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翠
(長春理工大學 光電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吉林地域文化對方言詞匯選用的影響
張艷翠
(長春理工大學 光電信息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1)
方言是地方文化的重要特征,地域文化對當?shù)厝说恼Z言狀況會產(chǎn)生重要影響,在詞匯的選用上主要體現(xiàn)為,使用共同語的詞匯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地域性習慣。本文主要從吉林地域文化多樣性、平民性、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民俗風情等幾個方面入手,考察吉林地域文化對吉林方言詞匯選用產(chǎn)生的影響,有助于進一步理解二者之間的重要關(guān)系。
吉林方言;詞匯;地域文化;影響
方言是民族語言的地域分支,既是地域文化的組成部分,又承載著深厚的地域文化,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吉林方言隸屬于東北方言,能夠體現(xiàn)出東北方言的特點,但由于地域性的關(guān)系,又表現(xiàn)出自身的獨特性,特別是在詞匯的選用上,體現(xiàn)出與吉林地域文化的親密關(guān)系,對吉林地域文化和其折射在語言上的痕跡的考察,可以使我們從更深層次領(lǐng)略到吉林方言的魅力。
吉林省地處東北地區(qū)中部,其地域文化的歷史就是一部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共進史,生活在這片黑土地上的民族包括滿族、漢族、朝鮮族、回族及蒙古族等。
各民族因其生活方式和民間習俗各有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文化面貌,這種文化上的多樣性對其所使用的語言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使得各民族語言相互碰撞、相互影響,其中以滿語、蒙古語對吉林方言的影響最重,吉林方言從中吸收了大量的詞匯為己所用。據(jù)統(tǒng)計吉林省七成地名與滿語有關(guān),“吉林”為滿語,是“吉林烏拉”的簡稱;長春,滿語“茶阿沖”;伊通,滿語“洶涌澎湃”;四平,滿語譯為“柔而細的河流”;雙陽,滿語“蘇斡延”,這些地名與滿語以及滿族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吉林方言中也能找到蒙古語的痕跡。“老噶達”、“噶達”都是老小、小的意思。此外,吉林東部毗鄰俄羅斯,方言中遺留下很多借自俄語的詞匯,如“沙咯楞的(加快速度)”、“喂大羅”(裝水的小桶)等。
吉林地域文化的發(fā)展歷經(jīng)了曲折而漫長的過程,其文化發(fā)展走向是:精英階層的雅文化進展緩慢,平民階層的俗文化一直在傳承、延續(xù)。二者相比較,更為突出的是平民文化。語言上最直接的體現(xiàn)是其方言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滿足老百姓生活情趣為目標。在詞語的運用上,經(jīng)常使用日常生活中具體或可觸摸到的事物和形象來表達?!澳_打后腦勺兒”、“兩腳不沾地兒”形容人忙。“八桿子打不著”是說彼此關(guān)系不甚密切。這種說法非常形象直觀?!白е埼舶蜕峡弧笔钦f人極度勞累?!白バ膿细巍笔钦f內(nèi)心煩躁或痛苦?!爸垉憾饭贰笔钦f“愛惹事”。
吉林地域開發(fā)較晚,生產(chǎn)方式相對落后,在莽莽山林、江河湖泊上拓荒創(chuàng)業(yè)非常艱難。生活在吉林大地的人民鍛造了世代相沿的自強不息、崇尚英雄、驍勇尚武的頑強精神?!敖耖L白一帶,其強悍驍勇之習,猶有東海之雄風焉”,是其真實寫照。這種自強不息、彪悍剛健、強勇弱文的文化精神對吉林方言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表現(xiàn)在使用詞語上很多是一些能夠體現(xiàn)力量、力度的詞語。如:“造,可勁造,造飽了?!薄斑@大小子真能嗆?!薄拔乙粴鈨豪蘖藣徏鈨喝氪蟛曛??!薄霸臁薄皢堋薄袄蕖弊郑谶@都指猛吃的意思。三個字講究的都是力量。
