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建國,傅彪
(江蘇省常州市解放軍第102醫(yī)院創(chuàng)傷顯微外科,江蘇常州 213003)
足部組織損傷比較多見。臨床對于足部皮膚軟組織缺損多以帶蒂皮瓣修復,外形臃腫,且有時會出現(xiàn)遠端皮瓣壞死。江蘇省常州市解放軍第102醫(yī)院創(chuàng)傷顯微外科自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以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部組織缺損8例,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8例,男6例,女2例;年齡17~53歲,平均32.5歲;右足6例,左足2例。損傷部位:足背前部2例,足背中部3例,中部偏腓側2例,偏脛側1例。合并跖骨骨折5例,趾骨缺損3例。創(chuàng)面均伴有伸肌腱或骨外露,缺損面積8 cm×7 cm~13 cm×8 cm。損傷原因:交通輾挫傷5例,重物壓砸傷3例。創(chuàng)傷距手術時間平均為7 d。
1.2 手術方法
1.2.1 術前設計 取仰臥位,患側髖部墊高30°,應用超聲多普勒血流儀在外踝與腓骨小頭中點周圍2 cm范圍內探測腓動脈穿支入皮點。
1.2.2 皮瓣切取 首先沿皮瓣標記線切開后緣,在深筋膜下分離,至小腿后肌間隔可見腓動脈發(fā)出的肌皮穿支穿過比目魚肌或足母長屈肌。然后切開皮瓣前緣在深筋膜下分離,兩側會師,顯露腓動脈穿支,順其走行在肌肉內或間隙內解剖,根據(jù)受區(qū)需吻合的血管長度游離蒂部。松止血帶觀察皮瓣血運。
1.2.3 皮瓣縫合和固定 斷蒂后將皮瓣轉移至受區(qū)鏡下吻合一動脈兩靜脈。腓動脈穿支與足背動脈行端側吻合,伴行靜脈與足背大隱或小隱靜脈屬支吻合,常規(guī)置引流條,供區(qū)用中厚皮片植皮,加壓包扎,石膏固定,合并跖骨骨折者施以克氏針固定。
本組8例皮瓣全部成活,無淤血、壞死及張力性水皰發(fā)生。皮瓣供區(qū)植皮全部成活,無破潰,未影響小腿的行走,踝及跖趾關節(jié)功能好。經6~18個月,平均8個月隨訪,皮瓣質地優(yōu)良,彈性好,外觀滿意。典型病例影像學資料見圖1~3。
3.1 皮瓣的選擇 足部皮膚軟組織薄弱,外傷后常出現(xiàn)肌腱、骨外露。治療多選擇皮瓣覆蓋,臨床多選擇腓腸神經營養(yǎng)皮瓣逆行修復。由于皮瓣的跨度比較大,皮瓣的遠端容易出現(xiàn)部分壞死,而壞死的部分往往正是臨床需要覆蓋的創(chuàng)面,另外皮膚切開的路徑比較長,蒂部臃腫,影響美觀。其他帶蒂的皮瓣也存在切取面積及轉移距離有限,轉位后皮瓣容易發(fā)生靜脈性腫脹、瘀血及部分壞死等問題。目前,隨著血管吻合技術的提高,臨床上多選擇游離的皮瓣進行組織修復,其中以游離的股前外皮瓣、腓動脈皮瓣及小腿內側皮瓣多見。腓動脈皮瓣、小腿內側皮瓣雖可以達到覆蓋創(chuàng)面的效果,但手術復雜,損傷比較大,犧牲主要血管,而且在主干血管損傷時無法應用。游離股前外皮瓣修復創(chuàng)面因皮瓣帶有較厚的脂肪組織,外形臃腫,而且往往需要多次手術整形,給患者帶來精神和經濟上的負擔。而選擇游離腓動脈穿支皮瓣修復足部創(chuàng)面有以下優(yōu)點:a)不犧牲主要血管。b)皮瓣相對較薄,厚度適中,皮質優(yōu)良,質地相近。c)血管蒂解剖較為恒定,供血渠道確切。d)手術方法簡單,組織損傷小,便于開展。由于切取是腓動脈穿支,只是在足母長屈肌或比目魚肌肌內沿血管蒂分離,供區(qū)肌肉損傷小。即便穿支皮瓣血管蒂比較短,有時需帶一小段腓動脈主干,松解腓動脈斷端也很容易進行吻合。e)手術可在同一麻醉、同一手術視野內進行。
