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妍,趙雪暉
古箏作為我國具有悠久歷史的重要彈撥樂器,隨著傳統(tǒng)文化的重新被重視,古箏教學和藝術實踐漸漸受到社會的關注。它對于塑造人的個性、優(yōu)化知識、提高涵養(yǎng)、提升整體素質、培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有著明顯的作用,而且也是我們民族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挖掘與弘揚。高校古箏教學中,無論是演奏還是賞析,在情感方面都要特別關注演奏者所表現(xiàn)的境因,通過自身的表達與演奏,給賞析者營造美好享受的意境,使得演奏者和賞析者都沉浸其中,不但能打動自己,還可以打動別人。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特別注重“境因”、“氣韻”等概念。古箏演奏與賞析里的“境因”是指形象美好鮮活,意味豐富而含蓄。惟有“情境生動入心”才能全面展示古箏的韻味,這主要取決于演奏者和賞析者的“功”。比如一定的基礎功底、對古箏的表現(xiàn)能力、欣賞水平、雙方“氣場”互動交流等。演奏者和賞析者在心理上,要精力集中、關注度高、情感豐富,生理上身體放松、身心愉悅,達到“氣定神閑”的狀態(tài),只有這樣才能揮灑自如的將技藝和情感融入演奏和賞析中,營造良好的“境因”。“境因”是中國民族美學里頗具民族特色的一個重要基礎。高校古箏教學的演奏與賞析中,只有把握好了心理境因,才能真正得到古箏技藝和賞析的精髓。因此,古老的古箏音樂怎樣在新時代能夠讓人們精確演奏和賞析,如何在新時代中展示美好的境因,是我們需要重視和完善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境因有實境和虛境之分。所謂實境,指的是一種有實際表現(xiàn)的意境,演奏者和欣賞者通過肢體動作、表情來展示演奏的音樂,有時也配合眼神、聲音等來傳遞其中情感,給賞析者視覺上的美感和享受。如《戰(zhàn)臺風》、《秦桑曲》等傳統(tǒng)曲目,就需要演奏者的肢體動作以及賞析者的情感契合。虛境指的是演奏者和賞析者的心理活動所營造的心境,演奏者與賞析者隨著音樂或喜或悲、或是充滿各種想象,此境給雙方更多的感受空間,更加凸顯民族音樂的魅力與特點。虛境的營造通常是在音樂開頭與結尾,或者每段與每段之間,細致的或在各個音符之間。比如《臨安遺恨》、《長相思》等,給演奏者與賞析者以憂郁的情感體驗,因此,這些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曲目也是古箏演奏、賞析訓練的必要資源,應當引起教育者與學習者的重視。
心理境因更多的是指虛境。當然,虛境與實境是互相交融、密不可分的。在實際演奏和欣賞的時候,兩者是互助互生的,虛實結合。那些有底蘊的古箏演奏者,是能夠將虛境和實境結合得天衣無縫,如王中山先生等。高校古箏教學,要想充分的展現(xiàn)出箏之韻,就要在教學中讓學生真正理解二者的關系,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但要學習古箏演奏的“功”,還要慢慢培養(yǎng)文化底蘊,這就要求高校教學者辛勤的去追求與研究。
演奏者要達到“將有形的樂譜轉化成自身無形的內心感受”,再“將自身內心感受化成實際的彈奏”的兩個流程。首先要求演奏者能夠認真感受樂譜,達到把樂譜轉化成自身音樂的第一步流程,演奏者會要奏各個歷史時期的古箏樂譜,這些作品展示了各個時代和地區(qū)的音樂風格。要產生良好的境因,必須了解作品的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從文化的角度去理解音樂風格,才能展示出作品的文化內涵,這是演奏學習者必須要有的思考分析和學習過程。
當賞析者仔細傾聽了演奏者的表演時,內心便感受到了音符傳遞的情感,此時賞析者的心理境因占主導地位。而這種境因需要如何去產生和進行表現(xiàn)呢?這時就要求賞析者把自己掌握的知識、技巧在音樂演奏時予以梳理、品味,使之能夠為理解音樂的內涵來服務,同時融入個人感情,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
高校在進行古箏教學的時候,一般情況下,采用的都是“一對一”分別教學的模式。這樣的確會有益于實時指導,但同時也讓教師投入了相當大的精力與時間,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喪失了和別的同學合作與交流的平臺,不利于學生更好的把握演奏效果,更不利于和賞析者互動來養(yǎng)成良好的心理境因。因此,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有些學生自己的個人演奏技藝非常純熟,但心理的把握上非常欠缺,實際演奏時由于把握不好心理境因而手忙腳亂,效果大打折扣。
在古箏教學過程中,我們很容易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很多地方的古箏教學仍然沿襲教師教——學生學——學生上課——教師輔導的流程。這實際上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依然是學生的主宰,處于說一不二的權威地位,換言之,教師是學生們學習古箏知識和演奏技能的唯一來源,是一種傳統(tǒng)的“師父帶徒弟”的落后方式。這種教學方式,極大程度地壓抑了學生們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得不到應有的發(fā)揮,也就無法發(fā)揮出自己對音樂的靈感。