吉林地域在早期人煙稀少、環(huán)境嚴酷,這種狀況下人與人之間只有靠互助才能更好地謀生。此種行為文化已形成民風、深入人心,因此成為民間的普遍價值觀念和世代相沿的習俗,潛移默化中人們就養(yǎng)成了寬宏大度、豪爽仗義、火辣熱烈的性情。這種性格特征在語言上體現(xiàn)得非常明顯,吉林方言詞語非常直白,不矯揉造作,質(zhì)樸純真,具有超常的親和力。此外,從親屬稱謂詞語中也能看出吉林人的熱情、直爽。如果想問對方父母安,會說“咱爹咱媽最近好么?”向聽話人提自己妻子,會以“你弟妹”或“你嫂子”來稱呼,聽話人馬上成為說話人家庭中的一員,拉近說話雙方的距離。
由于吉林省特殊的氣候和地理條件,冬季時間長,不適宜耕種,形成了“三個月種田,三個月過年,三個月干閑”這樣一種典型的生活方式,久而久之人也變得懶散了。農(nóng)閑時節(jié),閑中取樂,從而在詞語的運用上非常生動、形象、俏皮、幽默。如:“你別跟我扯哩咯兒楞,說點正事兒?!保﹥豪?,沒用的話或事情)“閑嘎嗒牙”,閑扯,可以理解為用閑扯來消磨時光。
吉林省廣大農(nóng)村地區(qū),家家都有醬缸、咸菜缸、酸菜缸,大醬、咸菜、酸菜成了家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方言中有很多描述這些食物濃重味道的詞語,如:“齁咸”“吼吼咸”“嘎嘎咸”“焦酸”“酸嘰溜”等。此外,還有一些比較獨特的食物及和食物有關(guān)的現(xiàn)象。如:“悶子”,豬肉皮熬制后做成的涼菜?!坝妥汤?,動物脂肪煉過油后的剩余物?!罢郴鹕住?,黃米磨成面包上小豆餡烙成的餅?!澳阏ο駛€粘火勺似的呢”,形容粘人?!疤K子葉餑餑”,黃米磨成面包上蘇子葉蒸熟的食物。吉林省生產(chǎn)玉米,一度也是省內(nèi)人民的主食?!鞍窍埂眮碜杂谵r(nóng)村秋收勞動扒苞米,扒出來沒長粒兒的空棒子,稱“瞎苞米”?!瓣丁?,苞米葉子需要一層一層地剝?nèi)ィ阶詈蠓揭姺謺?,用來形容刨根問底、辨別真?zhèn)巍?/p>
吉林九臺有其塔木鄉(xiāng),其塔木,滿語站桿樹,清一色枯干的樹,就是“干棒楞子”。“疙瘩溜秋”,意為不光滑,有結(jié)節(jié),大圓包,引申為“疙瘩話”。吉林省居民房屋構(gòu)造上沿襲滿族傳統(tǒng)居室特點,進門是廚房,稱“外屋地”或“外屋”,西側(cè)臥室稱“里屋”。除了正屋還有東西廂房,稱“下屋”;圍院子的柵欄稱“障子”;房前屋后圍起來稱“院套兒”;兩面炕連在一起稱“連二的炕”;燒火做飯的地方稱“灶坑”;火炕靠近灶坑的地方稱“炕頭兒,另一頭稱“炕梢兒”;炕上鋪一種竹篾編成的薄席子叫“炕席”;和鄰居相隔著的墻稱“界壁墻”;圍墻內(nèi)的院子稱“當院子”;大門口外稱“當街(gāi)”。
“靰鞡”是早些年吉林省內(nèi)居民穿著的一種鞋,也是東北三省特有的一種鞋,“靰鞡”,也稱“烏拉”,是來自女真族的語言。靰鞡鞋里常常要絮一種草,叫靰鞡草(也作烏拉草),靰鞡鞋由此得名。東北有句歇后語,“靰鞡頭子邁門檻——先進者兒”,由此得名,“者兒”與“褶兒”諧音,以鞋頭的面褶多故。整個東北地區(qū)都有這種“靰鞡”鞋式的存在。還有一些和穿著、打扮相關(guān)的詞語。如:“金鎦子”,金戒指。“耳鉗子”,耳環(huán)?!八隳靖泶瘛保盟椴伎p制的扣子。
俗話說:“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一方文化,一方鄉(xiāng)音”,這句話更好地展示了地域文化對方言的影響。吉林方言承載著吉林大地漫長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具有高度的文化價值。吉林方言會隨著吉林省的發(fā)展變得更加活躍、豐富、開放,更好地展現(xiàn)吉林人民的魅力。
[參 考 文 獻]
[1]盛立春,韓梅.東北方言與地域文化的關(guān)系[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11(6):74-77.
[2]馬思周,姜光輝.東北方言詞典[M].長春:文史出版社,2005.
[3]邴正.探索吉林地域特色的文化精神[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2(6):67-69.
[4]王冰.東北方言與民族文化的多元性特色[J].語言文字探索,2009(7):82-83.
[5]施立學.吉林地名與地域文化[J].東北史地,2006(3):52-54.
H17
A
1008-178X(2013)02-0040-02
2012-10-21
吉林省語言文字應(yīng)用“十二五”科研項目(JYKL125YB-45)。
張艷翠(1982-),女,吉林省長春人,長春理工大學光電信息學院講師,碩士,從事現(xiàn)代漢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