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芬
(湖南農業(yè)大學 國際學院,長沙 410128)
隨著微博等新媒介在互聯(lián)網(wǎng)絡世界中的興起,中國網(wǎng)民正在迎來“微生活”時代?!拔⒉?、“微簡歷”、“微小說”、“微訪談”、“微直播”、“微信”等“微語言”讓中國網(wǎng)民進入“微生活”時代,成了“微生物”,人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微”“秒”的變化。微語言的動態(tài)變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文化及人們的價值觀的發(fā)展、變化趨勢,因此,微語言的產生及其語用功能的實現(xiàn)會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系統(tǒng)地總結、探討微語言的語用特征及多元的語用功能,而揭示語言的產生、復制和傳播規(guī)律的語言模因論(memetics),可從根本上對語言和文化等相關現(xiàn)象進行闡釋和探究。因此,我們可以嘗試從模因論視角來審視、闡釋一些微語言的社會語用現(xiàn)象,從而使微語言這種語用語言得到更全面的認識,為我們進一步探討語言的進化問題提供新的思路。
“meme”一詞可追溯至希臘詞“mimeme(被模仿的東西)”,而將“meme”譯為“模因”是有意讓人們聯(lián)想到它是一種與基因類似的模仿現(xiàn)象。動物學家里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最早提出這個術語,他在1976年探討基因的自我復制及競爭促進生物進化時,率先提出了文化的傳遞單位“meme”(模因),由“gene”(基因)一詞仿造而來[1]?;蚴峭ㄟ^遺傳而繁衍的,而模因卻通過模仿而傳播,是文化的一個基本單位,是基于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來解釋文化進化規(guī)律的新理論。道金斯認為,并非所有的語言模因都能被復制、廣泛傳播,只有那些生命力強并在一定時期內得以廣泛、持續(xù)傳播的模因才能成為“強勢模因”;而那些隨著時間的推移和環(huán)境的變化逐漸銷聲匿跡的語言模因則稱為“弱勢模因”。根據(jù)他對模因強弱的衡量標準,微語言的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生命力強等特點完全符合強勢模因的標準。因此,從模因論的角度來看,微語言在本質上就是一種強勢語言模因,且這種強勢模因可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記錄人類和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趨勢,這對于我們解釋和研究微語言等語用語言的發(fā)展變化是很有啟發(fā)的,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
伴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興起了一種新的語言形式:微語言,它是指人們在使用網(wǎng)絡的過程中,新創(chuàng)的并被廣泛傳播的用來達到溝通交流的詞語、句式等。因為被主要應用于對話雙方看不見摸不著的虛擬空間環(huán)境里,它在人們使用的原有語言體系主體基礎上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
首先,微語言實用、合理、時尚、權威,正是這些典型特征才得以廣泛傳播。陳琳霞、何自然認為語言模因的形成是取決于語言本身的特性,包括實用性、合理性、時尚性、權威性等。也就是說,微語言只要具備其中一個或多個特性,就有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從而得到大量復制、廣泛傳播。
其次,微語言也有短小、快捷、精練的特點,“微博”、“微小說”、“微訪談”、“微直播” 等風靡的原因在于,它與傳統(tǒng)的短信溝通方式相比更靈活、人性化,且節(jié)省資費。除此之外,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其互動性,網(wǎng)民可以即時發(fā)表看法或觀點,或者與朋友共同分享一些自己感興趣的流行微語言。
再次,微語言具有隨意和不規(guī)范性,互聯(lián)網(wǎng)上的對話由于互相不見面,很多網(wǎng)民為了提高效率而輸入不規(guī)范、隨意的表達方法,并且因為對話雙方有時甚至不知曉身份,就會在對話回復時也很隨意,常會出現(xiàn)與問話人所提問的問題無半點聯(lián)系的回答。
除此之外,微語言之所以流行,是由于其能夠符合大眾的心理需求,簡潔易懂且能引起共鳴,如“給力”、“浮云”、“山寨”等,自然而然會使人聯(lián)想到某件事或物,能夠給人帶來強烈的共鳴,這些都有力地說明了流行語易于被理解、被記憶、被傳播的特性,同時,創(chuàng)新性和形象性也是促使微語言產生強大社會反響和關注度的關鍵特性。
微語言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廣泛的傳播,主要取決于其模因的本質特性。根據(jù)模因論的相關理論,模因是自由且自私的,它們并不會有計劃地行動或有選擇地傳播,也不會在意這種復制傳播對人類社會是有益的還是有害的。因此從模因論視角來看,可以說微語言的語用目的就是不斷地促進自我復制與傳播,它們會為了達成這一目的而盡其所能地采用各種語用策略,來使自身具備實用、合理、時尚、權威等特性。
網(wǎng)絡世界中使用微語言有其特殊的語用功能,它能更好地引發(fā)大家的興趣。如上所述,微語言這類強勢語言模因,通過特定的語用功能達到與人交流的目的。