該皮瓣不足之處是不帶有皮神經,感覺功能恢復差;皮瓣切取不宜過大。該皮瓣利用游離腓動脈穿支在小腿中點發(fā)出概率較高的肌皮支修復足背組織缺損,外形美觀,對組織損傷性小,特別是對于前足的組織缺損更顯優(yōu)勢。
3.2 解剖基礎 腓動脈起自脛后動脈[1],沿腓骨的后內方下行,其上段在比目魚肌深面,下段被足母長屈肌覆蓋,腓動脈起點外徑為3.7 mm,沿途發(fā)數(shù)支弓狀動脈、肌支、腓骨滋養(yǎng)動脈和皮動脈,分布于腓骨、鄰近肌肉和小腿外側皮膚。腓動脈發(fā)出的小腿外側皮動脈有兩種類型:a)肌間隙筋膜皮動脈,起始后經小腿后肌間隔穿深筋膜淺出;b)肌皮動脈穿支,起始后先穿過比目魚肌或足母長屈肌再經小腿后肌間隔淺出,此型為腓動脈穿支皮瓣的主要類型。Beppu等[2]解剖數(shù)據(jù)表明,最恒定且粗大的就是腓動脈的比目魚肌皮穿支,出現(xiàn)在腓骨中點上下2 cm范圍內,偶爾穿支穿出點會變異,但一般都在腓骨中點上下2 cm,可找到1~2個穿支。腓動脈穿支一般同時有自身的伴行靜脈,多數(shù)為兩條。
3.3 在切取該皮瓣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a)檢查受區(qū)情況,明確足背動脈的損傷情況,如損傷可選擇與跗內、外動脈吻合,靜脈可與伴行或大隱或小隱靜脈屬支吻合。b)穿支皮瓣的血管,很多情況下與受區(qū)吻合的血管口徑不相匹配,可靈活應用,采用端側吻合,宋修軍等[3]認為端側吻合更安全。腓動脈穿支管徑不恒定,有時大于等于1 mm,有時管徑小于1 mm,與受區(qū)血管口徑差距較大。對于血管管徑小于1 mm切取時,有必要帶1~2 cm腓動脈主干,以便與受區(qū)血管吻合。c)靜脈通常采用1根與伴行靜脈吻合,另1根與受區(qū)淺靜脈進行吻合。d)修復的創(chuàng)面不可過大。由于腓動脈穿支皮瓣供養(yǎng)動脈口徑比較細,供養(yǎng)的面積受到限制,如切取過大范圍的皮瓣容易出現(xiàn)邊緣組織的壞死。
由于實施該皮瓣治療患者的例數(shù)比較少,不帶深筋膜且同期進行組織的修剪與出現(xiàn)皮瓣壞死率高低的相關性,還需進一步的探討研究。
(本文圖1~3見后插頁)
[1]任志勇.肢體組織缺損顯微修復與重建手術學[M].北京:軍事醫(yī)學科學出版社,2004:338-339.
[2]Beppu M,Hanel DP,Johnston GH,et al.The osteocutaneous fibula flap:an anatomic study[J].J Reconstr Microsurg,1992,8(3):215-223.
[3]宋修軍,邵旭建,曲永明,等.小腿外側腓動脈皮支皮瓣的解剖與臨床研究[J].中華整形外科雜志,2006,22(4):25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