和IP包的加密、數據完整性驗證等功能[4]。
(1)信息安全保密的體系框架
以信息安全保密策略和機制為核心,以信息安全保密服務為支持,以標準規(guī)范、安全技術和組織管理體系為具體內容,最終形成能夠滿足信息安全保密的能力[5]。
(2)信息安全保密的服務支持體系
主要由技術檢查服務、調查取證服務、風險管理服務、系統(tǒng)測評服務、應急響應服務和咨詢培訓服務組成。
(3)信息安全保密的標準規(guī)范體系
主要由國家和軍隊相關安全技術標準構成。
(4)信息安全保密的技術防范體系
主要由電磁防護技術、信息終端防護技術、通信安全技術、網絡安全技術和其他安全技術組成。目的是為了從信息系統(tǒng)和信息網絡的不同層面保護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等性能,進而保障信息及系統(tǒng)的安全,提高信息系統(tǒng)和信息網絡的抗攻擊能力和安全可靠性[6]。
(5)信息安全保密的管理保障體系
主要從技術管理、制度管理、資產管理和風險管理等方面,加強安全保密管理的力度,使管理成為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中之重。
(6)信息安全保密的工作能力體系
主要將技術、管理與標準規(guī)范結合起來,以安全保密策略和服務為支持,合力形成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能力體系。既是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效益與效率的體現,也能反映出當前信息安全保密工作是否到位[7]。
當前網絡信息安全技術發(fā)展迅速,但沒有任一種解決方案可以防御所有危及網絡信息安全的攻擊,這是“矛”與“盾”的問題,需要不斷跟蹤新技術,對所采用的網絡信息安全防范技術進行升級完善,以確保相關利益不受侵犯。
[1]StuartMcClure等.黑客大曝光——網絡安全機密與解決方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140.
[2]魏仕民等.信息安全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0-41
[3]吳漢平.信息戰(zhàn)與信息安全[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3:120.
[4]戴紅等.算機網絡安全[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04:158-159.
[5]孫銳等.信息安全原理及應用[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45-46.
[6]秦立軍.信息安全保密列談[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2:125.
[7]叢友貴.信息安全保密概論[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1: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