微語言的主要功能表現(xiàn)為將網(wǎng)絡世界中不熟悉的人們模因聯(lián)系在一起進行交流,其交流的根本是尋求友好的人際關系、獲得信息,而實現(xiàn)成功交際目的的手段是選擇適當?shù)慕浑H方式或表達方式。人們在微語言模因中微語言可以發(fā)現(xiàn)熟悉的模因,從而運用微語言建立友好的人際關系,改變模因習得方式,提高跨文化語用交際能力。例如,“微簡歷”反映了社會生活中人們所關注的就業(yè)求職議題,由于這一簡潔、創(chuàng)新的形式在人們的頭腦中容易形成極強的認知域,很容易與人進行交流,這種語言形式的模因才得以大量復制、廣泛傳播。如,這是新浪微博上的一份“微簡歷”:純爺們我呂佳佳,雖不是一個面霸,敢闖敢沖輸不怕。藥學專業(yè)應屆生,尋尋覓覓找東家。英語六級也已過,每天堅持對對話。才藝能力樣樣有,有朝一日遇到“TA”。醫(yī)藥代表崗位好,推廣學術為大家。期待伯樂千里眼,瞄到我匹千里馬。有才有志抱負大,愿為東家打天下!”“微簡歷”流行借助的正是直接微語言的影響力,以最大限度地達到宣傳、傳播自己的語用目的。
在微語言模因中,語境指向功能一般體現(xiàn)在語言交際活動中,聽者要準確無誤地理解說話者所傳遞的信息和真正意圖,就必須依賴于語境。也就是說,語境在語言交際活動中對話語的表述和理解起著關鍵作用。因為語境能夠提供話語中的所有信息,如話語所處的時間、空間和社交背景,暗示談話參與者的身份、社會地位等[2]。例如,微電影使得過去傳統(tǒng)電影曲高和寡的單項度的藝術殿堂回歸到了真正具有互動和體驗特點的、人人皆可參與的“草根秀”時代。例如,《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是中國自由職業(yè)者胡戈創(chuàng)作的一部網(wǎng)絡短片,其內容重新剪輯了電影《無極》和中國中央電視臺《社會與法》頻道欄目《中國法治報道》。對白經過重新改編,只有20分鐘長,無厘頭的對白,滑稽的視頻片段分接,搞笑另類的穿插廣告。許多人士認為這就是“微電影”的雛形。微電影正是因為它的門檻低,人們可以廣泛參與互動而適合了新時代追求精神自由和互動體驗交流的感性訴求,從而風靡中國互聯(lián)網(wǎng)。
情感驅動功能是讓微語言真正“動”起來而成為強勢模因的強大驅動力,某些模因之所以成功復制是因為他們能夠激起人們強烈的情感反應,并產生共鳴。我們生活中的強勢流行語言模因大都采用了情感驅動策略來加快自身復制,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微博草根性更強,網(wǎng)民一般是根據(jù)個人的興趣愛好來選擇是否“關注”某用戶,因此,用戶發(fā)布信息的吸引力越強,那么對該用戶感興趣和加關注的人數(shù)也就越多,影響力也就越大。例如,騰訊微博“你的心聲,世界的回聲”、“與其在別處仰望 不如在這里并肩”,新浪微博“隨時隨地分享身邊的新鮮事兒”,搜狐微博“來搜狐微博看我”,網(wǎng)易微博“讓每個人都成為中心、做中國脈搏的思想,讓個人的力量不再微薄”,天涯微博“圍觀改變生活”,鳳凰網(wǎng)微博“點滴生活,精彩世界”,眾眾微博“眾眾微博與你一起成長”等,這些微博中使用的廣告語的微語言模因都非常巧妙、貼切地把情感滲透進去,激發(fā)了人們的某種情懷,進而達到更好的宣傳、傳播效果。
在語言交流中,微語言具有社會指示和文化認同功能,它的文化認同功能讓交際雙方在交流時更準確、流暢。在語言交際中,說話者和聽者彼此需要有共同認定的信念和共通的概念結構,這樣在交際過程中雙方對話的目的和意圖才能得以相互理解和領會,也是會話雙方要想取得交際的成功的基點[3]。例如,微小說是以微博為主要發(fā)表平臺的新興小說形態(tài),因為貼近真實生活、反映社會現(xiàn)實、體現(xiàn)時代精神而流行,是一種新興網(wǎng)絡文學形式。如網(wǎng)絡上點擊率很高的一部微小說:他遇上個妖嬈而富有的女人,被她迷得神魂顛倒。他辭掉工作,背叛了未婚妻,跟這個女人私奔。在飛機上,女人問他,你還記得中學時被你羞辱過的齙牙妹嗎?他一怔,眼前的女人越看越覺得眼熟。是你?他問。女人搖頭冷笑,拜你所賜,她中學畢業(yè)后就自殺了。他驚恐,那你是……?女人陰笑,我是她哥。微小說除了短小精悍,更是令讀者回味無窮,這正是微小說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同時與讀者通過互動達到文化認同的目的。
模因論為語言引入了信息復制的觀點,在當今這個網(wǎng)絡信息高度發(fā)達的時代,不可否認,網(wǎng)絡、電視等傳媒為語言模因的大量復制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為模因的此消彼長,特別是微語言的復制和傳播提供了充分的條件[4]。因此,模因論對語言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特別是對探究網(wǎng)絡交際時代下的微語言的產生和發(fā)展有所啟示。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層面上,從模因論的角度解釋微語言流行的原因、語用目的及其廣泛傳播所運用的策略是具有重大意義的,將有助于我們觀察語言自身的表現(xiàn),發(fā)現(xiàn)微語言發(fā)展和變化的規(guī)律,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看待和解釋文化現(xiàn)象的新視角,為我們進一步探討語言的進化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
[1] Susan Blackmore.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9.
[2] [3]鄧飛.動物諺語及其反諺語的多元語用功能解讀[J].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2012,(11).
[4] 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論與社會語用[J].現(xiàn)代外語,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