傳統(tǒng)教學習慣以教師的安排為標準,以現(xiàn)場樂器演奏指導為主渠道,以及以實際現(xiàn)場練習為載體,運行模式是物質的樂器,學生只能實地進行演奏、賞析,而忽視了新時代技術的作用,而新技術給現(xiàn)代信息、場景模擬訓練交流帶來了巨大的便利。雖然傳統(tǒng)物化樂器演奏賞析可以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練習習慣,而且有著目的性強、易進行管理等長處,但也同樣有著學生方便性、能動性受到束縛,難以充分、同時利用資源,學生自主性也受到較大的制約等不足。
傳統(tǒng)的古箏教學作為器樂教學,有其特殊規(guī)律,歷來離不開口傳心授,一直習慣于以教師的經驗代替學生的經驗,主張教師教、學生學。學生上課,教師輔導,把學生放在被動的位置,只重結果而輕過程,漠視學生的主體性,以教師的感受代替學生的感受,對教學缺乏研究。致使模式化了的教學過程毫無生機。鑒于此,教師在講課之前,需要做好精心的授課準備。例如,為學生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進行模擬教學。針對某些待教的古箏樂曲,先搜集相關的音像資料,反復播放給學生欣賞,同時提供樂曲來源的背景資料、人文知識以及風俗習慣等,讓學生們在欣賞影像資料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融入當?shù)氐奈幕諊校瑥亩鴮非懈畹睦斫?。除此之外,如果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帶領學生們到古箏樂曲所屬流派的發(fā)源地去實地考察,與當?shù)氐拿耖g藝術家互相交流。這樣做的目標,就是為了讓學生們產生更多的切身體會,從而能夠不斷地激發(fā)學生們的靈感。
社會經濟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要求教師在教學手段與藝術方面不斷加強學習并逐步完善自己。教師不但要掌握一般性的教學手段,還需要通過培訓與實踐掌握有關賞識學生的方法,例如進行集體游戲等來鍛煉教師的各種素質。
1.加強對教師技能的培養(yǎng),提高其職業(yè)技術水平。古箏演奏不單純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審美,教師的個人情感也深深的影響著古箏教學效果。筆者認為,可以定期評選學生心目中的好老師形象,以此促進教師服務學生、提高古箏教學質量的自覺性。
2.加強對教師心理把握能力的測評。通過對教師的培訓,將心理境因的掌握情況作為重點,在選拔教師的時候,建議多選擇一些這方面突出的教師,特別是有著豐富表演與賞析經驗的老師。使之能夠更好地走進學生的內心,更好的把握實際教學情況。
高校可以依托各種競賽活動,加強學生的古箏演奏與賞析鍛煉,來提高古箏演奏與賞析的水平。通過開展技能評比、演奏比賽、賞析競賽等來加強學生的水平,使之親身參與實踐,以此檢驗自己的演奏賞析、把握境因的水平,提高自我學習的能力。
電子技術與傳統(tǒng)古箏演奏欣賞差異的最大體現(xiàn)是網(wǎng)絡電子技術把學生作為主線,教師從完全主觀轉變?yōu)闉閷W生的內容選擇與學習進行指導、組織;媒體從以往靜態(tài)僵化的樂器為主的傳統(tǒng)方式轉變成以電子動態(tài)為基礎,通過聲音、視頻等組成的多媒體與利用超文本、超媒體等各種模式、帶有選擇功能、模擬功能的新技術,具有動態(tài)性和趣味性的特性;交流方向也從單純的教師面向學生轉變?yōu)榻處?、學生與網(wǎng)絡的三點互動,能讓學生更方便的利用資源。電子技術是在信息技術的基礎上產生的,也是信息時代對古箏演奏賞析提出的新要求,它具有許多單純的現(xiàn)場教學、樂器訓練所不及的優(yōu)點,使古箏音樂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擴充和發(fā)展,但需要注意的是,它決不是萬能的,更不能徹底取代實際的演奏與賞析。
高校要做好古箏教學工作,培養(yǎng)古箏演奏與賞析的心理境因,不僅要注意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完善教學模式,合理的根據(jù)學生的情況和古箏演奏的特點因材施教,增加文化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同時還要在實踐中檢驗教學效果,觀察分析期間出現(xiàn)的問題,不斷調整教學方法、實踐內容,促進古箏演奏與賞析心理境因的養(yǎng)成,促進學生演奏與賞析能力的提高。有了良好的古箏演奏賞析境因,無論對人們精神文化的提高、還是促進社會文化建設都有一定的作用,其影響不但是現(xiàn)實的,而且是深遠的。
[1]閆曉芳.論音樂教學的三要素——情境情趣情感[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6,(S2)
[2]尹丹.具范兼容方成大家——淺談古箏與傳統(tǒng)文化[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
[3]郭元祥.論教育的過程屬性和過程價值——生成性思維視域中的教育過程觀[J].教育研究,2005,(9)
[4]寧靜.論先秦禮樂的審美意識與教化功能[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5]張力元.社會音樂教育與改革開放同行——中國社會音樂教育30 年[J].人民音樂,2009,(9)
[6]張巨斌.在中西比較中建構中國音樂文化的理論體系——管建華《中西音樂文化比較的心路歷程》讀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2011,(4)
[7]涂永梅.“教手”與“教心”——試論古箏教學中的一個辯證課題[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7,(4)
[8]徐玉蓮.論高師古箏教學的弊端及其改革之路[J].成都教育學院學報,2006,(8)